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美国文学史撰写评析

2013-03-20 04:13华东师范大学金衡山
外文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文学史戏剧诗歌

华东师范大学 金衡山

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六十年”(09&ZD071)子项目“新中国美国文学研究六十年”的阶段性成果。

90年代美国文学史撰写评析

华东师范大学 金衡山

90年代国内美国文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文学史撰写的拓展,形式各样的文学史开始出现,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这些文学史著述表现了美国文学研究的深入,也为日后美国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打下了基础。总结这些文学史撰写的得失可为新世纪美国文学研究的持续繁荣提供一种经验和教益。

90年代;美国文学史撰写;评述

文学史的撰写表明文学研究进入一个较深入的阶段。1978年,第一部《美国文学简史》(上)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学者撰写“自己”的美国文学史努力的开始;在80年代,除《美国文学简史》(上下册)外,重要的著作还有《美国小说史纲》,数量虽不多,但为以后的文学史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90年代后,美国文学史撰写出现了一个高潮,比较重要的计有10余种,涵盖小说、诗歌、戏剧等方面,如王长荣著《现代美国小说史》(1992),张锦著《当代美国文学史纲》(1993),常耀信著《美国文学史》(上册)(1998),金莉、秦亚青著《美国文学》(1999),杨仁敬著《20世纪美国文学史》(1999),张子清著《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1995),汪义群著《当代美国戏剧》(1992),郭继德著《美国戏剧史》(1994),周维培著《当代美国戏剧史》(1999)等。

以上各种文学史各有自己的重点,风格与目的亦各不相同,但在对美国文学发展的总结与评价方面都以自己的方式为90年代美国文学的研究和推广做出了贡献。文学史的撰写是建立在对一个阶段文学发展变化的总体认识之上,涉及文学流派、创作方式、文学与社会变化关系、作家间的关联等各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通常可以反映在一部文学史的内容编排上,这一方面可以看成是撰写者自己研究心得的体会,另一方面也与一个时期的文学研究的范式相关,是对这种范式的承继和回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部文学史既能够体现一个时期的研究趋势也能凸显自己鲜明的特色。在这个方面,王长荣撰写的《现代美国小说史》(下称《现代小说史》)表现得比较充分。此书涵盖的文学史范围包括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美国小说。从体现“史”的方面看,它基本上按年代先后编排,从章目上体现各个时期的流派特征,总体上分为6个部分,如现实主义小说的兴起,自然主义小说的流行,迷惘的一代,无产阶级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浪漫主义小说的继续以及南方小说家的崛起等。这个编排构成了这部文学史的主要内容。应该说这样的编排与已有的文学史,如董衡巽等著《美国文学简史》(上下)(下称《简史》)和毛信德撰《美国小说史纲》(下称《史纲》)中的部分内容有一致或接近的地方,但就一些具体作家的分归而言,这部文学史与上述两部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对美国文学中自然主义创作流派和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小说家的认识上;此书的第二章是“自然主义小说的出现与发展”,归类在此标题下的作家包括克莱恩、诺里斯、德莱塞、安德森、杰克·伦敦、辛克莱·刘易斯、斯坦贝克。克莱恩、诺里斯、杰克·伦敦和德莱塞与自然主义的关系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相对而言,前面两位作家被认为体现的自然主义因素多一点,如董衡巽等著《简史》中有所提及,但总体而言,还是被认为是现实主义作家,在《史纲》中被称为“温和现实主义者”,杰克·伦敦和德莱塞则更是被认为是杰出的现实主义代言人,虽然受过自然主义的影响,但是在《现代小说史》中这两位作家都被认为主要是自然主义小说家,德莱塞的作品还被称为是“自然主义的高峰”(王长荣 1992: 66)。而把安德森和斯坦贝克也一同归于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则更是与上述两部文学史大相径庭,究其缘由,应与《现代小说史》作者王长荣对自然主义的不同认识相关。对于自然主义的认识总是相对于现实主义的认识而言的。与大多数的理解一样,王长荣对两者的关系做了区别,前者在小说取材上更注重“选择性”,后者则注重“典型性”,但同时他引述美国著名学者理查德·蔡斯的观点,把自然主义看成是“作为现实主义范畴里的一种特殊形式”(1992: 63-64),自然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现实主义。尽管仍然是在现实主义的范畴中谈论自然主义,但与此前一些认识的区别还是明显的;在《简史》和《史纲》中,自然主义主要是以现实主义的对立面被提及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王长荣认为“简单地把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笼统地说成‘悲观’,并不能点出它的真谛”(王长荣 1992: 65)。同样,在点评德莱塞与自然主义的关系时,他认为:“把德莱塞称为美国小说史上最杰出的自然主义小说家绝没有在任何意义上贬低他的历史地位与进步作用。恰恰相反,这样更便于我们找出德莱塞小说创作的主要倾向”(王长荣 1992: 89)。这个评价与《史纲》中对德莱塞现实主义创作之路的辩护形成强烈的对照。这多少表明美国文学研究者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不同观点,有益于对研究对象更广泛的理解。

内容编排上另一个不同之处是把美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传统作为一个章节进行归类和阐述,包括的作家有詹姆斯·布兰奇·卡贝尔、桑顿·维尔德、纳撒尼尔·韦斯特等,这在此前的美国文学史著中不曾有过,提及的作家也很少或者不见评述;对于这个方面的评述非常有助于拓宽对现代美国小说的研究。具有同样作用的是对30年代左翼文学的叙述和评价。此前《简史》和《史纲》对30年代左翼文学有所提及,对个别作家也做过比较深入的阐述,但不是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介绍和评述;《现代小说史》对美国30年代左翼文学的专章介绍较之以往是一大推进,评述范围和涉及作家都比较全面,观点亦比较实事求是。比如在论述左翼文学产生的原因时,它认为30年代美国因发生经济危机而导致的社会问题是左翼文学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因此,任何把30年代美国无产阶级小说与左翼作家阵线的出现,武断地归结为来自苏联的‘指示’,都是站不住脚的”(王长荣 1992: 158)。并且认为,左翼文学的作用是表现了劳苦大众和工人阶级的生活,描写了普通人获得尊严的主题。同时在具体评述一些左翼作家和评论家的成就时,它能够指出其中的一些问题,如作家间的宗派关系及其影响等,指出左翼文学始终没有被最广大群众所接受,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幻,从美国文坛上消失或逝去了。这个评判应该说是一语中的,既看到了成就也指出了问题所在。

《现代小说史》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给予此前在文学史中被忽视的一些作家应有的重视。如亨利·詹姆斯在《简史》和《史纲》中都没有被赋予足够重要的地位,在这部文学史中,詹姆斯得到了比较详尽和全面的介绍,作者能够从作品本身出发对詹姆斯的特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如认为作品反映上流社会的思想感情十分深刻,不认同因没有反映下层人们的生活而视詹姆斯为保守的判断,指出当时下层人民还没有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导力量。(王长荣 1992: 36)这个观点仍然值得商榷,因为同时代的马克·吐温的作品还是能够反映一些下层社会生活的,但是这还是表明了作者有自己的看法,不是人云亦云,而且事实上,随着詹姆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他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在这方面,《现代小说史》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变化的趋势。此书的作者坦言撰写这部文学史力求跟上现代美国小说的最新发展;从书中的叙述可以看出,作者引述了不少国外研究者的成果,包括整体结构与编排;这也使得在保持自己的观点的同时,也能体现一些新的研究动向,这也是此书的一个特色。

对美国当代文学的重视自新时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文学研究界的一个重要话题。1993年出版的张锦著《当代美国文学史纲》集中体现了这样的关注。这本书是当代世界文学史纲丛书之一,也许是因为“史纲”的规定,本书的论述提纲挈领,点到为止,这当然也与此作涉及的范围之广相关,包括当代美国文学的各个方面,如小说、诗歌、戏剧和批评,几乎囊括了一部文学史可以涵盖的所有方面。但另一方面,就当代美国文学内容之复杂,局面之缤纷而言,用“史纲”的方法串联起一组组画面,缀以要点点评,在对当代美国文学还缺乏深入研究的情况下,也不失为一种表现文学史的方法。在本书的前言中,作者也对“提纲挈领”做了类似的解释。尽管如此,本书对于一般读者了解当代美国文学风貌还是很有帮助的。

本书的架构与1986年出版的《美国文学简史》(下)比较相近,先是概述二战后美国社会与文坛状况,接着将小说、诗歌、戏剧和批评各分一章作为专题详述。应该说这样的分类比较符合自新时期以来对当代美国文学的总体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写作上的叙述,存在的问题是这种条块分格的方法会让“史”的概念变得比较模糊,尽管当代美国文学的时间不长,但就一部文学史而言,毕竟是需要勾勒出比较完整的发展轨迹,以充分展示“文学史”的过程,也就是各个时段的文学的总体面貌。此作各章的概述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不同时段的文学态势,但毕竟只是匆匆带过,不足以提供比较完整的“史”貌。此外,过于倚重分类有时则会造成削足适履;比如在当代小说一章,诸如厄普代克这样的美国当代重要小说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概述中简单提及而已,这或许因为作者没有专门设置一个专门的分类,能够将其纳入。当然,本书的特色与贡献也是明显的;在全书的结构上依循分类叙述的同时,在具体内容上则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不同之处;例如在第二章专设一节“妇女文学”,包括麦卡勒斯、波特、韦尔蒂、奥康纳、麦卡锡和欧茨,对于这些作家的选择可能会有争议,关于麦卡勒斯和奥康纳到底是南方文学的身份为主还是妇女文学因素为多,很可能会有不同意见,但就专辟“妇女文学”一节而言,可以说是看到了当代美国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这也只是到了90年代后才引起国内美国文学界的足够重视,此前在《简史》和《史纲》中都不见对妇女文学的专门论述。

文学史除了传达综述性知识以外,也要建立在一定的研究之上,并应体现撰写者的个人风格。1998年出版的常耀信著《美国文学史》(上)是一部有着比较鲜明个性风格的文学史专著。这不仅表现在背景描述、章节安排和题目确定上,也表现在作品的文本分析,以及叙述语言方面,而这些都与作者广博、扎实的研究相关。

这部文学史共分五章,从早期“北美拓殖与美国清教主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自然主义文学”,包括“殖民地时期文学”,“独立革命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现实主义时期文学”。从这些目录的大标题上似乎看不出有何独异之处,但是细看各章下面的小标题可以发现作者用心的不同;如第一章第一节的标题是“开拓时代:‘进入荒野的使命’”,标题后半部分引自美国著名清教思想研究学者佩里·米勒的著作《进入荒野的使命》;第三章第一节的标题为“‘复兴’的时代”,“复兴”一词源自美国学者F·O·马西森著《美国的文艺复兴:爱默生和惠特曼时代的艺术和表达》,出版于1941年的此书奠定了内战前美国作家之美国性研究的基础。使用这些标题不仅起到醒目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表明作者论述的核心与之相关;换言之,与已有的经典研究间建立起一种关系,而这正是这部文学史表现出的“研究”性。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做了大量援引,有些是作品内容,更多是国内外研究著作;据不完全统计,本书援引的研究著作和文章多达百部,大多为国外著作。文学史的叙述离不开背景介绍和描述,以往常见的方式是社会经济状况和政治斗争方面的介绍和描绘,目的是说明作家和作品以及创作形式和流派所处的社会状态和发展阶段,由此再进入文学本身情况的介绍。这种方式背后的理论预设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帮助识别文学发生的缘由和某些起因,帮助深入读解文学能够发挥的作用,但是如果过于强调文学与社会经济和政治间的单向关系,则会产生简单化、机械化和过于意识形态化的评判。此外,这种方式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一个阶段的文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阐述,这在一些为很多读者所熟悉的文学史中比比皆是。相对而言,这部《美国文学史》(上)在这方面突破了惯有的背景介绍方式,在文化土壤、文学继承等方面做了更多的描述,如讲述19世纪内战前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和发展时,寥寥数言点及19世纪上半叶美国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变化之特征,此后花相当篇幅描述文化状况,如各种与文学发展相关的刊物的出版,国外思想的影响,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和文体,如哥特文体在美国的风行,再继而论及美国文学所独有的特色。这种着力描绘“文化”环境的叙述方式,在先前的美国文学史撰写上还是不多见的。可以相比较的是,由罗伯特·斯皮勒等编著的《美利坚文学史》(1963年修订版,1973年第9次印刷)在述及19世纪前半叶美国文学的发展状况时,专辟一章“市井中的艺术”,讲述包括刊物、大学(哈佛大学)、教堂文化、社会讲演等各种文化万态现象,在这种鲜活的历史面前,相关的作家和作品的论述也就有了扎实的依据。《美国文学史》(上)当然还没有做到如此深入,但似乎有了朝这个方向行进的迹象。

这部文学史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是在重要作家的介绍和阐述方面,分析比较细腻,周详,而且阐述过程中表现了很强的相关逻辑性。比如关于爱默生的介绍和评述,沿着总体评价与生平介绍,文化号召与诗歌主张,文学成就与哲学思想的顺序推进,层层相连,重要作品做到基于文本细读的深入阐释,如关于“超灵”观念,引述《超灵》原文,同时联系其他作品如《论自然》、《论自助》、《论经验》及《神学院演辞》等,说明这个爱默生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意义;这种阐释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熟悉有关文本,另一方面则对作家作品做了通盘考察,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作家。这种对于文本的细致阐释和全面把握在很多重要作家的介绍上都有所体现,如霍桑、狄金森、梭罗、詹姆斯、德莱塞等。尤其以狄金森而言,相比于20年前的《美国文学简史》(上),无论在具体诗歌阐述方面,还是在诗人的思想和心理剖析方面,都可见巨大的差别,形成鲜明的对照;20年前的区区2页的介绍让位给了现在的差不多30页的详细阐述,内容涉及内心自我表述,情爱诗章详解,对于死亡和上帝的独特思考以及诗人创作观念揭秘等等。从中也可看到美国文学研究自新时期以来的嬗变。此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叙述语言流畅,生动,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如在评述霍桑的一些短篇故事时,这样说道:“他的许多作品在他的‘猫头鹰之巢’中写成。这是一间‘鬼魂出没’的房间。成千上万个幻境在他眼前浮现。这些故事宛如在荫庇处开放的花朵,色调浅淡;又酷似在星光下移动的鬼影,星影幽暗”(常耀信1998: 190)。这样的融个人阅读经验与情感体验为一体的批评文字相比后来越来越走向理性化、非个性化的评论更能激起读者的文学想象,而这本应该是文学批评包括文学史写作的一个功能。或许可以进行类比的是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阿尔弗雷德·卡静的作品《扎根本土》(1942)、《美国的进程:1830-1930间的美国主要作家》(1985)、《作家笔下的美国:文学中的风景》(1988)等,阅读卡静让人不仅服膺于其深邃的思想也惊佩于其生动且有力的文字。常耀信的《美国文学史》(上)叙述文字亦时常会给人类似的感觉。

1999年出版的《美国文学》是一部体量比较小的美国文学史,全书只有230多页,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史丛书的一种,读者对象应是初学者和入门者;篇幅虽小,但特色显著,作者金莉和秦亚青面对有限的范围,对有着丰富内容的美国文学史的叙述和阐述显然有自己的考虑。从编排上看,此书分为五章,每一章的选题都比较醒目,同时又紧扣文学史的发展阶段;五大章分别为:美国文学的诞生(1650-1810),美国文学的繁荣(1810-1865),新的起点(1865-1910),现代文学的崛起(1910-1945),动荡年代与多重文学(1945-1985)。这样的分类还是基本上能够抓住美国文学阶段发展的特征。此书的叙述更多地关注于文学本身的发展过程,通常意义上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少有提及,如有涉及也是融入在作家和作品的评述之中。这种做法能够在有限的篇幅里更加有效、更加集中地评介文学本身,同时也从侧面表明了撰写者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的重视,这或许就是回归文学本体的一种体现。

90年代美国文学史撰写方面的一部重要著作是杨仁敬的《20世纪美国文学史》,1999年底出版。依时间而言,美国文学历史不长,很是年轻,美国文学的兴盛并融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发生在20世纪。此前国内的美国文学史著述大多也包括了20世纪部分,但相比之下,这部《20世纪美国文学史》无论在范围、规模、内容深度还是编排体系、叙述方式等方面都特色明显,更加厚重,更能呈现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的全貌,也更体现了研究的力度和广度。首先在编排体系上,本书充分考虑了20世纪美国文学发展的阶段性和变化性,从中国读者的理解角度出发,在结合传统的历史分期的同时,做了新的调整。论述20世纪美国文学的开端并不能就事论事地从20世纪初开始,任何文学发展的阶段都要经历过一个延续的过程,就美国文学而言,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的文学形态既有变化也有联系,文学史的论述应该充分论及这种关联。本书第一章探索的是“19世纪末的美国文学”,作为整部书的一个“序言”,这体现了一种历史的观念,也表明了作者从整体的角度把握这个时期的美国文学史。本书的第二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文学”(1900-1914),从第一章到第二章既表明了文学传统的延续又照顾到了20世纪的开端,可谓一举两得,同时更主要的是突出了20世纪初现代文学的肇始;从美国文学本身的发展轨迹出发,同时又结合相应的历史时段,这是本书编排体系的一个凸显之处。本书的第五章集中论述了60年代以后的美国文学的方方面面,题为“越南战争以来的美国文学”;这在此前国内的美国文学史著述中不多见(可以相比较的是张锦著《当代美国文学史纲》),从国外的情况来看,《哈珀美国文学选集》把70年代后的美国文学列为一个时段。文学史的分期并无定论,关键是要通过分期透露历史的进程和留下的痕迹以及与文学的关系,同时也要表明文学本身在各个时段凸显的特征和有机联系,就这个方面而论,本书的时段划分与相应时段的美国文学发展的特征体现有较强的关联;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作者并没有机械地把20世纪的美国文学看成是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这种线性式的发展过程,在指出不同时段文学表述的某些特征的同时,本书作者着力叙述的是各个时段文学发生的全景,尤其是文学中的美国性的体现,美国社会与美国文学间的互为塑形的关系。正是在这种全景式的观照中,这部文学史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常见的作家加作品评述这样的文学史写法,具备了比较浓厚的“史”的意味。

本书的另外一个特色是既保持了对传统的重要作家的重点关注,也对一些此前文学史中不被提及或重视不够,但事实上在时下国内美国文学的研究中日渐成为热点的一些作家和作品做了专门介绍和评述。如在第三章中专辟一节论述赛珍珠,努力展示赛珍珠创作的全貌,尤其是她与中国社会和文化间的特殊关系。此外,本书对60年代后美国文学发展的介绍,尤其是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如品钦、加迪斯、巴塞尔姆和霍克斯,华裔小说及其代表作家汤婷婷,新一代女性作家狄第恩、贝蒂、梅森、欧茨,黑人作家莫里森、沃克、里德等的比较全面的评述使得这部文学史的当下性更显突出,而对7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作家多克特罗、德里罗、库弗和斯通等介绍和评价则更是填补了时下对这些当代美国重量级作家和作品研究的不足,起到了文学史应有的指引方向的作用。

90年代美国文学史著述的一个特点是除了涵盖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各类形式以外,如上述杨仁敬的《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史》述及小说、诗歌、戏剧、文论等各个方面,还出现了一些“分门别类”的文学史撰述,如王长荣的《现代美国小说史》,其他则还有诗歌、戏剧等。1995年底出版的张子清著《二十世纪美国诗歌史》是国内美国诗歌研究的集大成者,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宏大,长达千页,堪称鸿篇巨制,为读者提供了20世纪(到90年代上旬为止)美国诗歌发展的全景。从内容上说,它不仅包括了从现代到后现代时期在以往的文学史中常见的一些诗人和诗作介绍,还首次在文学史中评述了包括华裔、印第安诗歌在内的一些“边缘”诗歌,以及其他各个时期的在一般文学史中不曾出现的处在各个流派之外的诗人和诗作。本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包罗万象”,展现20世纪美国诗歌嬗变的方方面面,但同时,又有一条主线贯穿全书,即以20世纪早期发轫的艾略特和威廉斯为代表的两条不同的诗歌创作传统——若隐若现一直出现在此后各个时期的美国诗歌创作中,或回归,或发散,或趋向极致,或曲径通幽——为核心,通过这条主线,使得对20世纪美国诗歌的发展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

除绪论外,本书共分六大编,各部分既对应文学史中的时期分段,又相应地各成体系,集中描述一些诗歌创作支流。第一编简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诗歌的变化发展,特别是现代派诗歌的发端。第二编则专门研究“现代派诗歌的演变与分化”,这是全书的主线,提出20世纪美国诗歌创作的两条路线;第三编集中讲述现代派时期的诗歌,时间上从1910年到1950年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本章的导言中说明,一方面要注意现代派诗歌发展的两条路线,另一方面不能简单地把这一时期的诗人按路线排队,所以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在依循两条主线的同时,按照时间顺序,对一些重要的诗人和流派适当归类,次要的诗人按代划分,同时也提请读者注意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交叉。从这个角度出发,在这一章中既有现代派大诗人如弗罗斯特、庞德、艾略特、威廉斯、斯蒂文斯以及意象派诗歌潮流、南方“逃亡者”诗歌流派、中西部诗人等的详细介绍和评述,也有这一时期的一些女性诗人和作品的讲述,其中一些是以往鲜有提及的,如萨拉·蒂斯代尔、埃利娜·怀利等;此外,作者还用“较保守的现代派诗人”和“较激进的现代派诗人”来分别介绍一些风格独特、差异明显的诗人,前者包括康拉德·艾肯、范威克·布鲁克斯等,后者包括E·E·肯明斯、哈特·克兰、罗宾逊·杰弗斯等。第四编题为“中间代——从现代派向后现代派的过渡的一代”,从时间上而言,这是指现代派诗人中的第二代,作者专辟一章介绍,以说明现代派诗歌和诗人队伍的庞大和创作现象之复杂,评述的诗人包括客观派诗人朱科夫斯基、奥本,以及罗什克、毕晓普和奥登等。第五编主要论述二战后后现代派诗歌(“后现代”在本书中主要指时间概念,相当于“当代”),除了介绍一些已为很多读者熟悉的一些流派如垮掉派、黑山派、自白派、纽约派等诗歌以外,还介绍了其他一些对中国读者和研究者而言较为陌生的诗歌流派,如新超现实主义,深沉意象派,当代中西部诗歌等,语言诗,后自白派诗歌以及八、九十年代以来美国诗歌创作倾向等。第六编是全书的最后一章,主要介绍少数民族诗歌,包括现代派与后现代派时期的黑人诗歌、华裔诗歌、印第安诗歌以及在美国的东欧和前苏联诗人;有些诗人和作品都是首次在国内得到介绍和评述,虽然这些介绍还略嫌简单,但这是朝向多元化美国诗歌研究的重要一步。

美国戏剧的研究一直是自新时期以来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90年代的美国文学史著述中,美国戏剧史占了相当的分量。1992年9月出版的汪义群著《当代美国戏剧》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评述当代美国戏剧的著作,介绍了从50年代到70年代及之后的美国戏剧发展情况,另外在第一章导论中回顾了此前历史上美国戏剧进展的各个阶段。戏剧是文学领域中的一个特殊形式,既有很强的文学性也有不可忽视的实践性,戏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舞台上的表演,剧场中的接受,而这些又与商业化的运作有很大的关系。研究美国当代戏剧一方面要关注戏剧家,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剧作家及其作品,另一方面也要告诉读者当代美国戏剧和剧场运作的情况,提供当代美国戏剧活动得以开展的一些具体背景,如百老汇以及外百老汇的历史和发展情况。这两者的结合可以使得对于当代戏剧的介绍更加富有真实的感性,触摸到美国当代戏剧发展的具体脉络。本书在这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一方面按照年代的顺序,将50、60和70年代各列为三章,分别介绍和评述各个时期的一些重要剧作家,另一方面在第二章(50年代美国戏剧)中专辟一节介绍百老汇和外百老汇,在第三章(60年代美国戏剧)中专设一节介绍外外百老汇;商业化倾向在百老汇的一个作用是“外百老汇戏剧”的诞生,它与一些新兴的剧作家的写作生涯关系密切,事实上很多著名剧作家如田纳西·威廉斯、阿尔比等剧作家的声誉与其作品在外百老汇的成功演出关系紧密;而60年代的外外百老汇则催生了一些实验剧场和新型演出的诞生,如开放剧院、机遇剧和“表演剧团”等。这些看似有点像似“闲话”的背景介绍实际上可以帮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当代美国戏剧的整体情况,而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这也有助于勾勒出当代戏剧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此书对一些主要剧作家作品的介绍也很有特色,不仅仅是介绍剧作的故事情节,而且也能从演出的角度,分幕介绍故事的展开,如关于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从剧本开始,主要人物玛丽从疗养院回来说起到第二幕情景的具体展开,由此叙述整个故事的内容,这种介绍方式让读者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更好地体现戏剧作品的固有形式及其意义。此外,作者也对六七十年代以来在当代美国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剧作家如英奇、西蒙、谢泼德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介绍和评述,引用了诸多新近资料;相对而言,这些剧作家不如米勒、威廉斯那样为读者所熟悉,因此,本书的介绍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1993年4月出版的郭继德著《美国戏剧史》是国内第一部美国戏剧通史,从殖民地和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民族戏剧的形成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戏剧的最新发展趋势,这部著作视野宽广,涵盖全面,分析周详,资料翔实,是至90年代初为止国内美国戏剧研究的重要成果。本书于1995年获国家教委举办的首届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全书共分22章,前三章介绍自殖民地时期到19世纪末美国戏剧的概况,后面部分叙述的20世纪美国戏剧的发展情况,是全书的重点。在编排方面,有较鲜明的体系,既有不同历史阶段美国戏剧发展的总体描述,如20世纪初的小剧场运动,20年代、30年代以及战后美国戏剧的发展概况,也有对一些重要剧作家的专题介绍和评述,包括美国戏剧史上10余位有影响的重要剧作家如泰勒、邓拉普、贝拉斯科、奥尼尔、赖斯、海尔曼、威廉斯、米勒、阿尔比、谢泼德、马麦特、雷布等;此外,还设专章介绍美国黑人戏剧的崛起历史,当代黑人戏剧,战后女剧作家,当代少数裔剧作家,以及60年代的激进剧院运动,区域剧作家等。既突出重点剧作家和作品,又融入美国戏剧进展的历史背景,点面结合,史论结合,这是本书作为戏剧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此外,本书还附录了作者本人对米勒和阿尔比的访谈录,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这两位重要剧作家的一手资料。

19世纪前的美国戏剧在此前的美国文学的研究中少有提及,本书在这方面的介绍和评述弥补了空白,让读者看到了从殖民地时期的模仿欧洲剧目到独立战争期间戏剧在政治上发挥的鼓舞士气、讴歌新建国家的作用,再到19世纪末现实主义戏剧的开端,这样一条早期美国戏剧的开拓和发展之路。本书对一些重要剧作家的专论很有深度,细致,全面,这是本书的一个最大特色。如“尤金·奥尼尔”一章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奥尼尔悲剧的类型,奥尼尔创作生涯早期和中期介绍和评述以及对几部重要作品的具体分析和评价。作者的叙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观点鲜明。在述及奥尼尔的悲剧类型时,联系奥尼尔深受影响的宿命论、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表现主义创作手法、弗洛伊德心理学说等,说明其悲剧创作从早期到晚期所经历过的不同类型,早期带有浓郁自然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悲剧,中期五彩缤纷的实验剧包括表现主义、心理探索和信仰探索悲剧,晚期的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悲剧等,这样的描述依据充分,线索清晰。此外,作者对《奇异的插曲》、《诗人的气质》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进行了专题研究和分析。除了这种重点介绍之外,本书对其他一些各个时期的主要剧作家也做了颇具深度的介绍和评述,而采用的方式与上述提到的奥尼尔介绍和分析的方式类似,这也使得全书的风格能够保持一致,但同时根据具体剧作家的不同情况,在介绍过程中也会突出一些相关信息,尤其是从历史的角度加以生动细致的描述,更好地说明作品与历史背景的关系。如在介绍30年代的左翼剧作家克利福德·奥德茨的作品《等待弗莱蒂》(又译《等待老左》)时,提及作品上演时的具体场景,观众与演员一起高喊罢工口号,场面激动人心,由此也表现了此剧的艺术魅力。这种作品演出过程的细节表述与一般的作品主题与艺术风格分析相结合更能表现剧作产生的历史情景,这也是文学史在表现“史”的具体内容方面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本书第十二章至二十二章集中介绍了美国戏剧,占整部书篇章比例的近一半,相比于《当代美国戏剧》,有些部分如“女剧作家”和“少数裔剧作家”以及“诗人和小说家的剧作”是前部著述没有提及的,这也表明了这部著作对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的扩展和深入。

对现当代美国戏剧的介绍和评述也是90年代中后期一些论者的重点研究对象。周维培在这方面做了比较突出的工作,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出版了《现代美国戏剧史》和《当代美国戏剧史》。前者集中叙述从1900年到1950年的现代美国戏剧发展历程,此书一个显著的特色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论述清晰,作品情节和故事介绍细致,可读性和资料性都很强。第一章介绍美国戏剧的传统,尤其是20世纪初在美国戏剧舞台上影响深远的一些作品如浪漫传奇剧《蝴蝶夫人》(1900),世态喜剧《纽约观念》(1906),佳构剧《捷径》(1908),以及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社会剧《向上爬的人们》(1901)等。作者对这些作品的介绍并不是匆匆一笔带过,而是对作者和作品内容都做了比较细致的讲述,让读者看到了美国戏剧进入现代时期之前的一些景象,描述很具有一种历史感,资料比较丰富。从第二章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分章介绍和评述奥尼尔、赖斯、霍华德、安德森、考夫曼、贝尔曼、奥德茨、海尔曼、怀尔德、舍伍德、萨罗扬等,一直到米勒和威廉斯,对于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叙述层次分明,线索清晰。本书对美国30年代左翼戏剧运动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深入历史,具体细致,如在介绍运动背景时提及一些专门的戏剧演出组织如工人实验剧社、新戏剧联合社、戏剧协会、同仁剧团等,所涉及的内容有些是在国内首次加以介绍,因此也具有文学史料的价值。

1999年1月出版的《当代美国戏剧史》与7年前出版的《当代美国戏剧》比较接近,包括的剧作家,尤其是重要剧作家也比较一致,如米勒、威廉斯、英奇、阿尔比、西蒙、谢泼德、威尔逊等,但是在章节编排与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方面还是有不同之处。从内容上看,本书显然是把重点放在剧作家的作品介绍上,作品的情节叙述是本书的一个特色,故事交代尤其清晰,评述也多半放在作品的风格与寓意上,文字表述有时亦富有情趣,如在评述英奇的《汽车停靠站》时,有这么一段评语:“暴虐的自然力与阴柔的人类情愫构成强烈的对比,粗野豪爽的草原阳刚之气与浮浪艳丽的都市淫靡颓风之间的反差,纯洁的青春花朵与凋萎的情感枯叶之间的对峙,家园对流浪,停泊点对无尽旅途的反讽,使得英奇此剧具有鲜明的寓言化的价值和浓郁的诗意”(周维培1999: 89)。这样的评述既表述了作品的风格,又能勾起读者的想象力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说明本书作者对所研究的作品体味较深。应该说,本书介绍的大部分剧作家及其作品在上述两部戏剧史中都已有过介绍,但因本书的介绍在涉及诸多作品的情节内容方面更加细致,尽管有时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评述方面不及上述著述深入,但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同时本书也在很多方面,如当代女性剧作家的介绍,提供了比较新近的资料。

上述4部美国戏剧史代表了自新时期以来到整个90年代国内美国戏剧研究,尤其是现当代戏剧的介绍和评述方面的重要成就,4部著述互为关联,特色各一,风格鲜明,在90年代美国文学史著述方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常耀信. 1998. 美国文学史(上册)[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王长荣. 1992. 现代美国小说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周维培. 1999. 当代美国戏剧史[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I712

A

2095-5723(2013)01-0054-08

(责任编辑 李巧慧)

2013-01-27

通讯地址: 200241 上海市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史戏剧诗歌
诗歌不除外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现代视域中文学史著对《红楼梦》经典化的推进(1900—1949)
诗歌岛·八面来风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