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制视域的杰出人才培养

2013-03-23 01:11钟焜茂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杰出人才导师制导师

钟焜茂

(龙岩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龙岩 36401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研究者对培养“杰出人才”的方法和途径问题一直都在关注和不断研究,但这一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是源于“钱学森之问”。2005年7月29日,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看望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发出感慨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还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1〕。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近些年一直在拷问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质量,引发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对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反思。但是,目前已有的研究都是从教育体制、教育管理和教育内容的层面来探讨如何培养“杰出人才”的,而从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层面来研究“杰出人才”培养的文章还不多见。本文旨在把“杰出人才”的培养与导师制联系起来研究,来探寻“杰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在文章展开讨论之前,要先来弄清楚“杰出人才”以及“导师制”的概念和内涵。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杰出人才

对于什么是“杰出人才”还是存有许多争议的。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个科学的概念,并且相关典籍中对于“杰出人才”也没有明确词条和定义可据。但是,假如人们对于“人才”的认识没有争议的话,通过查阅词典中的“杰出”一词,也能获悉“杰出人才”的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双语版)中,把“杰出”解释为“(才能、成就)出众(of talent and achievement)outstanding;remarkable;prominent;如 : 杰 出 人 物outstanding figure”。由此可见,人们一般都把“杰出人才”看成是“才能出众并且具有出色成就之人”。在英文中,“杰出人才”称为exceptional talent(超常人才),是指那些“在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领域为国际公认的世界领袖或潜在的世界领军人物(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s world leaders or potential world-leading talent in the fields of science and the arts)”。那么,在钱学森先生眼中“杰出人才”又有什么内涵呢?钱老认为:“今天我们办学,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学院的那种科技创新精神,培养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能力的人才”〔2〕。可见,钱老心目中的“杰出人才”应该是那种“非凡”的、“会动脑筋”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由此看来,“杰出人才”是指:在自然科学或人文学科领域里,懂得科学思维、为国际所认可的、有非凡创造力且卓有成就的人物。

(二)导师制

导师制(tutorialsystem)则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在《韦氏大学辞典》中,导师一词叫tutor,指“在英国大学里给本科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师(a teacher in a British university who gives individual instruction to undergraduates)。”

在牛津大学,导师制教学模式是导师每周分组指导学生,每组1~3人。导师制的好处是,在小范围的讨论中,学生得到对自己周论文的直接反馈。从学生的视角看,导师制是:①导师给学生讲解学生尚未理解之处的场合;②导师向学生说明如何以导师的视角看待课程;③导师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从更宽广的专业领域发展新视角;④导师和学生对论题交流不同的观点,让双方都得到新的理解。在导师们看来,导师制可以:①帮助学生形成对概念的理解;②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学好专业;③对论据进行批判性讨论;④对论题的新定位进行发展和凝练。费巩在回忆自己在牛津大学留学经历时也说过:“牛津、剑桥等大学之学制,与吾国现行大学学制完全不同。学生不重于上堂听讲,而重于导师指导。每周接见一次,命题作文,指示应读之书,批改课卷纠缪指正之外,相与探讨辩难,导师发问,诱导学生思索,学生质疑,乃得导师薪传”〔3〕。

可见,导师制是导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面对面深化专业学习、探讨学术问题的教学方式。

三、杰出人才与导师制的关系

导师制与杰出人才的培养有什么关系呢?弄清这个问题,要从“杰出人才”的特质构成和这些特质与导师制培养特色的诸多契合之处来分析。

首先,杰出人才的特质有哪些内容呢?有的研究者认为,杰出人才的特质应包括4个方面:①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与人合作的能力;②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创新的工作能力;③精通某一知识领域;④具有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背景〔4〕。还有研究者认为,杰出人才应具备的特质包括:出众的才能,创新的精神,求异的思想和批判的精神,总是用自己的思想去触动一些东西。导师制的独特之处正是“与正常讲授和测试目的课程相比,在学术上更具有挑战性和缜密性,因为在每个阶段都要求学生与教授和同学一起,对他人的和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交流、辩驳、分析和批判”〔5〕。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分析能力。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导师制在于它创造出高度真实、难以伪造的学习机会和评价机会。正是这种模式可以练就学生求知、求真的欲望和精神。导师制是在“师生平等”的指导过程中“教学生独立思考”,用学生“无处可藏”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参与和探索学习风格,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将学生引入自我批判氛围,采用对话式教育:提问、回答以及反馈交流。这种氛围不仅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精神,而且也足以锻炼学生的探索胆量和学术自信。牛津大学的摩尔也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在于: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以及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其最为精华之处是:导师在与一到两名学生面对面的指导过程中所促进的学生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授之以渔”的过程〔6〕。

因此,人才教育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育。人都是有才的,关键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加以培养。杰出人才的培养必须有杰出的培养方法。所以,导师制正是培养杰出人才的一种有效制度,它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导师制与杰出人才培养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度,对于培养杰出(精英)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四、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导师制在我国实施的简要回溯

1937 年,英国学者林迈可受聘为燕京大学导师,他在燕京大学创立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1938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也在浙江大学倡导推行导师制。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本科教育采用了前苏联模式的学年制,导师制仅用于研究生教育。从2002年开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试行导师制,还有不少的其他高校也在不同程度试点探索导师制。

(二)导师制实施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导师制在国内仍处于重新探索的阶段,存在不少的问题,实施的效果也不甚一致。

1.内涵不统一

导师制在我国尚未提升到教育制度层面,其内涵尚未统一和规范,部分试行导师制的高校对其定义也是千差万别,采用的形式更是千差万别。比如按指导内容来分,有生活导师、实习导师、素质导师、学习导师、科研导师以及德育导师等。按指导方式来分,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以及多对多等。按指导对象来分,有全员导师、优秀学生导师以及宿舍导师等。按指导教师来分,有班主任+导师、辅导员+导师、导师+副导师、普通导师+专业导师以及导师组等。按指导时段来分,有全程导师、低年级导师以及高年级导师等。

2.师生比太低

实行导师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有利于导师和学生有充裕的交流机会,更易建立起亲近、平等的关系,实现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在美国常春藤大学中,斯坦福大学的师生比是1∶3,普林斯顿大学的师生比是1∶6,布朗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都是1∶9。这些久负盛名的高校都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格控制学生规模,使师生比保持在理想的状态。然而,目前国内高校的师生比平均为1∶17。实际上,有些高校的热门专业师生比超过了1∶20。高校师生比普遍偏低,导致导师制无法实施或流于形式,阻碍了导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李政道在求解“钱学森之问”时明确指出:培养杰出人才,必须由老师作“一对一”的教导。也可以是“一对三”或“一对四”,但不能再多了。在精英教育的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比例都维持在1∶3。这是关键〔7〕。解放前和解放初期,大学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多都成了杰出的科学家,其原因就是坚持少而精。那时,一个系只有百十来个学生,每年只招收几个多则十来个学生。这样的规模,有利于个别指导,所以成才的比例很大。

3.责任不明确

目前国内高校在导师制实践中,各高校的导师制运行情况差异很大。有些高校导师的职责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有些高校甚至还吸收高年级学生来担任导师,这些导师对学生的学业指导作用肯定极为有限。由于导师制的职责不够清晰,对导师也缺乏应有的培训。即便是部分在专业方面合格的导师,也“导”得很盲目,对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不甚了解,对“导什么、怎么导”认识不到位。

4.互动意识淡漠

导师制的本质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的学习模式。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和导师在新的模式下仍然存在“师道尊严”“师教生学”的传统理念,使导师制在实践中师生互动意识淡漠,学生还是习惯于洗耳恭听,导师还是习惯于谆谆教诲,妨碍了导师制的运行实效。牛津大学的一位教授说:“最好的学生就是能教给我一些东西的学生。”如果学生一味地被动听讲,老师也一味地灌输,导师从学生那里汲取不到新的灵感或挑战。久而久之,导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建立双向互动的关系,导师制的质量也就大打折扣了。

五、提升导师制质量,培养杰出人才

针对我国目前部分高校在导师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升导师制运行的质量。

(一)借鉴英美大学的经验

几百年来,英国牛津大学都实行导师制,其毕业生中先后出现了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历史上的首相有30多位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其中包括丘吉尔、撒切尔夫人、布莱尔以及现任首相卡梅伦等。剑桥大学也推行导师制,剑桥大学也产生了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居世界大学的首位。而仿效该制度的美国知名大学也都受益匪浅。它们的成功经验和运行模式值得我国高校认真学习、借鉴。

(二)强化导师的遴选

作为导师,要与学生面对面接触,没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责任感,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在遴选导师时,既要从思想素质方面,也要从业务素质等方面作出严格的规定。要求导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敬业精神,渊博的学识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职称等。可以采取本人自愿申请与院系选聘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在教师学历标准及业务素质均可达标的前提下,应更多地侧重考察导师的师德素养、人格魅力等方面的条件。

(三)完善制度和机制

由于导师制在我国高校起步较晚,因此在管理方面还缺乏经验。在管理机制、管理方法等许多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导师和学生都缺乏积极性,影响导师制的运行效果。应制订相应的管理规章和激励机制,跟踪监督导师制的有效运行。应该将导师的指导工作与其报酬、职称评聘和职务晋升等方面挂起钩来,引导导师的指导工作。导师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按指导学生的数量和质量计入其教学工作量,以科学、规范的考评机制和办法综合考核和评价导师的工作绩效。

(四)借鉴研究生导师模式

导师制在指导方式上还可以借鉴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更好地体现科研训练和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高校实际情况,高、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分阶段区别对待,建立可行且有效的导师制模式。低年级学生可以采取导师组模式进行指导,重点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思维方法的训练;高年级学生则可以结合毕业论文选题或科研课题来实施导师制,重点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研方法的训练。这样多种方式结合的模式,既能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阶段的学生,又可以缓解导师资源不足的矛盾。

(五)一流大学应有担当

培养“杰出人才”是衡量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培养“杰出人才”,国内“985工程”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应有所担当。“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在我国,建设“985工程”大学的初衷,就是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高水平大学必须面向国家的战略需求,将培养创新型国家建设急需的杰出人才作为第一责任”〔8〕。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今天,“985工程”大学的任务与普通本科高校应有所不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自己的坚守,不应追逐经济效益。要严格控制学生的规模。与此同时,国家应该保证对这些学校足够的投入。不能让“985”异化成“比拼论文、比科研经费”而忽略培养“杰出人才”的使命。“985工程”大学拥有顶尖的教师团队、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很有潜质的学生群体,应该在这类型大学中实施导师制,义无反顾地承担和完成好培养“杰出人才”的历史重任。让这些大学“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使杰出人才能够“冒出来”。我国目前已有39所“985工程”大学,哪怕每个大学每年只培养1~2个“杰出人才”,有它们的不断努力、共同努力,若干年之后“杰出人才”的数量也会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总之,在“杰出人才”的培养途径上,导师制有着明显和不可替代的优势,它们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度。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落实“蕴涵因材施教理念、以个别指导为特征”的导师制,提升现有导师制的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如今班级授课制的缺陷,避免“齐步走”“批量生产”的教学弊端,进而提升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此外,一流大学应该将培养杰出人才作为第一责任,造就更多的“杰出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李斌.亲切的交谈〔DB/OL〕.〔2005-07-31〕〔2013-01-21〕.http://www.gmw.cn/01gmrb/2005-0731/content_280587.hwm.

〔2〕Cosgrove,R.Critical Thinking in the Oxford Tutorial〔D〕.Oxford:University of Oxford,2009.

〔3〕凡奇.牛津大学的导师制对我国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启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77-89.

〔4〕丁钢.杰出人才培养:一个制度文化的分析视角〔J〕.探索与争鸣,2010(3):4-5.

〔5〕Palfreyman,D.The Oxford Tutorial:thanks,you taught how to think〔M〕.Oxford:OxCHEPS,2008:94.

〔6〕王辉,王卓然.牛津大学导师制发展探究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23-25.

〔7〕李政道.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一对一”的精英教育〔DB/OL〕.〔2012-12-25〕〔2013-01-21〕.http://www.cas.cn/xw/zjsd/201011/t20101102_3001255.shtml.

〔8〕崔锐捷.培养杰出人才:高水平大学的第一责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5.

猜你喜欢
杰出人才导师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对我国杰出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戏曲表演杰出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思考
王妙、周影影入选陕西省高校第三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V eraW an g
导师榜
探寻杰出人才的成长足迹——记北京师大附中钱学森纪念馆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