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深水区里涉险滩?

2013-03-20 08:39礼闻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文/礼闻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步入深水区,踏上攻坚路,前进中躲不开的困难和风险必须要应对,绕不过的“堡垒”和“关隘”必须要攻克,没解决的矛盾和难题必须要破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频频发出改革强音。“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才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中央领导同志这些重要论断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传递着强力推进改革的决心与信心。

1.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怎样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一个长期没有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前苏联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把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模式看成是尽善尽美的,拒绝和讳言改革,致使问题成堆,积重难返,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教训。

在对社会主义改革问题上,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十分艰辛的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有活力的经济体制,而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基本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济体制。但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高度集权、缺乏活力、排斥市场机制、忽视局部和个人利益的经济体制,日益明显地暴露出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已察觉到旧经济体制的弊病,并力图进行调整。但以往的调整仅仅是在条条、块块管理权分配的框框里兜圈子,结果“一统就死,一放就乱”,始终没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十年“文化大革命”恶化了旧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病,使国民经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

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发达国家纷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加紧向现代化社会转型。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实现了经济的快速腾飞,被称为“亚洲四小龙”。在生产效率方面,中国与世界的差距巨大:1978年中国人均GDP低于印度,只有日本的1/20,美国的1/30;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40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年左右。联邦德国一个年产5000万吨褐煤的露天煤矿只用2000名工人,而中国生产相同数量的煤需要16万名工人,相差80倍。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之大令人震撼,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压力之巨,也前所未有。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中央主要领导人之一,很早就认识到旧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发展问题的严重性。1978年,他针对旧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病,首先提出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他就尖锐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又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此后,我们党的领导人对改革开放进行了多次论述,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可见,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坚持改革开放的立场更加鲜明、决心更加坚定。

2.改革开放谱写中国发展新篇章。无论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还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乃至联系到我们每个人实际生活的深刻变化,我们都可以这样认为,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确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体制创新最多的历史时期,是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历史时期,是社会政治最为稳定和民主法制建设成就最大的历史时期。中国走出了一条全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用短短三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许多国家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使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十五位,2010年超过日本,上升到第二位。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今天,我国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开放,成功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会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上彻底否定和摆脱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3.改革中的“硬骨头”“险滩”。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为一场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难度也比过去更大。一是如何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谋求现代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会阻碍经济持续发展,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甚至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发因素。二是如何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矛盾多发期,比如尚未全面打破的城乡分割管理体制,不利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助长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资源配置制度不够公平合理,导致某些行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资源优势,能够轻易地获得高收益;对垄断行业获得超额利润控制和征缴不力,进一步助长了行业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伴随着改革开放,当前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群体利益分化日益明显,社会上各种诉求更加强烈。特别是在分配制度改革、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司法不公、上学难、房地产调控、看病难看病贵、食品安全等方面,人们的思想困惑增多,不满情绪增多,由此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也在不断增多。三是如何更多地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日益高涨的需求。公平是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从2003年到2012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0.47到0.49之间,2008年达到最高的0.491。2012年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4,但依然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处于高位水平。目前在我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目前的23倍。四是如何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经济起飞的同时,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淡漠;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更加凸显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4.为改革开放凝聚正能量。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时刻,我们既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认识到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人类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要建立改革决策失误的纠错改正机制,降低改革成本,提高改革效率。必须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改革已经从个别突破发展到整体推进的新阶段,改革的关联性、综合性、配套性显著增强。我们必须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统一改革思想、凝聚改革共识、协调改革思路、配套改革措施、规范改革行为,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发展。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