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九型人格鉴定及其交往能力培养

2013-03-19 16:38许菁菁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格特质教育者狐狸

许菁菁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淮南232001)

1 鉴定儿童九型人格的意义

九型人格属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从人的三种基本心理取向(情感、思维、本能)出发,将人性特质分三大类(本能三元组、情感三元组、思考三元组)九种类型(领袖型、平和型、秩序型、助人型、成就型、自我型、思考型、怀疑型、热情型),简称九型人格[1].

目前,关于儿童人格特质鉴定的理论主要有儿童气质论、环境习得论、人本主义教育论[2].儿童气质论的理论基础是生物学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它的基本主张是人的心理机能受制于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通过外部的刺激表现出来,根据人对外界刺激不同反应,可将儿童划分为不同的气质类型;而行为主义人格心理学认为儿童的习得是行为——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外界的奖励与惩罚通过人对外部世界的期望而强化人在某一情境中的行为,从而形成习得性人格[2].较之于前两者,人本主义更注重用辩证的观点考察人的发展过程,主张人的发展是以自身为目的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人的发展有其自然的发展过程,在儿童的教育上,应从儿童的天性出发,通过教育激发、保护儿童天然的情感,对儿童道德情操的培养远比知识启蒙更重要[2].

九型人格理论虽然属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对人格,尤其是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与传统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还是有所区别的:

(1)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都主张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儿童的人格发育,但传统人本主义者所主张的人性本善最终促使人格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假设,被指为来自于未经实证的直觉假设;而九型人格理论则抛弃了这一假设,主张人对自我的期望(欲望、兴趣焦点)与现实生活中失却期望的可能性(恐惧)之间的矛盾,构成人格发展的基本线索[1].如果人不能克服人格矛盾中消极影响,人格将朝向不健康的甚至病态的解离方向发展;反之,如果够克服人格矛盾的消极影响,人格会朝向积极的、健康的整合方向发展,人格,尤其是儿童人格,可能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①比如秩序型人格,它的矛盾焦点是坚持原则,但同时自以为是.如果遭受攻击,他会认为对方在攻击的不是自身而是真理,因而会引发他内在的义愤.“义愤”既是对真理的认同,同时也是狭隘的自我中心意识的延伸.如果秩序型人格能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包容他人自由意志,这类人格就扬弃了自我意识的狭隘性,即整合为更加积极健康的人格形态;反之,如果自我中心意识任其发展,那么此类人格将会向强迫症、偏执狂等病态方向发展.,因此准确发现儿童矛盾行为的成因,将有助于尽早预见和纠正儿童人格发育中潜在的偏差.

(2)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都反对生物流派,行为主义者过度强调内因或外因在儿童人格发育中作用,主张辩证分析内外因的作用.但传统人本主义人性本善的先验假设,使它的内外因论脱离人格发展具体实践而流于抽象思辨;而九型人格理论则主张内外因在人格发育的过程中是互相换置的.人,尤其是儿童的自我期望,是对早年生活某种匮乏状态的渴求与弥补,儿童的生活境遇(外因)就转化为儿童内在的兴趣焦点、发展动力(内因),外因转为内因;当他将内在的期望施加于环境时,环境对其期望正面的或负面的回应,反过来又固化或瓦解人格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内因转为刺激人格行为的外因,最终完成人格形象的自我塑造①再如秩序型人格,他形成于人童年时保护者的缺位,儿童就在自我意识中寻找精神偶像指导规范自我行为,以替代保护者的形象,儿童生长的外部环境就转化为人格发展的诱因.当他们以内在的规范调整行为时,会因自我及他人行为不够完美而发出愤怒的指责,当指责愤怒被周围人认同时,秩序型人格就固化了自我勾勒的社会形象——道德公诉人、社会变革者,反之就转化为渴求外界认同感的自我型人格,内部价值取向(内因)就这样沿着“固化”或“瓦解”方向完成人格社会化历程.,因此人格发展特性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儿童,如能尽早确定其人格特质,将有助于教育者反思儿童生长环境对其人格产生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及早纠正因自身教育行为偏差给儿童带来的消极作用.

根据以上比较,笔者认为鉴定儿童九型人格特质的最大意义是它有助于教育者辩证地理解儿童人格的成因与发展规律,对儿童人格发育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2 鉴定儿童九型人格的根据与方法

要引导儿童个性健康发展,就要先鉴定儿童的人格特质,但儿童有“人格”吗?九型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大部分形成于人的童年时期,是其与父母及周围重要人物互动的结果,在儿童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的自我感觉之后,他们就开始学习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1].儿童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儿童时代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儿童具有了明显自我意识,对其生存境遇具有了一定的反思能力,并产生了由某种生存匮乏而引起精神方面的需要.自我生存的需要使儿童初步具有了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相对稳定的兴趣焦点,于外部环境就表现为一定的人格倾向性,这些是通过儿童的自我评价表现的,譬如儿童对自我行为明显有了独立评价的能力,不再盲从教育者的权威.儿童的评价语言从外部行为转向对心灵品质的评价(像我为何是个好孩子,某某为何不是好孩子),开始表达自我需要(如我为何喜欢或不喜欢谁,我希望别人如何夸奖我等).但另一方面,受制于自身智力水平、生活阅历等因素,儿童不可能像成人一样反思其人格机制潜在的局限性,理智地控制其行为与外界的关系,人格发育尚处于萌芽状态,即只具有某种人格的“倾向性或可能性”[3].

笔者据此认为,虽然九型人格理论所描述的人格特质基本上是以成人为摹本,但鉴于儿童的人格特质同样也是人的自我期望与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九型人格理论对理解儿童人格发育特点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尤其是九型人格关于各类人格在幼年期的表现,对理解儿童人格发育更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需要强调的是,儿童的人格有很大的可塑性,这意味着对儿童人格的鉴定不具有绝对的意义,它更多地是帮助教育者合理预见儿童个性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对处于人格发展十字路口的儿童,能够给予具体的、个性化的关爱和指导,促使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但从已有文献来看[4-5],鉴定儿童人格的方法基本上是行为观察鉴定法,其局限性在于,用标准化分析法鉴别儿童行为特征,实际上是成人视角先入为主地对儿童表象行为做外部观测,对于深入了解儿童心灵世界的真实状态可能无多少帮助,尤其是在儿童九型人格鉴定上更无能为力.笔者根据实践经验认为,对儿童人格尤指九型人格的鉴定可采用建构式情境引导法,即教育者在与儿童共同参与阅读、游戏的过程中,通过提问、交流、游戏互动等方式,激发儿童潜在的兴趣和智能,从中判断儿童可能的人格特质.

以英国作家罗尔德·达尔的童话故事《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为例,故事的大致情节是狐狸爸爸和三个要将狐狸一家赶尽杀绝的农场主斗智斗勇的故事.教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可有意识地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一:有狐狸一家,经常偷山下农场的鸡、鸭,农场主为了永绝祸患,打算将狐狸一家赶尽杀绝,故事的中段是三个农场主将狐狸一家困在地下,周边也被层层包围,狐狸一家无法从地面逃脱,问狐狸一家应如何尽快死里逃生?

具有自我型倾向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跳跃性思维,他们能很快跳出语言暗示的束缚,另辟蹊径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会说地面上出不去就在地下沿相反方向逃跑,但如果再问他们狐狸具体跑到哪里,他们就不一定能回答了,因为自我型的人直觉发达的同时却往往不擅于设计细节.

具有领袖型倾向的儿童可能会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说出最正确的答案,即在地下沿相反方向挖一个通向鸡舍、水源的通道,这样狐狸一家就得救了,这也恰是故事下半部分的内容,它体现了领袖型人擅于控制环境的天赋.

和平型儿童会建议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需求型的儿童也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但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对方的善意回报,如狐狸一家可以通过照料农场、修理农机等劳务方式,获得农场主的宽恕,等等.

问题二:整个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狐狸邀请好朋友獾一起去打地道偷东西,獾认为偷窃是不对的,狐狸认为,在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谁还会考虑道德,何况他也没坏到将敌人赶尽杀绝的地步,于是有了问题二——对獾与狐狸爸爸的争论,你更同意谁?

秩序型的儿童最关心的是是与非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认同獾的观点;热情型儿童更关心狐狸一家的安全,会更同意狐狸爸爸的观点;由于具有成就型倾向的儿童像成人一样更关注效率,他们一般不会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考虑哪种情况对自己更有利,他们往往会说“这要看情况”;怀疑型的儿童会表现得摇摆不定,他们既同意獾的意见,又认为狐狸爸爸也有道理,要么折中,要么摇摇头不表示任何意见.

问题三:故事中,农场主为封锁山头而计算可以调动多少人,三个农场分别有35人、36人、37人,问一共多少人?

这个问题对低龄儿童而言偏难了,但经实践检验,仍有人能准确算出答案,这样的儿童非常符合思考型人格的特点,即敏于数字,擅长计算,笔者初步断定其为思考型的儿童.

为进一步验证儿童的人格特质,教师还需继续设计情境问题.笔者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情境问题设计的三个原则:

(1)设计问题要形散神不散.神不散指设计的问题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形散是同一个问题能多方面多角度地激发儿童的兴趣焦点.如问题一实际上是围绕着人应对环境挑战的方式展开的,解决方案的多样性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空间,教育者可以在儿童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发现儿童思考问题的角度,逐步鉴定出儿童的人格倾向性.

(2)设计问题要少暗示多启发.如问题二的目的,并不是判断谁更有道德感,而是让儿童自由表达他们对价值的理解,因为在九型人格中,秩序型、成就型、怀疑型,包括热情型,他们潜在的兴趣焦点是围绕着“如何选择价值评价标准”展开的.鼓励儿童自由表达真实的价值信念,有助于教育者真正进入儿童心灵世界,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儿童个性中潜在的问题.

(3)设计问题既要多角度,又要有层次.如问题三是考验思考型儿童的好时机,为确保鉴定的准确性,笔者又接着问,狐狸爸爸在地下是如何准确找到农场仓库位置的,他回答说狐狸爸爸头脑中有一张地图,这个问题就是从解决问题的细节展开的,某个儿童站在儿童的角度作了很好的回答,符合思考型人格的另一特征,即重视细节,基本可以判定为倾向于思考型的儿童.

3 从九型人格特质出发引导儿童人格良性发展

前面提到,九型人格理论主张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尤其在儿童期)是人的生存需要(尤指精神需要)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的需要是人对其交往对象(环境)的内在反思,人与生存环境的交往过程是人内在需要外化的过程,当人的需要获得特定的外化形态后就形成了稳定的人格,人与生存环境的交往,对儿童而言就是其与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交往,是人格自我实践、自我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与环境的交往质量直接决定了其人格发育的状态,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儿童,但中国儿童普遍缺乏交往的意愿和能力[6],部分原因来自于过度强调精神需要对儿童人格的培育作用,对儿童与其生活环境的交往方式重视不够;另一个原因是即便教育者重视对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但由于对儿童的成长需要缺乏个性化的分析手段,因而不能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本文就以培育儿童交往能力为例,援引九型人格对人精神需要的个性化分析,简要地谈一下如何为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儿童设计培养其交往能力的方案.

完美型儿童.具有完美型倾向的儿童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保护者缺位的问题,他们为获得承认而接受生活环境加于其身上的各种规范,行为的对与错是他们的兴趣焦点,他们在有是非感的同时也欠缺理解他者的能力,对他人的价值信念容易作非此即彼的判断,因此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培养他们理解他人、社会的想象力以及同情心上.

需求型儿童.需求型的儿童成长于女性家长过度保护而父亲缺位的家庭,儿童潜意识中将自我定位为母亲的保护者,他总是暗示自己,只有帮助母亲以及他人,才能得到爱与友谊,这是需求型儿童可爱之处,但他们心理的定位使他们在有很强义务感的同时对自身人格的独立性认识不清,他们不缺乏道德感,但缺乏保存自我意识的信心,教育者应引导他们从学会拒绝、学会说不开始,明确自我与他人的差异,并培养他们保存个性的勇气与信心.

成就型儿童.成就型儿童可能成长于家教甚严格的环境中,为顺应保护者的意志他们在行为处事上目标明确,富于效率.他们不断给自己施压,因为这是他自信的源泉,同时也是更好地取悦监护人的动力,在此意义上,可以说成就型儿童有追求虚荣的倾向.对成就型儿童,教育者应逐步引导他学会取舍,同时也要注意不要过多地利用成绩、荣誉等外部激励机制刺激成就型儿童,因为这会无形中助长他们的虚荣心.

自我型儿童.自我型儿童因种种原因对养育者缺乏认同感,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认同首先来自于对自我情感的认同,换句话说,他们一方面会以己度人,富有同情心;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兴趣焦点过多集中于强调自我与他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在与外界的交往上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并对外部世界的价值信念缺乏坚实的认同基础.所以教育的重点是积极建构儿童与他人情感交往的良性体验,为培养他们对社会价值信念的认同感,奠定好情感的基础,进而培养他们对组织协调工作的兴趣.

思考型儿童.思考型的儿童成长于事实上被忽视的环境中,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他们在家中什么事都不需要做,不让做,也做不成,于是他们退缩出正常的生活交流,在精神的世界中寻找一展才华的领地,所以思考型的儿童一般敏于学习,因为知识是他们自信心的重要来源,这也意味着他们的个性多少都有自我封闭的倾向.如果教育者继续挖掘他们的学习专长,很可能会强化这一趋势,所以教育的重点是不失时机地提高他们对实践活动的兴趣和热忱,通过鼓励交流、共享知识成果的方式,比如鼓励他们对集体活动积极提出建议,并争取落到实处,使儿童切身感受到他们的智力成果为集体所需要,转移他们的安全焦点,帮助他们走出潜在的自我封闭.

怀疑型儿童.怀疑型的儿童一般成长于监护人强有力的保护中,监护人给予儿童的监督、指导、规范等是儿童安全感的来源.如果被过多教导要服从权威,他们内心深处将逐渐与自我意识疏离,是强势权威,尤其是父母权威的压制,将导致他们缺乏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与自信,建议多给怀疑型儿童一些民主决策的机会,既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又锻炼儿童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儿童的决策获得通过,教育者就应认真执行,多给怀疑型儿童一些成就感,帮助他们找回自信.

热情型儿童.养育者在热情型儿童早期发展中,曾给予他们各种关爱和关于个人价值的认识,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生命天然有一种亲近感,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心怀有感激与赞赏,他们对感性的生活与事物敏感而好奇,喜爱探索.他们潜在的问题是,在过度的呵护下,热情型儿童可能更易耽于感性的愉悦,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与毅力.所以,对于热情型儿童,一是要使他们有一个稳定的交往圈,如基于共同爱好而发起的兴趣小组,确保他们的兴趣焦点不至于过分分散;二是要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通过帮助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问题,逐步培养起他们审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

领袖型儿童.领袖型儿童对养育者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他们一方面接受到爱与保护,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总是感觉养育者给予他们的生活充满危机,为摆脱危机感,他们潜意识里暗示自我要做一个强大的保护人.领袖型的儿童在同伴中往往有一种凝聚力,俨然是个小头领,他们多半会被认为有出息,其实也不尽然,因为他们在不愿承认自己也有无能之时,也鄙视他人的弱点,或者说,他们较之于其他类型的儿童更少同情心,所以他们一方面需要缓解因过度自尊而带来的心理负荷,另一方面,他们更需要培养以己度人的想象力和普世的同情心.

和平型儿童.和平型儿童成长于和睦的家庭,维护家庭与生活环境的和睦是他们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因此他们好用和平的手段解决矛盾,是一个潜在的协调者,但也常给长辈留下懦弱无能的印象,因为他们在遇到矛盾时总是选择逃避,部分原因来自于对自身交往能力的不自信,所以与成就型儿童相反,平和型儿童是一个最需要激励教育的群体,教育者应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如何学会立身处世,并鼓励他们学以致用,主动帮助周围朋友解决矛盾,让儿童通过成功的经验逐步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重要性,树立他们参与社会交往的自信.

总而言之,虽然人格分类本身并不能概括儿童精神世界的全部,但九型人格的理论对儿童人格培养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因为它有助于教育者正确处理儿童人格发展中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从而在教育策略上有所侧重,促进儿童人格全面,均衡发展.

[1][美]唐·理查德·里索,拉斯·赫德森.九型人格[M].徐晶,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0.

[2][美]伯格.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李幼穗.儿童发展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8.

[4]张劲松,王玉凤.儿童气质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6-10.

[5]陈学诗,郑毅,吴桂英,等.幼儿人格评定量表的编制及其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1,9(1):13-16.

[6]吴婷婷.幼小衔接中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猜你喜欢
人格特质教育者狐狸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近视患者人格特质与近视矫正手术意向的关系研究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狐狸和猫
狐狸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狐狸便当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