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社会服务途径探析

2013-03-19 16:49方一鸣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办学校企院校

方一鸣

(南通职业大学 校企合作办公室, 江苏 南通 226007)

1 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培养的是技术性应用人才。从西方国家发展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都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行业对技术性应用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因此,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明显加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谈到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11〔12〕号文件)指出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2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必然性

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是指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通过输出人才、转化科研成果、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方式为社会直接或间接提供可供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服务的过程。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外延扩展,而社会服务的水平高低也体现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2.1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生存和发展,这个过程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它的价值体现在为社会的服务过程中。而这种服务能力正是体现了一个高等教育实体的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

从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办学设施的增强,社会声誉的提高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表象上看,这些条件的形成靠的是政府的投入和宣传费用的支出,实质却是靠学校的综合实力,而这种综合实力正是学校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能力。谁能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提供优质的服务,谁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过硬,谁就能生存立足;反之,谁就会被淘汰出局。

2.2 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现代社会,高科技的使用和发展使现代经济逐渐摆脱了劳动力为主的粗放模式,而转向强调技术和人才的集约型发展模式,科技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标准和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它培养的毕业生都是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的应用性技术人才,他们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还掌握着熟练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很好地满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紧迫需求。因为与企业一线联系较紧密,高等职业院校往往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这也促进了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此外,因为高职院校往往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地方特点,它的办学影响扩大无形之中也是对地方、行业特点的宣传,同时,学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有利于会促进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

3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的现状分析

3.1 缺乏统一规划,服务形式单调

由于我国高校尚未完成去行政化的变革,许多行业类别和行政级别因素还深深影响着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活动的深入程度,政府部门尚未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和指引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活动。而且,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形式大多局限于为企业提供毕业生,为部分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为企业提供部分技术支持,没有从顶层设计进行长远规划或整体考量,多表现为个体或者短期行为,因此,这些服务对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促进因素十分微弱。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或相关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出面,设立相关规章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激励措施,实现社会服务形式的丰富和内涵拓展。

3.2 软件条件有限,服务能力不强

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需要人才、智力的输出和硬件的支撑,当前来看,得益于近十年来高校的大规模扩张建设,硬件上已经完全具备条件。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层次单一的原因,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实力往往不足,主要表现为教职员工学历层次不高,专业教师往往从学校毕业直接应聘担任教师,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学校的科研设备和仪器投入还不足等,这些因素限制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有效开展。这就需要让我们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鼓励企业为学校发展提供设备和实训场所,鼓励教师下厂实习,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3.3 激励机制不足,服务意识淡薄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归更到底要通过教师这个主体去实施,而人的个体都是有利益趋向性的。当社会服务的工作无法为个体产生现实效益或效益较弱时,主体往往会选择回避或漠视,这也是当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适当的使用激励机制来促使教师这个主体去主动介入社会服务的工作中去。

以职称评审为例,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时,还是看重这个人发表了多少论文、核心刊物的论文有几篇,对于教师拥有什么样的职业技术资格或企业实践经验,专业特长等并没有硬性规定。

再比如,高校的收入分配还是延续职称、职务为主,资历为辅的原则,对于取得的科研成果或者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没有明确的倾斜政策。

这就需要完善我们的激励机制,变要我服务社会为我要服务社会。激励或奖励可以包括职称晋升、收入提高和特别荣誉等方面。

4 高职教育服务社会途径探析

4.1 实现政府引导下的集团化办学

目前情况下,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个体服务社会的能力有限,只有实现个体综合体量的增强才能进一步强化个体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创新办学体制是必由之路。可以探索有地方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集团化办学机制。政府从政策层面规定学校的未来规划、设置条件、人员配备、资金投入等基础性问题。

组织形式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以职业院校原有的资产入股并控股,保证教育集团的社会公益性质不变。其他主体共同参与,或以资金入股、或以设备入股、或以技术入股,各自发挥在发展规划、资金募集、技术开发、教师选聘、实训基地建设和毕业生推荐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在这种办学模式下,各方成为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监督、相互促进。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首先在集团内部得以有效应用,由于集团的多方参与性,使其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性,所以,集团教学的社会服务性得到初步体现。随着这个教育集团参与社会活动的程度不断深入,其在社会生活中所担当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必然会同比例放大,这样,集团教学的社会服务性就会逐步释放并扩大。最终实现单个职业院校无法实现的社会服务规模效应。

4.2 实现良性互动的校企全面合作

社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的进步,而经济社会的参与主体正是一个个企业个体,因此,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企业正是实现其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或途径。要实现服务企业的功能,构建良性互动的校企全面合作机制是必由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校企合作办学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学校的特色和社会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衰成败。而反过来,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也能为企业提供急需的技术人才,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要实现良性互动的校企全面合作局面要从五个方面做好工作:

(1) 创建紧密校企合作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技术、设备支持,吸纳相关专业的学生入场实习、实训,使学生亲身感受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了解生产技术和产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个过程中可以采取开放式教学,吸纳除合作院校之外的专业学生参与,实现其社会服务的职能,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实施的公益实习平台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 开展订单式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由企业提供奖助学金,甚至可以提前与学生签订就业协议,让学生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在校学习,这为很多困难家庭的学生求学和就业提供了一条便捷通道,也是社会服务性的体现之一。

(3)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贴近,坚持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贴近,坚持专业建设与产业岗位需求贴近。使职业教育成为就业教育的,提高高职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实现社会服务的个体性需求。

(4) 提升科研水平和能力。学校和企业合一采取合办研究所、建立合作公司、共建生产车间和生产线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实行联合攻关,进行横向课题研究,既能帮助企业顺利实施产业升级,更好的实现科技服务社会,又能为高校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实现多赢。

(5) 打造毕业生就业工程。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需要、学校的目标,更是企业的迫切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动态,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就业,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实施市场化动作,可以规模推进学生就业,进一步畅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实现学生个体、家庭、学校、企业、社会的多方共赢,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实现技能培训全覆盖服务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管理、财会、农林、园艺、养殖、建筑等各专业人才,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这些人才的需求已经日益增长,普通高校培养人才的速度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需要。而且,水往高处流、人往高处走,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往往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就业,很少愿意深入农村,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的大量人才的培养工作可以由高等职业教育类承接。

首先,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决定了毕业生的去向一般都是以基层就业为主;其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加贴切农村建设的生产实际,有一项统计,全国80%以上的农、林、牧、渔、卫生、建筑专业的毕业生都是由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另外,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式更加灵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育人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生产实践,增强操作技能。最后,高职教育的生源性质决定了高职教育更加适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高职教育在校生中,来自农村或基层乡镇的学生比例占到70%以上,这些学生对农村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感关注,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在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担负着直接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的重要职能。他不仅要通过学历教育的培养为新农村建设输送大量专业对口的高技能人才,更加重要的是高职院校应该主动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集中办班培训或送技术下乡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农村的普通劳动者向技能型劳动者转变。切实提高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

4.4 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4.4.1 服务社区,提供公共教学服务 国外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有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拥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教学层次和类别。而我国的高校目前大多数还专注于大而全,这种状况之下,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率先突围,可以借鉴国外社区大学的经验,除了完成国家规定的学历教育任务之外,可以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关注地方经济发展,开展特色教育,做到小而精,着重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社区居民文化素质提高、企业订单培养等方面下工夫。

4.4.2 拓展资源空间,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职业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室、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同时对众多的专业数据资料库拥有特许使用权,这些都是普通民众自己无法获取的,如果这部分资源仅仅供学生使用无形中会浪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在努力拓展信息资源空间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开放各类数据库供普通民众获取。

4.4.3 敞开学校大门,提供各类服务设施 一所高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有运动场所、超市、食堂、电影院、图书馆,更有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而传统的大学高墙深院,被称为象牙塔,普通民众深不可及。而现代大学,尤其是西方高校,更加强调没有围墙的校园。这也将是我们的高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把高校现有的服务资源向社会开放,使校园融入社会,为普通民众提供服务,这一点上很多高校已经在做着尝试。

5 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无论从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式等方面都还在进行有益的探索,但是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是不会改变的,只有坚定这一目标定位,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祖天明.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研究[J].中国市场,2011(27):185-186.

[2] 刘扬.示范性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的构建策略[J].成人教育,2011(8):87-88.

[3] 刘展良.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路径分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6):45-48.

[4] 耿金岭.对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59-61.

[5] 靳润奇.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36-38.

[6] 邓志良 借鉴瑞士高职教育经验 提升院校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0(6):43-44.

猜你喜欢
办学校企院校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