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血液检测模式与血液安全性探讨

2013-03-25 09:25刘明黄广
当代医学 2013年15期
关键词:不合格率血站试管

刘明 黄广

对于大出血、严重贫血等患者,输血是最有效、最直接、最常用的治疗方法[1],目前尚无任何一种物质可以完全替代血液,故血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资源[2]。然而输血治疗存有一定的风险性及不安全性,如艾滋病、乙肝等可通过医用输血途径得以传播,一旦血液内有传染病菌,则可通过输血途径使患者意外感染而导致医源性伤害。加强血液安全管理对极大程度的保证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各血站已严格实施了不同人员、不同试剂的两次检查措施,但血液依然存有不安全风险,其原因主要有[4]:(1)窗口期的漏检和检测技术的影响;(2)实验室操作人员素质较低、应用检测设备及试剂不合格、标本留取差错等因素造成漏检;(3)实验室内应用的检测血液模式及其流程错误或者不科学合理而导致漏检、错检。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检测模式关系密切,若检测模式选择不合理,对血液质量则会产生严重不良影响[5];下面就血液检测模式同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的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1 仅用试管标本再检的血液检测模式

献血者经过采血车或血站献血后,其血液会经过快速初步筛选和检测,全部项目合格后会留取 2 支试管标本以待血站实验室对其进行再检[6]。虽然血站可以增多试管标本的再检次数避免不安全的事故发生,但是这种用于试管标本的再检的血液检测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全的方面:(1)检测试剂和检测工具不是一次性使用,所以难免会存在交叉使用的现象[7],这就增高了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导致合格的血液当成不合格的血液遭到丢弃,不合格的血液作为合格的血液进入临床被用于输注治疗[8]。(2)工作疏忽导致试管标本被留取错误时,很难被及时发现,导致合格与不合格的血液被混淆,出现失误[9]。(3)若出现冒名顶替现象,则无法排除。故为了排除不同检测试剂的特异度与灵敏度不同的影响,每位献血者都必须进行两种不同检测试剂的检测,所以这样就会导致血液不合格率和漏检率增加[10]。(4)留取标本时,加样过程会自动化处理,这就导致留取第一管标本时可能是全血,而留取的第二管标本就是血袋中保存液稀释过的全血[11]。由于待检测标本血液被稀释,有可能增加漏检率和不合格率,将不安全的血液应用到临床。总而言之,仅用于试管标本再检模式留取检测标本的过程越繁琐、环节越复杂,出现失误的概率就会增加,不安全性就会随之上升[12]。

2 试管标本与血辫标本平行再检的血液检测模式

仅用于试管标本再检的血液检测模式具有众多不安全因素,所以一些更加安全新颖的血液检测模式渐渐流行和使用[13]。其中,试管标本与血辫标本平行再检模式是一种新型的血液检测模式[14],它可以有效地减少漏检率和不合格率,避免合格的血液及血液制品被遗弃浪费,提高血液检测的安全性,目前已经开始逐渐流行使用。有文献详细介绍了其规范的操作流程:(1)对献血者耳垂部或指腹部进行表面消毒处理,再取少量血液进行初步检测,如果合格即可被允许献血。(2)留取血袋内的 5 mL血液作为试管标本,如需要可以进行两次复检。同时采取血辫标本,即与该试管标本对用的血袋的血辫血组成的标本,留样以待需要时检测。如果血液标本出现了阳性或弱阳性时,即可使用前面留取的试管标本和血辫标本进行双孔再检,以确认该血液样本是否合格[15]。

试管标本和血辫标本进行双孔再检后,其结果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1)试管标本和血辫标本的结果均为阳性,排除操作失误的情况,可以判断该血液为不合格,不能放行入库使用,应该按照相关处理流程进行报废处理[16]。(2)试管标本和血辫标本的结果为一阴一阳。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先查明试管标本和血辫标本的血液血型是否一致:若不一致,则可断定其中一个标本出现了混淆倒错,此时应该检查之前的工作的环节哪里出现了差错;若一致,则不能简单断定出现此种情况的缘由,要排除出现标本之前交叉污染的情况,同时,为了保证血液的安全性,应该进行平行样的再次检测,注意观察是否有拖带、自动加样的排列颠倒情况,避免纰漏[17]。(3)试管标本和血辫标本的结果均为阴性,同样为了保证血液的安全必须再次进行平行样的检测[18]。

试管标本与血辫标本平行再检模式比其他模式的血液检测模式更加安全的原因在于,留取的血袋中的血辫标本可以与之前留取的试管标本进行平行比较[19],避免了二次留取试管标本时血液被稀释而不能真实反应血液质量,保证了血袋的血辫标本和试管标本一一对应[20],有效地减少漏检率和不合格率,同时减少遗弃合格血液造成资源的浪费。

3 小结

加强血液质量管理,选择科学、合理的血液检测模式可有效提高血液及输血安全性。用于试管标本再检模式因为其不可避免的一些缺陷而逐渐被取代,而试管标本与血辫标本平行再检模式也正在被逐渐广泛运用,它具有更加可靠的安全性,降低漏检率和不合格率,值得更加进一步的推广。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 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0.

[2]王红梅,姚萍,苏虹,等.我国无偿献血人群分布特征及血液检测状况[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10(2):190-192.

[3]汪青山.血站血液检测现状及思考[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6):817.

[4]李建华.血站血液检测模式和流程与安全性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0):141,158.

[5]姜标.血站血液检测过程几个关键点的探讨[C].中国输血协会临床输血委员会 2008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2):219-220.

[6]张素能.血站血液检测模式与血液安全性的分析与研究[J].当代医学,2010,8(26):71-72.

[7]贠中桥,吕运来,陈善华,等.血液初检、复检及再检结果的符合性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09,7(1):86-87.

[8]刘芳,尹建平,吴玲.ELISA法检测试管标本与血辫标本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0,6(8):104-105.

[9]杨勇毅,魏山仪.血液不合格率与初次反应性样本的复检[J].中国输血杂志,2008,4(11):109-110.

[10]姚勇,相恒泉,袁兵.建立初次反应性标本进一步复检程序的探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6(2):37-38.

[11]张璐靓,赵宪文.血液标本采集程序及注意事项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8(12):45.

[12]余祖辉.标本溶血观察及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2,9(13):49-50.

[13]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6(17):44-45.

[14]李天君,赵锋,刘晓丽,等.血站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9,4(1):69.

[15]刘彩侠,刘仓.血站检验科的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7(10):89-90.

[16]李智辉,刘锦芳.血站血液检验的质量管理[J].实用医技杂志,2008,6(30):91.

[17]张悦,刘艳,韩素英,等.实验室质量管理[J].临床输血与检验,2008,8(3):105-106.

[18]吴肖峰.谈检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和构建[J].中国医药导报,2011,7(15):99-100.

[19]刘海波.采供血分支机构送检标本的质量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8(18):91.

[20]郑霞.浅谈血液标本采集处理在血站实验室质控中的作用[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2):93-94.

猜你喜欢
不合格率血站试管
无土栽培在试管苗移栽中的应用探讨
13省市洗面器、浴缸抽查不合格率7.8%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试管难题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省市电冰箱抽查不合格率12%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降低护理记录书写不合格率
品管圈在降低灭菌物品包装标识固定不合格率中的应用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