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翻译类型研究*

2013-03-18 13:57李家春
外语学刊 2013年3期
关键词:语篇话语语言

李家春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零翻译类型研究*

李家春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

零翻译作为翻译方法之一,其内涵和外延仍不够清晰。我们在系统调查零翻译使用现状的基础上,重新界定零翻译,并从多角度对零翻译进行分类。我们认为,不能忽视零翻译存在的客观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不应一刀切地赞成或反对零翻译,应该从语篇类型、产生媒介、呈现方式等多个层面进行理性分析。

零翻译;语言政策;语篇类型;语域

1 零翻译界定

目前,零翻译的外延并不明确。作为一个上义词,应该首先确定具体包括哪些类型。诸多学者对于零翻译的定义和分类提出了真知灼见,但是并未达成一致意见。邱懋如对于零翻译现象的分类比较宽泛,认为零翻译是“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既包括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又包括音译和移译,其中移译是“把源语中的词语原封不动地移到目的语中”(邱懋如 2001)。Lefevere提到,“零翻译是将原文中某个内容全部删除”(Lefevere 1992:94)。孙迎春认为零翻译是“音译、形译之一种”(孙迎春 2001:58,268)。音译是用拼音进行替代,形译是原形照搬。刘明东则指出,“零翻译可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刘明东 2002)。绝对零翻译包括省译和移译,相对零翻译包括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归化等。张南峰则认为,零翻译是省掉原文的“文化专有项”(张南峰 2004:189-190)。罗国青说,“从宽泛意义上讲,零翻译可指移植和音译”(罗国青 2005)。杨明星和闫达也提出,“音译也叫零翻译”(杨明星 闫达 2012)。

零翻译的界定过为宽泛,一般将音译、省略等现象都归入零翻译,这有待商榷。省略法是一种翻译方法,音译也是把原文转换成了目的语的语言形态,因而不能称为零翻译。如果将零翻译的外延过分扩大,将导致零翻译概念负载过重,不利于进一步研究。

基于以往研究,我们认为零翻译是将原语内容不加处理照搬到目的语中,通常包括缩略语零翻译、词语零翻译、语句零翻译和语篇零翻译。其中缩略语零翻译是报章中最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如MBA和CEO等。词语零翻译包括专名零翻译和通名零翻译。语句零翻译是将原文中出现的某个或多个句子直接植入目的语。语篇零翻译则是在一个更高的语言范畴中(如书籍),将一个完整的或长或短的语篇照搬进目的语。一般前3种类型是我们主要的考察对象。

2 零翻译使用现状调查

2010年11月23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出版物文字使用的通知》指出,“汉语言中随意夹杂英语等外来语、直接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生造一些非中非外、含义不清的词语等滥用语言文字的问题,严重损害了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破坏了和谐健康的语言文化环境,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该文件对于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规范使用外国语言文字给予了明确的规定。汉语出版物中需要使用外语时,应当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必要的注释。翻译时应当符合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惯例。外国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和科学技术术语要按有关规定翻译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果对那些可以译为汉语的英语原封不动地处理就会增加读者阅读的困难,降低汉语的纯洁性。

从数量来看,零翻译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我们允许文本中出现外语符号,那么应有一个量和质的底线和规范。否则,当外语符号多到完全压倒汉语,成为文本主体,该让国人情何以堪?针对该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目前媒体中的零翻译使用现象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我们随机挑选了9种报刊进行零翻译的使用现状调查。调查对象为平面媒体中的完整语篇,其中重复出现的零翻译现象按数量计。并不考虑那些先出现中文译名再于括号中标出英语原名的双语呈现的类型,亦不包括脚注和尾注中的相关信息。如果某句广告语或引文未翻译,按整体计算数量。其中不包括化学符号和国际汇率所用首字母缩写如RMB、带有字母的证件和许可证号等。

调查对象包括:《人民日报》、《凤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财富》、《南方人物周刊》、《学院美术》、《戏剧之家》、《大众医学》、《中国社会科学》。前3种杂志属于综合类,第4种属于财经类,第5种属于特写类,第6、7种属于艺术类,第8种属于医学类,最后一种属于学术类。每种杂志随机抽选40个独立语篇,调查其零翻译使用频率。经数据统计,零翻译在9种报刊中平均每篇的出现频率分别为0.48,1.45,2.5,7.1,1.3,0.63,1.3,0.93,9.1。各种杂志类别根据零翻译使用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学术类、财经类、综合类、特写类、医学类和艺术类。其中,零翻译多用于专有名词,如网站名称、邮箱地址、新创立或微小型企业名称、较小的地名、外国人名、品牌名称或系列产品名称、未有中文译本的书名、医学名词、新技术名称等。综合性报刊中出现的零翻译现象通常以一些在受众中辨识度较高的缩写形式为主,如WTO,GDP,CPI等。专业性刊物中零翻译则以专业术语的缩略语和引用国外的文献标题和人名居多。

通过对几种报刊的零翻译现象的考察,我们发现零翻译的出现频率与语篇类型也有重要联系。同一个类别的杂志,如财经类杂志中多种语篇类型共现,如广告、说明文、学术论文等。于是再以语篇类型为坐标计算零翻译的出现频次。按照平均每篇零翻译使用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次序为:财经新闻(17.3)、科技新闻(12.8)、人物特写(5.1)、广告(3.7)、现代文学(0.9)。财经、科技类和人物特写类语篇中零翻译所占比重较大,这与学科发展特点和趋势相关。例如,在财经类文章中常使用英文经济术语和缩略语,同时出现较多国外专家学者的姓名及刊物名称。同时,科技领域的国际交流更为频繁,新引进的产品名称、型号、国外的网站名称以及专业术语等都较多。这也导致这两个领域的文本中英混杂较多,部分文本缺乏文本规范,以致文本内部较为混乱。

目前,很多媒体对于国外的专名经常采取零翻译,例如“韩国KBS电台”、“英国BBC”、“美国CNN”等频现各大报章,让读者似乎已经当成自然的语言常态。某报新闻开篇写道:“据科伦坡在线报纸colombo page 14日报道”。这种中英混杂书写的情况事出有因。由于某些国外网站或刊物在中国受众中认知度较低,而且词典中没有可以参阅的译名,译者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未轻易译出,而是将专名原封不动的呈现。但是,两种语言毫无界限的掺杂使用,给人混乱不清之感。我们建议在没有准确译名对应,且有必要呈现原文的情况下,可以加入标点符号以示分割,将英语和汉语加以区分,如“据科伦坡某家在线报纸(colombo page)14日报道”。我们也常见报刊下方会有“详情请登录官网www.×××”,这种情况下英文的出现实属合情合理。但融合要讲方式,因为直接嵌入会给人以不请自来的语言入侵之感,而放入括号中则好似手握请柬自自然然。因此,了解零翻译的使用现状、出现原因和厘清相关术语并制定较为详细的使用规范变得非常重要。

3 零翻译的产生原因和分类

零翻译的出现和高频使用有多重原因,其中包括语言学动因、心理学动因、社会学动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零翻译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对其动因的探究可以有助于我们看到零翻译存在的必然性,并合理规避其负面影响。

首先,自然语言具有趋简性。语法结构的选用,从全称形式到简化形式是一种惯常的趋简过程。汉语具有“语义兼容与形式趋简”的特征,并有多种类型的可以容纳复杂信息的简略式结构槽(邢福义 2000)。汉语是一种高语境文化,人们可以借助相关背景来辅助理解,因此语言可以尽量经济简练。汉语中较长的专名通常会在各种媒体中采用缩略形式,这种避繁就简的语言态度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流语境中常用较简短的缩略语来代替异语中较长的词语。这样做简洁且节约版面,在新闻语篇中尤为明显。其次是源于交流的快速递增性。零翻译的出现与跨文化交际更为频繁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生僻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更为频繁出现。以英语为例,中东、日本等非英语国家的专名大量进入英语,继而给英译汉带来难题。另外交流的迅速递增使得译员队伍的发展跟不上翻译需求的脚步。第三是由于语言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不可通约在哲学上指不同事物之间的无法对应和不可比较,而在翻译上指的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所表现、反映和描述的内容无法比较和无法传译。这种语言的不可通约性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之一便是零翻译。像PowerPoint和CAJViewer这样的名词似乎目前没有,以后也不容易找到意义明确且朗朗上口的译名。第四是由于词典编撰的滞后性。词典编撰(如英汉词典的编撰)总是落后于语言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现象。时新表达很难在短时间内统一译名,给译者造成较大的翻译障碍。各地方言的多样性也是一大障碍,同一专名在港澳台和大陆常拥有多个译名,这对于词典编撰也构成一大挑战。最后与社会的意识形态相关。“翻译构塑了殖民状态下的不对称的权利关系。殖民主体——由权力/知识的应用或实践而成的建构——便是在多重话语网内且是在多个场点之上产生出来的。”(尼南贾娜 2001:116)翻译即反映现实又对现实具有潜在影响。零翻译盛行与英语国家对中国的文化入侵和中国年轻一代对于西方文化的推崇分不开。当可口可乐、麦当劳和苹果手机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其背后的文化和语言必然对中国语言具有蚕食作用。

根据零翻译使用的媒介、方式和语篇的类型等变量,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于零翻译进行分类,以此作为探讨零翻译使用原则的基础。

3.1 元语言零翻译与对象语言零翻译

哈特曼和斯托克对元语言的界定是:元语言即纯理语言、人造语言,指用来分析和描写另一种语言(被观察的语言或目的语)的语言或一套符号,如用来解释另一个词的词或外语教学中的本族语(哈特曼 斯托克 1981:213)。《剑桥哲学词典》则将元语言和对象语言作为一对相对范畴呈现出来。对象语言是用来谈论外界对象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语言,可能是一种自然语言,也可能是一种形式语言。而元语言是形式语义学中用来描述对象语言的语言。

对于零翻译的研究,我们不能忽视元语言零翻译和对象语言零翻译的区分。因为元语言零翻译,作为描写另一种语言的语言不需要翻译也不能翻译,因此这种在语篇中出现两种语言的现象只能描述为融合,而非混杂。而对象语言的零翻译则是我们要考察的范畴。

3.2 官方话语零翻译与民间话语零翻译

复杂、多元的话语构成公共话语空间。公共话语空间可分为“官方话语空间与民间话语空间”。前者是“党和政府传达公共政策、发布权威信息而形成,以政府文件公告、法律法规、新闻发布会、大众媒介等为传播载体”,后者则是“长期积聚的各种民间思潮,由于个人言论相对的宽松形成了一个与官方话语相对独立并有一定交错的民间话语空间,主要以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各种人际传播渠道为载体”(何舟 2008)。这种区分是根据载体所做,因此可以将零翻译按照传播的载体分为民间话语零翻译和官方话语零翻译。民间话语零翻译可以界定为非官方传播途径或公众个人化的语言中夹杂零翻译的现象。随着博客、微博等新兴媒体形态的发展,公众表达思想的渠道不断拓宽,舆论环境更为宽松。屡见一些公众喜闻乐见的颇有意趣的短小诗文受到大量转发,如“人生本应HAPPY,何必苦苦STUDY,找个漂亮LADY,生个胖胖BABY”,“他很in,你out了”等。这种形式的语码混杂不过是感悟生活、大众娱乐的一种形式,通常能够博得读者会心一笑。对于这种无伤大雅的民间话语我们大可不必大动干戈、草木皆兵。然而,官方话语的使用则具有不同的标准和原则。官方话语零翻译是指党和政府传达公共政策、发布权威信息过程中出现的外语照搬不译的现象。这类零翻译关乎国家话语权和国家形象,应该得到进一步规范。

3.3 专业术语零翻译与传媒语言零翻译

专业术语主要指某个专业领域或某一理论体系专用的固定概念。其意义准确,成为国际范围通用的、标准化的科技词汇。专业术语零翻译可以相应界定为,由于专业特点,某个领域的专业术语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包含一定量的外语或原语照搬不译。在学术刊物如财经、医学类杂志中惯常出现大量的专业术语,这正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我们应该首先明确报刊的受众是少部分业内精英群体,还是普通大众和初学者。如果其定位属于高端精英群体,似乎可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仅限业内交流。但如果定位为普通大众,那么就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例如,“PM2.5”一经出现,便引发公众热议。根据百度百科,“PM2.5”是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大部分可通过呼吸道至肺部沉积,对人体具有较大危害。该专业术语显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不易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及时将该物质的中文名称确定为“细颗粒物”,供全国统一规范使用。当然,也有专家建议使用“微尘”一词,认为两个字更简洁凝练。抛开争议不谈,专业术语零翻译会给公众带来理解和接受上的困难,专业组织应在专业术语的定名和推广工作中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翻译时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通用性的原则。

传媒语言,即大众传播的语言形态。传媒语言除了遵守民族共同语的规范之外,还有其特殊的语言特点和本体价值,包括规范与简洁、权威与引领、通俗与浅显等。传媒语言需要满足大众的信息期待,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同时,传媒语言应该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传媒语言零翻译指的是影视、网络、报刊等媒体中原语语言符号的原貌呈现。传媒包括代表政府和人民声音的主流媒体。传媒语言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内容包罗万象,必然包括大量外来词语和时新表达,使用者相应的处理方法将会有广泛的影响。本着促进语言文化交流和保护母语的原则,我们提倡传媒坚持权威和引领作用,减少使用零翻译,尽量采用适合推广的译名和表达,以广大普通受众容易接受为宗旨。

3.4 汉译外零翻译和外译汉零翻译

中国的翻译史主要是一部外译汉的历史。目前,各种学术探讨通常集中在外译汉中的专名、术语等的翻译,但也偶见汉译外中的零翻译问题,如对“不折腾”英文译法的探讨。汉译外零翻译涉及到中国的话语权和意识形态问题,以及有意与无意创造的陌生化问题,而外译汉涉及汉语语言纯洁性和译语群体的接受问题,因此应该运用不同的理论进行分析研讨。

此外,我们应该区分首现零翻译和复现零翻译。很多报刊中大量出现外语的人名、地名、术语,但未在文前或文后添加任何的汉语译名和注解,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降低了阅读质量。这被称为首现零翻译。复现零翻译则是在第一次出现时加以翻译,再现时采取零翻译。

以《人民日报》为例,零翻译现象较少,其中多数专有名词或术语在第一次出现时通常先用首字母缩写形式,而后在括号中标出汉语译名,同一名词再次出现时采用零翻译的方法呈现。如“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我国GDP的增幅……”这种零翻译,未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和负担,并且有利于节约版面,提高阅读效率。但本着母语为先的原则,汉语报刊中应该汉语在前,缩略语在后。

4 零翻译使用原则

零翻译的使用应该进一步得到规范,但是我们不能一刀切地规定零翻译是否应该使用,而是应该根据语篇类型、语篇功能、预期效果、受众能力等多方面要素来制定其使用原则。

4.1 效果为先原则

很多领域如科技、医学、体育等可能涉及到更多专名的零翻译,使用时应以传播效果为标准,简洁上口的译名的传播效果通常优于零翻译。有人认为将iphone4和facebook译为“我疯4”、“非死不可”这种音译不如不译。但以这种戏谑性译名为基础替零翻译正名不太恰当。上述专名译为“苹果手机4”和“脸谱网”未尝不可。NBA(美国男子职业篮球联赛)译为“美职篮”也具有简洁性、上口性等特点。博客、部落格都比Blog更易为普通民众接受。至于sauna译为桑拿还是芬兰式蒸气浴自有不同评价标准,但总之要比原语零翻译具有更好的交际效果。译与不译的效果在商业领域中更为明显,如Lancome的传播效果逊于“兰蔻”,Estee Lauder的译名“雅诗兰黛”也为跨国营销增色不少。因为商业领域对于译名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有积极的内涵和外延意义,还要有积极的联想意义。

4.2 关注受众原则

传播者希望受众关注其信息,了解其内容,进而改变受众的态度和信念。传播涉及接受和解释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被称为解码,或者说经由感觉获得刺激,然后处理得到的信息,即加以解释的过程(赛佛林 坦卡德 2000:71)。如果传播过程中的语码复杂,就必然增加解码的难度,必然影响传播效果。

传媒语言应该关注普通民众的接受能力。有些充斥零翻译的语篇对于普通民众好似天书,必然影响信息的获取和文化的发展,因此应该予以规范。我们不能因为缺少恰当的译文而堂而皇之地让充斥外语的文字登上大雅之堂。语言具有服务大众、教育读者的功能。大众不仅包括社会精英群体,更包括缺乏外语基础的普通民众。宁可暂且曲高和寡地引入不够完美的译文,坚持语言的纯洁性,也不能因为图一时之便利让外语占领中国的文化疆土。这关乎译者的责任问题和伦理问题。

4.3 语域划分原则

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变体。情景语境是语言活动的直接环境,通常包含语场、语旨、和语式3个部分(胡壮麟 2005:274)。应该根据不同语类和题材确定零翻译使用的标准。某些语场中,零翻译可以发挥出优势。例如,科技领域中科技新品层出不穷,技术性名词的翻译问题必然繁杂。这类语篇中可以允许零翻译适度存在。而政治外交领域的文本,代表国家形象,传递官方话语,应该尽量避免甚至是完全禁止零翻译的存在。

5 结束语

零翻译作为翻译方法之一,其内涵和外延应该得到明确的界定。我们不能忽视其现实存在的客观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不应一刀切地赞成或反对零翻译,而应从语篇类型、媒介、呈现方式等多个层面进行理性分析。我们提倡首先分析语篇类型、语篇功能、预期效果、受众能力,遵守效果为先、谨慎使用、语域划分和关注受众四原则,以期对零翻译的规范使用有一定借鉴作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采取更丰富的样本,对于零翻译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以此对语言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尽一己之力。

龚晓斌. “零翻译”的文化反思[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5).

何 舟.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的路向[J]. 新闻大学, 2008(2).

胡壮麟.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李 丹 黄忠廉. 零翻译类型考[J]. 山东外语教学, 2012(2).

刘明东. 零翻译漫谈[J]. 中国科技翻译, 2002(9).

罗国青. 零翻译概念辨正[J]. 上海翻译(翻译学词典与翻译理论专辑), 2005.

邱懋如. 可译性及零翻译[J]. 中国翻译, 2001(1).

孙迎春. 汉英双向翻译学语林[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

邢福义. 文化语言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杨明星 闫 达. “政治等效”理论框架下外交语言的翻译策略——以“不折腾”的译法为例[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5).

张南峰. 中西译学批评[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R.R.K.哈特曼 F.C.A.斯托克. 语言与语言学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

沃纳·赛佛林 小詹姆斯·坦卡德.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Hall, Edward T.BeyondCulture[M]. New York: Doubleday, 1989.

Halliday, M. A. K.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Longman, 1985/1994.

Katan, D.TranslatingCultures-AnIntroductionforTranslators,InterpretersandMediator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Lefevere, A.Translation,RewritingandtheManipulationofLiteraryFame[M]. London: Routledge, 1992.

Martin J. R. & D. Rose.WorkingwithDiscourse:ThroughContext,beyondtheClause[M]. London: Continuum, 2002.

Snell-Hornby.TranslationStudies:AnIntegratedApproach[M]. Amstedam: John Bejamins Publishing Co., 1995.

Van Dijk, T. A.TextandContext:ExplorationsinthePragmaticsofDiscourse[M]. London: Longman, 1977.

【责任编辑孙 颖】

OntheTypesofZeroTranslation

Li Jia-chu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China;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Zero translation, as one of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should have clear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the use of zero translation, we try to redefine the concept of zero translation and make a clearer classification. We can not ignore its o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and we should not be absolutely in favor of or against the zero translation. We should judge from the genre of discourse, media, ways of presentation and other perspectives.

zero translation; language policy; genre; register

H059

A

1000-0100(2013)03-0095-5

2012-08-03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全译语境作用机制研究”(11YJCZH146)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语篇话语语言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