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112例

2013-03-04 07:01陈延军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经络穴位疼痛

陈延军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平顶山467000)

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112例

陈延军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骨外科,平顶山467000)

目的 寻找临床上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方法,提高坐骨神经痛治愈率。方法 选择已经确诊为根性坐骨神经痛的11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54例,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总有效35例,总有效率62.50%,两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19.75。结论 在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基础上配合穴位注射,能显著减轻疼痛症状,提高了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坐骨神经痛;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中西医结合疗法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的疼痛,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是由感染受寒、中毒等原因直接损害坐骨神经所引起的,后者是由小中经络近组织的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刺激,压迫、粘连或破坏而造成的。根据神经受损的部位又分为根性和干性,其中以干性多见[1]。坐骨神经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我们对96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收到了好的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确诊为根性坐骨神经痛的11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均为来我医院求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6例,男27例,女29例;年龄46~72岁,平均(52±3)岁;病程2~20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43例,其它原因13例。对照组56例,男28例,女28例;年龄44~68岁,平均(50±2)岁;病程1年半~19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41例,其它原因1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给予布洛芬缓释胶囊0.3g,早晚各1次;维生素B1片10mg,1天2次,5天1疗程。同时给予中药汤剂口服,中药配方:熟地黄20g,山药、山茱萸各12g,茯苓、丹皮、泽泻、独活各10g,僵蚕、怀牛膝各15g,甘草6g,蜈蚣2条,全蝎4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为15天。如腰膝酸冷,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者酌加制附片、桂枝;如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者酌加知母、黄柏;如纳呆、便溏者酌加白术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穴位注射治疗。穴位注射时选用10ml注射器,5~7号普通针头,取穴主穴为肾俞、环跳、足三里。配穴为承扶、委中、承山、三阴交。治疗方法:用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4ml、复方当归注射液4ml、维生素B12注射液2ml(相当于1mg),待患者取舒适体位后,取患肢主穴并随证适当选取1~2个配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右手持针刺入腧穴,待针下得气后,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液。病程较短、疼痛剧烈者注入宜快;病程较长,疼痛较缓者注入宜慢。剂量:除环跳每次4~6ml外,其余各穴每次1~2ml,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完毕嘱患者卧床休息20min,注意保暖及适度活动。

1.3 统计学分析 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肢体活动度恢复,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随访1个月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工作,随访1个月中偶有一、二次疼痛短暂轻微发作,休息或减轻劳动后能迅速缓解;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能从事一般工作,随访1个月中有2次以上疼痛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虽有改善,结束1个疗程治疗后,症状时有复发。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54例,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总有效35例,总有效率62.50%。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相比较,χ2=19.7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3 典型案例 王某,男,54岁。2012年3月16日就诊。患者诉3天前因受寒后感腰部疼痛,继而出现左侧臀部、大腿后部、小腿外侧持续疼痛,活动加重。腰椎X线片及腰椎CT检查无异常。确诊后给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消失,随访2年无复发。

3 讨论

坐骨神经是全身最粗大的神经,属于骶丛。它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至臀大肌深面,在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下行至大腿后面,沿途分支到大腿后肌群。此神经一直沿腿后、腓外分布到足趾,因此最易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或因跌倒闪挫以致经络受损、气血阻滞而成坐骨神经痛[2]。《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荣卫之气……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本文选择病例均为中老年患者,多肝肾不足,精血亏虚,筋骨经脉失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中熟地黄滋肾阴、益精髓为君药,山茱萸酸温,滋肾益肝,山药滋肾补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泽泻配熟地黄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而渗脾湿。怀牛膝性平,味酸苦,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的作用[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怀牛膝有扩张血管、改善循环、促进炎性病变吸收等功能,是临床常用镇痛中药。独活常与怀牛膝配伍,共为临床治疗下肢诸痹痿证之要药。《本草正义》曰:“独活……,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凡寒湿邪之痹瘀肌肉,着瘀关节者,非利用此气雄味烈之味,不能直达瘀经脉骨节之间,故为风痹痿软诸大症必不可少之药”。蜈蚣、全蝎、僵蚕三类虫药有较强的通络止痛和解除血管痉挛功能。笔者喜将此三者合用治疗顽固性疼痛,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坐骨神经痛属“痹证”和“腰腿疼”的范畴。其主要病机为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邪,壅遏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治疗采用穴位注射方法,不仅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穴位,弥散于穴位中的药物还能通过经络反射和经络循环途径迅速并持续地作用于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发挥其治疗效能;同时,通过神经系统与神经体液对机体的作用,激发其抗病能力,产生综合性疗效[4]。肾俞、承扶、委中、承山属足太阳膀胱经,取之可疏利膀胱经气而活血散瘀、利湿,与肾经相表里,又可补肾阳益火之源,故能补肾气而逐风寒;环跳属足少阳胆经,与肝相表里,既可调肝胆之气,又能通经活络;足三里属胃经,三阴交属脾经,二者互为表里,合用有益气养血、活血化瘀之功效[5]。所用治疗药物是取黄芪补气、当归活血的功效,维生素B12可维持神经髓鞘完整,有营养血管神经的功能,能使药物有效成份直接作用于局部,通过局部药物的渗透与吸收,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的疗效,可持久地发挥穴位和药物的整体治疗作用,在短期内使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和临床治愈。三种药物联合应用共奏理气活血、消炎止痛之功效。总之应用本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简便、安全、无副作用、疗效佳、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

[1]祝惠民.内科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01.

[2]朱坤巨.穴位注射与针刺拔罐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J].中医临床研究,2011,3(24):85.

[3]杨常青.穴位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45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5(2):121-122.

[4]陈德济.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57.

[5]邱蕊.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臂丛神经损伤2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2):131.

10.3969/j.issn.1672-2779.2013.05.041

1672-2779(2013)-05-0061-03

苏 玲

2013-02-21)

猜你喜欢
经络穴位疼痛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疼痛不简单
夏季穴位养心
被慢性疼痛折磨的你,还要“忍”多久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疼在疼痛之外
疼痛也是病 有痛不能忍
经络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