论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013-02-19 15:22姜淑兰张丽红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132013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生死观医患医学生

姜淑兰,张丽红 (吉林医药学院,吉林吉林 132013)

生死观教育的提出和兴起是现代人反思生存的必然产物,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国高校中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医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因其专业学习以及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对其开展生死观教育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1 现代大学生生死观教育的一般意义

生死观就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我国传统上重生避死,生命价值教育较为丰富,但死亡教育几乎一直是空白。由于现代大学生缺乏生命责任感、没有正确的死亡认识,在行为上的极端表现就是自杀、他杀或杀人,此类事件的不断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死观教育的缺失。因此针对现代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生死观教育意义重大。

1.1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灌输生命价值至上的理念,引导大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懂得珍爱、珍惜生命,培养其生命信仰。在获得正确的生命认识之后,才有可能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生命宝贵的观念,从而在行为上表现出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在此基础上,大学生才会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动机,产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动力。反之,就会表现为以唯一的价值实现为人生目的,一旦这唯一价值没有实现或受阻,便轻易选择结束自己或他人生命。

1.2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实际生活中,挫折、失败、灾难在所难免。作为大学生,虽然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但相对于其年龄来说业已承受了一定的压力与挫折。怎样面对困难与人生逆境取决于人生态度,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人,会选择接受、适应无法改变的事实,努力摆脱困境。通过生死观教育的渗透,能够使大学生尽早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自觉磨炼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以宽厚的胸怀看待人和事,从而能够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融合于社会。

1.3 助于从认识、理解死亡的角度解读生的意义

死亡教育是我们传统教育中的缺憾,因此即使是大学生群体依然是对死亡的无知占绝大多数。“现今这个时代,已经很少有人亲眼目睹所爱的人死亡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家中过世,即使有,也多半是一些慢性病病人,而这些病人常服了许多药物止痛剂,掩盖了不少死亡的真相。”因此,对现代大学生来说没有机会目睹死亡的过程,死亡对他们来说相当神秘,对死亡的恐惧多半来自于媒体的间接情绪体验。对生的本能渴求也会产生强烈的死的恐惧。这些都是缺乏正规、系统的死亡教育的结果,而正规系统的死亡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坦然面对死亡,更加珍视生命,更加积极地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

2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特别意义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特殊的一群,其特殊性在于他们的专业学习与未来职业,同时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也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生死观教育对医学生来说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 生死观教育可以培养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

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病人的健康需求。医学人文关怀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不亚于纯医学技术服务,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医务工作者本身不重视与病患的交流和沟通、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医学人文关怀往往却被忽略。要切实树立医护人员的医学人文关怀精神,应当从在校医学生开始进行教育,特别是通过生死观教育,使他们将生命神圣、生命价值等观念根植于心底,教育和引导医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和理解,充分认识到患者首先是人,是有生命尊严和价值的人,而不仅仅看到疾病本身,从而真正践行“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作风。

2.2 新医学模式要求对医学生进行生死观教育

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取代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从此医学界及医学教育界便一直致力于“新医学模式”的建立。很显然“新医学模式”在诊疗中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更加重视心理、社会因素产生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这就要求在医学人才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对患者心理、生活工作环境分析的能力,生死观教育是加强此项教育的重要途径。从生死观的角度去理解患者,更容易产生共情,深入了解患者,更容易找到真正的病因。

2.3 职业特点及自身需要决定了医学生生死观教育

医学生未来职业的特点是经常面临患者的三种状态,即生、伤、死,特别是死亡事件是最常遇到的事件,没有哪一种职业像医护人员这样频繁而又近距离地接近“死亡”。同其他大学生一样,受传统重生轻死教育的影响,他们同样恐惧死亡,大多表现为对死亡的无知与困惑,又因为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压力,医学生群体是心理问题与疾病的高发人群,所以医学生中轻率对待生死的事件并不鲜见。通过死亡教育能够使医学生解除对死亡的神秘感,更加深入地理解死亡,明白死亡的意义,直面死亡,深入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珍惜生命、坦然面对死亡;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推己及人,尊重他人生命,真正实践“医者父母心”的信条,既要努力延长患者的生命长度,更要人道地关怀他人、重视生命质量。

2.4 塑造良好的医患关系要求有效的医学生生死观教育

如前所述,切实有效的生死观教育不仅有利于医学生个人的成长,对其未来从事的职业同样大有裨益。特别是在目前医患关系仍然较为紧张的形势下,生死观教育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补充,对改善医患关系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医患间缺乏沟通、医院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医生视患者为劳动对象与效益的来源,将患者排除在专业领域之外,导致患者置身医疗过程之外,逐渐产生了医患间的对立。通过生死观教育使医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未来职业中自然会恪尽一名医护人员的职守,尊重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权利;因为对死亡的必然性的理解,对患者的生、伤、死会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从而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关怀每一位患者。这必然能够缓解医患的紧张关系,逐渐使对立的双方走向目标一致的统一。

3 从内容与载体的特殊性上看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可行性

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生死观教育已经日益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如何使其进入实践操作都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开展生死观教育在内容与载体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和便利条件,这决定了医学生生死观教育的现实可行性与特色。

首先,可开设专门的生死观教育课程。尽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生死观教育用教材,但基本内容还有一定的共识,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内容应具有医学特色。主要进行生命本质、生命存在、生命修养、生命境界、死亡尊严、宗教与死亡、文化差异与死亡、临终关怀、丧亲之痛等内容。

其次,可把生死观教育与政治理论课紧密结合。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生死观的内容,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与生命哲学、生命价值、生命责任意识、对死亡的理解等内容相结合,有意识地将生死意义贯穿其中,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可把生死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很多学者在校园应激事件中主张进行心理干预,这对于解决突发事件是快捷有效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应立足于生死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渗透生死教育,学会珍视生命、正确面对死亡。

第四,可把生死观教育与医学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这是对医学生开展生死观教育的特色所在,也是优势所在。医学生的许多专业课都与生死相关,在教学中进行适当引导,就会创造出恰当的情境,得到专业学习与生死观教育两利的效果。

同时,可以积极借助校园活动载体,把生死观教育与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与红十字会、医学生志愿者等特色社团活动相结合,与心理健康月、护士节、世界艾滋病日等主题活动相结合,在活动中强化生死观教育,使学生在帮助、关爱他人的活动中获得生命存在的价值感、成就感。

总之,对医学生来说,无论从其自身发展的角度还是从未来职业要求的角度来看,都应当实行有效的生死观教育,医学院校相较于其他院校拥有开展生死观教育的优势,应当及时系统地安排生死观教育活动,为其他院校及社会上开展生死观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生死观医患医学生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生死观教育途径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