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

2013-03-02 09:09李灵
重庆建筑 2013年11期
关键词:空间传统建筑

李灵

(CMCU·中联建筑,重庆400039)

巴渝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

李灵

(CMCU·中联建筑,重庆400039)

0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000多年的时间长河中,各民族由于各自所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差异,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和建筑风格等。以重庆为代表的巴渝地区,以其特有的山地风貌和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地域建筑特点,如吊脚楼、山地院落、天井建筑等。然而在人类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巴渝地区的建筑特色正在逐步丧失。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如何避免“千城一面”,找回城市的性格特征,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突出巴渝传统文化风格,成为了当代建筑师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本文以此问题为出发点,对巴渝传统元素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巴渝传统元素如何在现代建筑上得以传承。

1 巴渝传统元素的整理

1.1 传统元素的概念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应对自然考验与社会更替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传统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的,如果摒弃传统,隔绝血脉,我们将会丧失本质、迷失方向。由于本文是从建筑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因此本文所指的传统元素是指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空间构图、传统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色彩、传统的建筑结构与建造技术、传统的建筑环境以及建筑营造等方面的内容。

1.2 巴渝传统元素特点

巴渝地区处于我国“长江流域上游”,受周围山脉及高原的影响,区域内风速较小,热量发散缓慢,同时,由于区域内河流众多,空气中湿度较大,造成气流下沉,属于典型的高温、高湿、多雨、风缓的湿热气候特性。而且自古以来,巴渝地区用地条件险恶,区域内涵盖了条状山岭、低缓的丘陵及平坝,并且水系众多,江河纵横。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得整个巴渝地区地势起伏较大,高低相差悬殊,不可能像平原城市那样自由地发展。在建筑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为了应对恶劣的气候和适应复杂的地形,当地的先辈们不得不另辟蹊径,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建设的用地,争取更多的空间,使得巴渝传统建筑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地域特色。

1.2.1 规划布局

巴渝古镇的选址多是“逐水而居”,背山面水。这样的布局方式一方面方便居民获取生产和生活用水,另一方面也便于人们利用水道进行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同时山环水抱的环境格局还为城镇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完全符合古代风水原则。经过几千年的自然演变,场镇的平面走向与山体和水系的关系形成了以下几种类型[1](见图1)。

图1 建筑布局与山体水系的结构关系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自绘

图2 古镇空间形态对比图片来源:作者整理自绘

图3 街巷形态总结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自绘

图4 干栏式建筑类型资料来源:作者整理自绘

图5 穿斗结构形象图片来源:作者整理自绘

1.2.2 空间形态

巴渝建筑的空间形态与当地的山地地貌特征有很大关系,由于受到用地条件的限制,建筑多呈簇群式发展,形成了较为紧凑的空间形态[2],从与我国其他地区建筑群落的空间形态对比(图2)可以看出,巴渝古镇在空间形态上与我国其他地区古镇有着本质的区别:巴渝古镇给人的整体感观印象是层台累榭、错落有致的,而我国其他地区古镇给人的整体感觉则是舒展平整的。因此,高低错落的空间形态是巴渝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

1.2.3 街巷空间

街巷是古镇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仅是交通空间,同时也是人们购物、闲谈、娱乐等生活的重要场所,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经济、文化水平,展现了该地区的风貌和特色。巴渝地区由于地形的复杂多变,导致该地区的传统街巷为了顺应地势,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不仅形态类型丰富多样,而且空间的比例尺度也有自己的特点(见图3)。

1.2.4 建筑形态

巴渝传统建筑为了适应巴渝地区的山地地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形态,主要有干栏式建筑、合院式建筑和土楼碉房式建筑等形态。其中干栏式建筑(又叫吊脚楼)是巴渝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类型,常见于临江、靠崖、沿山的一些传统场镇中,对地形有极大的适应性,形成了独特的场镇景观(见图4)。

1.2.5 穿斗式架构

传统巴渝建筑的构架形式有穿斗式、抬梁式和穿抬式三种形式,其中穿斗式由于结构简单,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能适应复杂的地形,是巴渝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3]。

穿斗式构架的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每两榀构架之间使用斗枋和纤子连接起来,形成一间房间的空间构架[4]。巴渝的传统建筑将穿斗架构暴露在建筑山墙上,与山墙的白色背景交相辉映,形成了纵横交织的线条,极富美感(见图5)。

1.2.6 屋顶形态

巴渝传统建筑大多采用坡屋顶及较深的出檐,这与当地湿热多雨的气候状况以及当时落后的建筑技术有关。重庆长年湿热多雨,坡屋顶的形态有利于雨天及时地排水,而较深的出檐则能在夏季起到良好的防辐射和防日晒的效果,又可以有效保护建筑外墙面免受雨水的侵蚀。在炎热的夏季,这种“重檐累居”的屋顶还能形成建筑之间的相互遮挡,起到很好的遮阳隔热效果,特别适合巴渝地区炎热多雨的气候环境,同时这种层层叠叠的屋面与高低不一的梯坎一同构成了山地建筑错落有致的景象,促使巴渝地区的建筑屋顶形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了巴渝传统建筑最易于识别的特征(图6)。

图6 屋顶形象图片来源:作者收集整理

1.2.7 窗格元素

传统窗格图案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众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它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镜子,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并在艺术设计领域和美学领域中具有多方面的艺术研究价值。巴渝传统建筑的窗格图案样式繁多,特点鲜明,以几何形为主(图7)。

图7 窗格图案图片来源:作者收集整理

1.2.8 墙面色彩

巴渝传统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因此建筑墙面色彩呈现木材本色;同时巴渝地区盛产青砖,因此许多建筑也使用青砖砌墙,墙面颜色为青灰色,常见于当地民国时期的建筑中。

2 巴渝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方法

传统元素形式繁琐,结构复杂,而现代建筑追求简洁实用的建筑风格,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使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上焕发出新的活力,下面的一些设计方法值得借鉴。

2.1 架构模拟

传统建筑的木架构形式一直是体现传统建筑风格的主要特色。但是传统的木架构体系由于自身材料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现代建筑功能的大空间要求,因此对传统建筑架构的模拟,需要用现代的建筑材料来重新演绎传统建筑的营造原理,从而获得传统建筑的气质和现代建筑的功能。

位于重庆黄花园大桥桥头的江北CBD招商楼(图8),是重庆的一幢吊脚楼形式的现代建筑[5]。建筑建造在临江的一个坡地上,设计师采用现代的钢筋混泥土柱子替代了传统的木柱,模拟巴渝传统吊脚楼建筑的底部架空形式,很好地再现了当地传统吊脚建筑薄透、轻盈的建筑形象,延续了该地区的传统文脉。

图8 江北CBD招商楼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2.2 构件演化

传统建筑的构件如斗拱、木构架、窗格等相对于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来讲形式较为繁琐,为了使这些元素与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相搭配,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将这些构件的尺度、形态、位置进行简化、提炼、加工来获得简洁的形式,但又保留了它典型的传统意义。

在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图书馆的设计中,设计师提取了巴渝传统窗格符号,对其进行提炼和简化后,将图案的尺度进行了放大用以适应现代建筑的开窗方式。从远处望去,窗格图案的传统气息与图书馆建筑所要表达的文化底蕴相得益彰,使得一个现代风格的图书馆建筑散发出巴渝传统建筑的韵味(图9)。

2.3 材质还原

任何建筑所呈现出来的外在视觉效果,除了依赖于本身的形体关系以外,其外立面的建筑材料对建筑形象的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运用现代材料对传统材料的质感、肌理、色泽的模拟来还原传统材质的感觉,也是延续传统的一种主要方法。

在巴渝地区有许多建筑正是通过材质还原的方法来体现传统韵味,如重庆市中医院南桥寺院部的外墙面材料,采用了仿古青砖,通过现代的烧制工艺模拟传统古青砖的质感、颜色和纹理,是整个建筑呈现出一种传统宁静的意境,与中医院的主题相契合,同时也通过建筑材料延续了巴渝地区的建筑特色(图10)。

2.4 空间形态的还原

巴渝传统建筑错落有致、开合有度的空间形态是其有别于其他地区建筑的最大特点,因此在现代山地建筑设计中,通过保留原始地形的高差变化,还原传统建筑的空间形态,也是对巴渝传统元素的一种现代继承。

瑞安重庆天地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设计中,设计师以地域性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宏观层面上遵循巴渝传统城市山水契合的整体格局,在微观层面上提取巴渝传统建筑典型元素,在平面布置上模拟巴渝传统场镇平面布局,在空间结构中保留了对传统山地空间的整体感知。设计者没有采取大开大挖的建设方式,而是尊重原始地形,在保留原有的自然落差、坡地等基本形态的基础上,采用巴渝地区传统山地建筑的设计手法——取平补齐,天平地不平,使建筑群落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形态。在步行交通空间的处理上也通过对传统街巷空间比例尺度的模仿,设置曲折的梯坎、利用植物的形态限定空间范围等手段来还原传统空间的心理感受(图11)。

2.5 街巷空间的还原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街道是其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体现城市特色和城市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所蕴含的时间感使人产生对过去的认同,对逝去年代的追忆与怀旧,能唤起人们对传统的记忆。

在重庆洪崖洞的设计中,商业店铺被设计成了在以零售店铺为主的小商业,商业街的尺度模拟传统巴渝街巷空间的尺度比例,通过大量的披檐、檐廊和灰空间重现了传统巴渝街巷“生活外露化”的特征(图12),使行走在商业街中的人能够感受到传统街道的空间感觉,唤起他们对于传统的回忆。

图9 重庆理工大学花溪校区图书馆的窗格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10 重庆市中医院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11 瑞安重庆天地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图12 传统街巷与洪崖洞商业街的对比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趋同和建筑特色的消隐促使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巴渝传统建筑文化悠久而丰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更是独具特色,影响广泛。对巴渝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研究,对于我们继承巴渝传统建筑文化,延续巴渝地区历史文脉,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的研究,对于今后的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1]赵万民.巴渝古镇聚居空间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2]戴彦.巴渝古镇聚居形态的整合思考[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2):34-67.

[3]黎杞昌.巴渝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分析与现代应用[J].中华建设,2012,09:184-185.

[4]王凯,舒莺.重庆建筑特色浅探[J].重庆建筑,2012,10 (11):4-8.

[5]邓蜀阳,李江.探寻重庆市地域性的建筑形态设计的发展[J].山西建筑,2010,02: 21-23.

Study on Modern Expression of Bayu Traditional Elements

巴渝传统元素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传统文化不能仅仅照搬和模仿,而应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将其与现代建筑相结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古镇;地域文化;建筑布局;山水体系;穿斗式构架;街巷空间

The traditionalelements in Bayu are precious culturalheritage forusand they cannotbe inherited only by copying or imitating,butby combining them w ithmodern architecture through somedesignmethods.Thus,they can be revitalized.

ancient town;regionalculture;architecture layout;landscape system;column-and-tie construction;streetspace

TU201

A

1671-9107(2013)11-0012-04

10.3969/j.issn.1671-9107.2013.11.012

2013-09-15

李灵(1987-),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猜你喜欢
空间传统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