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赛宗宝
部队给每个守礁站点配备了军犬,结果三个月后军犬疯了,见人就咬。在这种动物都狂躁的封闭而狭小的环境里,李文波却一待就是22年,光守礁时间就多达2900多个日日夜夜。
在远离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的南中国海永暑礁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常年驻扎着一支英雄部队。在这个光荣群体中,有一位49岁的铁血硬汉。22年来,他先后29次执行守礁任务,累计守礁时间97个月,往返路程可以绕赤道两周半,创造了南沙守礁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纪录。他,就是南沙守备部队海洋气象分队工程师李文波,被誉为新一代南沙“守礁王”。
2013年2月19日晚,李文波一身戎装,出现在了“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现场。“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他的颁奖词是: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你也有爱,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南沙气象观测事业的“拓荒牛”
1987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致通过我国在南沙永暑礁建立海洋观测站的决议。刚刚从中国海洋大学毕业入伍的李文波,随海洋观测部队奔赴南沙执行岛礁测量任务。这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南沙。数月后,南沙开发建设的第一手测量资料在他和战友们手中诞生。从此,遥远的南中国海高高飘扬起五星红旗;从此,这片蓝色国土在李文波心中成了特殊的牵挂。
1991年6月,李文波所在部队——位于宁波的东海舰队某侦测船大队接到上级通知,需要选调两名气象专业干部到新组建的南沙守备部队工作。正在筹备婚礼的李文波立刻向组织提出申请:“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南沙去!”原定两个月后才举办的婚礼只能提前举行。新婚第5天,李文波便打起背包,登上了启程的火车,成为南沙守礁部队第一批大学生干部。
刚到南沙,一切从零开始。李文波感到,作为当代大学生干部,和老一代南沙守礁人相比,既要比奉献,更要比贡献;既要待得住,更要有作为。迎朝阳、顶烈日,战台风,斗恶浪,李文波和官兵们从一砖一瓦开始干,慢慢地建起了第一个气象观测场、第一个气象预报室……短短几年,观测站面貌焕然一新。
李文波是官兵公认的“读书迷”、“革新迷”。每次上礁他都要带上一摞厚厚的专业书籍,每天除值班和睡觉外,他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钻研业务上,先后撰写发表了《南沙海区季风过渡期风的特点》《南沙海区海浪年内变化特征》等多篇高质量论文。辛勤耕耘结硕果,小礁也能成大业。从第一本南沙水文气象观测教材到第一个大气波导站,从第一份电子气象数据月报表到第一个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李文波从气象工作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闻名军内外的气象专家,创造了南海气象史上10多项第一,被誉为南海“气象活字典”和南沙水文气象观测事业的“拓荒牛”。
李文波工作的地方,是南沙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凡是到过此地的人,都会对这里“高温、高盐、高湿”的“三高”环境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最难耐的是寂寞。部队给每个守礁站点配备了军犬,结果,三个月后军犬疯了,见人就咬。在这种动物都狂躁的封闭而狭小的环境里,李文波却一待就是22年,光守礁时间就多达2900多个日日夜夜。
1992年9月,李文波第一次登上永暑礁。当时远离大陆的孤礁寸草不生,淡水和蔬菜每半年才从大陆补给一次。面对艰苦环境,有人发出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里的世界真无奈。”然而,面对困难的挑战,李文波并不畏惧:“顺风顺水是顺利,逆风逆水是磨砺,没有经受艰苦磨砺的人生是不完整的。”那年,上级决定在观测站建设海气边界层观测系统。任务下达后,因天气恶劣,搭载技术专家的船迟迟出不了港,官兵们急得直跺脚。临时担任分队长的李文波一咬牙:“没有专业人员,咱们自己干!”
李文波凭着一张设备说明书和一张其他观测站的照片,带领官兵一头扎进工地,扛水泥、搭脚架、搬器材,3个月后,高达数十米的庞然大物拔地而起。前来视察的国家海洋局领导和技术专家见此情景,无不啧啧称赞:“南沙军人真不简单!”
一次,南沙海域遭遇12级台风袭击,室外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天气越恶劣,气象数据就越宝贵,这么难得的气象数据绝不能漏掉。”到观测点不足200米的路程,李文波爬了半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后,李文波终于获得宝贵数据。一回到营房,他就因虚脱一头栽到了地上。
守礁22年,李文波的姥姥、母亲、大伯、叔叔等6位亲人先后离世,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每次噩耗传来,李文波只能隔着茫茫大海远眺北方,眼含热泪,默默遥祭。
每隔3小时对风向、风速、气温、潮位等近20个要素进行数据采集,同时向上级气象部门报告观测结果,这就是李文波20多年来日复一日的工作。
很多人觉得这工作繁琐枯燥、平淡无奇,李文波就为他们加油鼓劲:“钟表的每一声滴答都是简单枯燥的,但如果没有钟表准确持久的运转,世界将变得不可想象。琐碎重复的工作同样伟大而不可替代。”
李文波还率先垂范。建站之初,气象报表全靠人工抄写。当时永暑礁上还没有安装空调,为防止汗水滴在报表上模糊字迹,李文波就在头上、手腕上各缠上一块厚毛巾用来吸汗,抄完一张报表毛巾可以拧出水来。时间长了,额头上、手腕上长出了痱子。2009年8月,在一次巡查中,李文波无意中发现国家海洋局设在永暑礁的水准点地基出现裂纹。“这很可能会影响到南沙海区所有潮汐表的准确性。”李文波立即向上级建议进行复测和校准。征得同意后,李文波带领分队官兵背上压缩饼干和水,整天泡在海水里。在近3海里的距离上,坚持每10米测一次,每个数据都反复测几遍。一天下来,李文波弯腰数千次,累得不能动弹,双脚被锋利的礁石刮得伤痕累累,最后只能靠战友架回营房。
就这样,李文波苦守孤礁22年,带领观测站累计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军内外气象部门提供水文气象数据140多万组,创造了连续7000多天无差错的纪录。
按照惯例,李文波守完4次礁后就可以返回原单位。但誓言在南沙圆梦的李文波,却毅然说服妻子变卖了经营火爆的裁缝店,带着2岁半的儿子随军来到湛江。那已经是19年前的事了。
1996年9月,南海舰队水文气象中心很想把这个业务拔尖、素质过硬的年轻人调到中心工作。从苍海孤礁调到繁华都市,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没想到,李文波谢绝了:“南沙海洋气象观测站建设刚刚起步,那里实在离不开我。”
2009年,已在南沙工作了17年的李文波,按照政策规定可以向组织提出换个单位。时任部队政委主动找到他,不曾想,李文波以“南沙水文气象业务我最熟悉”为由,再次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关心。
2010年,李文波回老家探亲,恰逢大学同学聚会。当得知他还在南沙守礁时,大家在惊讶之余,都合计帮他换个好环境。不善言辞的李文波在聚会结束后给同学们发了一条短信:“谢谢大家的美意。谁不眷恋大都市的惬意生活?但哪里的工作都得有人干。南沙是我圆梦的最佳舞台,我深爱着这片蓝色的国土。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甘愿永当南沙礁上的‘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