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老子〈道德经〉解释》

2013-03-27 01:34
东方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王凯道德经老子

鲁 原

评《老子〈道德经〉解释》

鲁 原

这是一本叫做《老子〈道德经〉解释》的书(王凯著,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版)。可别小看了这“解释”,它却集哲学、历史、文化、训诂等丰富内容,成为学习古代典籍的“小百科”。伟大的作品经得起不断地“解释”,它的深刻意义和现实价值在解释中阐发,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也在解释中复活。用现代文学批评学一个概念,这叫做“阐释”。阐释是需要的,阐释是不可避免的,经典作品在阐释中获得鲜活的生命,保持永久的魅力。

中国有解经的传统。孔子“述而不作”,删定六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也形成中国士人解经的传统。解经成就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许多大家,留下了重要的思想成果。东汉时期的郑玄,注释经书,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三国时期的王弼,注《老子》、注《易经》成为重要的哲学家、美学家,至今人们谈论中国象征主义美学还从他对《易经》的阐释开始。一直到了近代,康有为变法也托古改制,作《大同书》、《礼运注》、《中庸注》。人类在历史上遇到的生存基本问题有相似之处,凡是应该思考的,人们几乎都思考过。杰出的思想家无不利用古人的生存智慧和思想资源,加以阐释,帮助人们认识现实问题,推进社会变革。

《老子》是一部值得阐释的经典。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的生存困境大量地暴露出来,我们的先人对此进行过种种思考,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活跃气象。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思想家,企图回答社会人生的重要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孔子曾向老子问道,有部电视剧描写了这个景象:他们二人分别坐在两个山头上辩论社会人生问题。这个镜头象征性地表现了中国乃至人类面对生存的基本问题采取的不同态度:重社会还是重人生?是积极入世还是回归自然?是单向思维还是辩证认识?这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贯穿了几千年,矛盾了几千年,走到今天,就更值得人们思考和选择。中国和世界在经历了“唯物主义”、“科学主义”、社会至上带来的文明进步以后,也开始意识到它们带来的负面效应,人们不得不考虑它的对立面——唯心、自然、人生。这正是后现代思想家思考和阐释的基本问题,老子思想正好与之暗相呼应,于是又成了显学。已故学者季羡林先生提出“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观点,正是基于中国有以老子为代表的认知方式和生存态度。老子和西方后现代暗相沟通,并为西方思想家阐释着。面对高度工业化高度社会化带来的生存困境,老子回归自然、回归人生的生存观念就更有启示意义。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老子〈道德经〉解释》,也就更具有它的理论价值、文化价值。作者王凯教授意识到他的理论责任,在书中进行了这样的阐述:“人类文化史上有过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一些具有非凡生命力的民族开始寻找自己的价值归宿,并对这一归宿有所觉悟。这是那些民族从必须承受的宿命观向新的人生境界的超越和提升。这种归宿的最初提示者,在中国是老子、孔子,在印度是释迦牟尼,在古希腊是苏格拉底。”作者从文化史的高度阐述了人对自身生存价值的追寻和思考,从哲学、文化的高度上确定了老子的地位。作者又说,“老子的道是产生一切道路的道路,这条道路凝结了老子的全部智慧,它昭示出人类生存的基本法则。”老子对人类生存价值的思考,不仅在当时站在思想界的一个高峰,而且为后世人们不断地体验着阐发着。“在老子看来,这个终极处本来与人是靠近的,但变得越来越遥远,人们日益失去了对世界原始、纯真、直接的体验,为此,他要把这个原初世界重新彰显,旨在于恢复人与世界原本亲近的关系。”老子对生存终极价值的思考,看到了社会发展对这一终极价值的忽略和背离,对此后的历史和当今的时代都具有针砭作用和启示作用。“老子追求自然无为的生存境界,反对人为因素对人的天性的背离,认为天、地、人都应统一于自然而然的道。只有与道合一,才能回归人的本性,让人回到人本身。”(引文见该书352-355页)老子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在这些阐释中得到彰显。这些阐释体现了哲理与诗情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生存境况与精神归宿的统一。这正是老子《道德经》的风格,也是王凯作为哲学博士的风格。

阐释是对经典意义的开掘,但不能背离原作,尤其是像《老子〈道德经〉解释》这样的古籍出版,它还需要做版本、校勘、训诂、考证等许多细致的工作。王凯教授作为古代文化学者,在这些方面下了严肃认真的功夫。如第一章的“注释”,“玄:深黑色,幽味深远,其色黝然,有幽味深远之意。《说文解字》:‘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孔传》:‘玄曰幽潜。’”这里引用许慎的字书和孔颖达的传注,运用了古籍整理常用的文字、训诂方法,使老子原文“道”“玄之又玄”的“玄”得到恰切的解释,避免了今日读者用现代汉语附会的简单化。《老子〈道德经〉解释》的体例,既便于现代读者理解原作,又努力维护学术文化的严谨。每章分为本文、注释、今译、解读、阐述几个部分。“本文”,比较各种版本,择优而从。“注释”,既注重古代汉语本义,又注重现代汉语理解,实现古今语言的沟通和过渡。再配以逐段的“解读”,使简约、古奥的《老子》得以为现代读者所理解。“今译”,沿袭了《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那行之有效、读者欢迎的形式,为文化典籍的普及铺平了道路。“阐述”,对老子思想的历史背景、文化要义和现代启示进行论述,是本书的重点部分,是实现老子思想现代阐释的部分。如阐述老子的“不尚贤,使民不争”说,“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战争连绵不断,国与国之间兼并成风,各国的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权利,到处招揽贤才……针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尚贤’主张,老子提出‘不尚贤’的思想,同时尖锐地指出,‘尚贤’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诱发了人们追求权利和财物的欲望。老子这里并没有贬低人才、否定人才的意思,而是提醒统治者不要使‘尚贤’成为一种诱惑,引发人们对权利地位的激烈竞争。”老子思想充满了辩证智慧,他看到春秋时代贵族纳士和士人夸夸其谈的浮华世风,是人才观念的俗化、异化,才有这样极端的言论。社会的发展,使许多原本需要的东西极端化庸俗化,他发表了许多“反潮流”的言论,这正是针对社会、人生的异化。不如此解就以为他是在反文明、反文化。老子对许多社会时尚采取的极端态度,正是基于他们对自然、对人生的背离,或曰“异化”。这些“异化”为后世的发展着,证实着,也就越加显示出老子的现实意义和阐释价值。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阐释的时代,或者说是一个解构的时代,一切文化传统都面临重新审视,重新评价。在这个时代里,消费历史、改编经典成为时尚,有的文学名著被频率迅速地改编着,于是戏说、反说、搞笑的作品大量出现,历史被消费化、娱乐化,思想被浅薄化,嘲弄化。其实,阐释不是自我表现的狂欢,也不是票房价值的追逐,它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张扬,经典作品的深化。《老子〈道德经〉解释》遵从学术文化的严肃性,努力开掘经典作品的深刻内涵。王凯教授在他的“阐述”中大量引用先秦诸子的言论,使老子思想回归到那个时代的文化语境中;王凯教授在“阐述”中又大量引述古代和现代学者对老子的解释,使老子思想在历史中彰显它的深刻性。这种严肃学术态度对于当今的文化创造也有启示意义,文化创造不是游戏,而是思想的增殖和艺术的创新。王凯教授通过《老子〈道德经〉解释》,弘扬古代文化,启示今人思考。他所采用的形式,既是严肃认真的研究,又是通俗明白的普及,这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有普及价值的好书。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王凯道德经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王凯室内设计作品选登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一种轻量化自卸半挂车结构设计
离开央视“卖故事”:光头王凯的创客生涯
智者老子
“靖王”王凯:我自己看《琅琊榜》也会哭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