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教学模式在护理学专业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3-03-19 01:47刘振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3年11期
关键词:病理学案例疾病

刘振华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

护理是医疗实践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医疗活动能否正常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行业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病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为进一步学习护理专业课打下了必要的基础。所以,病理学教学在护理专业教育中非常重要。

长期以来病理学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PBL教学模式始于1969年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医学院,是一种学生与指导教师、学习伙伴以及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它与传统教学方法的重要区别:PBL更强调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运用,如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流能力等。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教师积极引导,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病理学教学采用PBL教学模式,有利于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

1 以案例为先导,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临床一线护理工作,为患者服务,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将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将学到的护理知识应用于护理工作中。

病理学是联系护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桥梁,学生在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之后,从病理学开始接触疾病。但是,学生对疾病的认识还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对教材上讲述的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不了解,常感到病理知识抽象,难理解,不能把书本知识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教师在讲课中引入相关案例,就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如讲“细胞水肿”时,导入病毒性肝炎案例,肝细胞水肿患者临床B超检查肝大、肝区疼痛;讲“炎症”时,导入各种不同类型炎症的案例,如最常见的感冒是鼻粘膜的浆液性炎症,夏秋季的痢疾是肠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症[1]。

案例导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案例应是学生实际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的,或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便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立临床病例库,为PBL教学提供资源,每一个病例应包括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结果等资料,在课前将案例素材发给学生。

2 以问题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也有人说:“教育不是装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团火。”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案例导入的基础上,提出几个和教学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促使其积极思考,主动将课堂理论知识和护理实际案例相结合。用理论知识解决护理实际问题,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如讲“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时,我们可以举这样一个案例:女性,28岁,分娩后30天,夜间突然发生呼吸困难,1小时后死亡;尸体解剖发现,左肺动脉主干血栓栓塞;患者生前有动脉导管未闭,孕前半年进行手术治疗。对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的原因是什么,本案例中栓子运行的途径是什么,为了防止这样的疾病发生,我们应该如何对患者进行护理。学生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听课,对课堂教学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急于通过对这一章知识的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

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从而大大激发其对病理学学习的热情。甚至在课后还会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或找教师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和教学重点契合;问题的难易程度适中,使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解决问题。

3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能力,即自学能力。教学中应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采取的下以方法。

3.1 尸检观摩

在病理学教学一开始,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尸检视频,学生通过观摩,对病理学形成整体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疾病的危害性、破坏力,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对病理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3.2 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安排学生课堂自讲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每次课后布置学习的内容及相关问题,便于学生课前独立学习。课堂上让学生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和总结;为了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抽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上台讲解。讲得好的给予鼓励,讲得差的帮助其分析原因,指出不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3 在病理学实习课开展分组讨论

在实习前一周将与下次实习内容相关的病例或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查阅教材和资料;上课时分组对实习课内容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讨论,教师给予指导,最后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

3.4 开放实验室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开放实验室,便于学生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对各种病理标本进行观察,包括大体标本,显微镜标本,各种挂图。从而将有限的课堂学习延伸为无限的课外学习,把抽象的课本学习变成生动的实践学习,把被动的课堂接受变成实验室的主动探索,同时克服了不便于近距离、大范围观察标本的实验课教学的局限性。另外,学生在观察标本时或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或查阅资料,既培养了自学能力,体会到了自学的乐趣,还培养了相互学习,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3.5 开发网络学习平台

病理学课程内容多而复杂,很多名词和形态学描述与基础、临床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病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应用领域不断出现,单纯依靠课堂的讲授和教材的阅读难以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为此,我们在校园网上开设网络课堂,便于学生提出问题,也便于教师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此外,我们还把常用的病理学网站介绍给学生,开拓视野,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以教师为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教师的导向作用是PBL教学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4.1 引导学生建立形象思维

病理学是一门形态学学科,单纯的语言文字灌输教学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不易掌握知识。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像和动画,提高了学习兴趣及效率,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引导学生应用比较的学习方法

在讲述组织、器官的病变之前,教师把正常组织的大体标本及其显微镜下的组织学形态制作成幻灯片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知道正常组织的形状、大小、色泽及其组织学结构之后,对病变组织的形态特点就会了然于心,印象深刻。

病理学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病变,如对不同的病变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又不至于混淆。例如,血栓形成和栓塞都是发生在血管的疾病,有相同之处,易被当做同一种病。如果从发生机制、发生过程、形态学变化、结局、对人体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就可使学生对两种疾病的重要特征了如指掌[3]。

4.3 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病理学总论讲述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形态学变化特点,而病理学各论则是学习具体疾病特有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形态学变化特点。一般规律适用于具体疾病,可以将一般规律用来对具体疾病进行分析[4]。比如,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我们学习了血栓形成的条件,就可以应用到动脉粥样硬化这个具体的疾病中,经过分析可以得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容易发生血栓的结论。学生学会这种知识迁移的思维方式,就会增强自学能力,课堂教学会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将充满了创造和发现的乐趣。

4.4 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纵向联系是将一门课中的知识以及课程间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知识的链条,这种方法不但能帮助学生学好现在的课程,还可以帮助其复习已经修完的课程。比如,学习“肝硬化”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门静脉的解剖学知识进行复习,便于其理解和记忆门脉高压症形成的机制和产生的后果。对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淤血、血栓形成、栓塞、梗死这4节内容知识点间内在的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则构成了这一章的知识链条。

横向联系是将一门课程以及课程间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在繁杂的病理学知识中发现、寻找不同知识间的共性和联结点,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为将来护理实践中正确地诊断疾病、护理疾病形成好的思维方式。如不同的疾病可出现相同或类似的病理变化或临床表现,可以某一种病理变化或临床表现为切入点,联想哪些疾病会出现这种病理变化或临床表现,这些疾病除了这一共同的病理变化之外还有哪些不同的病理变化,如何将它们区别开来。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会把知识点理解得很透彻,记得很牢、很准。比如,肝大这样一个病理变化见于肝淤血、肝炎、脂肪肝、肝癌;而这些疾病除了肝大之外又有各自的特征。通过这样的思考后,使知识点纵横交错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学生对知识理解得透彻,掌握得牢固,学到的知识又有系统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习效果。

4.5 引导学生树立科研创新思维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很多领域是未知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引导学生树立科研创新思维,激发学生进行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对发展护理实践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比如,讲“淤血的结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器官纤维化这一医学难题,燃起学生心中攻克医学难题的希望之火,树立责无旁贷的使命感。讲“肿瘤的病因”时,可以介绍黄曲霉毒素作为致癌因素的实验依据和实验过程,打破学生固有的科研神秘感,从而树立在平时的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从事科研创新的信心。

4.6 引导学生树立人道主义伦理意识

临床护理工作直接面对的是备受身心疾病困扰的患者,是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负责,首先强调的是人性的关怀、尊重的需要。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护理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伦理意识和精神[5]。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适时引导学生树立人道主义伦理意识。如在进行人体解剖观摩时,教师与学生都应以一种严肃的态度进行学习,对尸体要给予足够的尊重,对尸体捐献者要怀有尊敬和感恩的心情。在进行家兔静脉栓塞实验时,教育学生要以一种严肃的态度进行,对实验动物给予足够的尊重和关怀,不任意虐待,对动物为医学护理教育的奉献表示尊重和感谢。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我们发现PBL教学模式具有很多优点,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研究和学习,既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其投身护理事业的信念,不断学习,完善知识结构。

[1]李玉林.病理学[M].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刘淑春.探究病理学教学中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9):35-36.

[3]刘书哲,檀艳丽,高伟敏,等.病理学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79-80.

[4]刘华.实施学法指导 提高学习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8):100-101.

[5]施卫星.人文精神: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7):391-393.■

猜你喜欢
病理学案例疾病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