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思考

2013-03-27 20:52张桂春刘秀娟赵慧峰
对外经贸 2013年1期
关键词:经济法互动式国际贸易

张桂春 刘秀娟 赵慧峰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经济法是法学体系中一个新兴的独立学科,内容广泛且丰富。本文研究的经济法课程是指经教育部研定,针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经管专业学生在学习经济法前先修课程为法律基础,后续课程为农业政策与法规、国际商法等。经济法课程内容包括经济法概论、企业法、合同法和市场管理法等几部分,以学生知法、懂法、掌法和用法为教学目的,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学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掌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学生毕业后的从业方向除了国际贸易以外,还可以从事金融、市场、营销、投资、公关等方面的工作。

国际贸易专业的经济法教学,既存在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的共性,也存在着针对国际贸易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如何使这门课程的教学与学生的就业方向相一致,与学生的专业课程体系相协调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当前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模式现状

(一)广泛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经济法课程的特点是信息量大、案例多。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加信息量。传统的教学采用板书加上讲解的方式,而写板书需要一定的时间,也有局限性,无法完全传递大图表、长案例的信息,且耗时多,如果只凭口头讲解案例,又无法令学生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经济法课程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已解决了以上问题,通过幻灯片可以传递更多的信息,教学信息量比原来至少增加40%,效率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也更好。同时,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公开,也使学生学习更加方便。多媒体教学也活跃了课堂气氛,通过结合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下更加直观、形象地掌握知识。

(二)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学,单方面向学生陈述法律条文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尤其不适合以介绍法律条文为主的经济法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课堂上进行双向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讲企业法部分之前,先组织20分钟左右的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回答:“如果让你投资开办一家企业,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企业,如何组织运营?”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就会自然地将自己的想法和学习到的相关法律内容相结合,掌握知识要点。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前,组织学生总结身边发生的损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例,对于解决的方式加以讨论。在学习企业法的最后一部分外商投资企业法时,可以安排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讲解。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学的内容,还使学生掌握了法律学科的学习方法。

(三)建立了较系统的考核制度

经济法课程的成绩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包括课堂讨论表现、提问表现和作业。作业以解决案例为主,还有针对实事问题撰写的小论文,如在新的《破产法》出台以后,布置学生对新旧破产法进行比较;在讲到反不正当竞争法部分时布置学生讨论《反垄断法》的立法必要性等。另外一部分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在课程结束以后安排考试,考试内容也以案例为主,以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校已建立了较完善的案例库和习题库,为学生在课下练习提供充备的资料,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三、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大班授课课堂控制力不足

和一般的专业基础课一样,经济法教学通常采用大班授课模式。大班授课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同时听课的有120~150人,授课过程中采用的一些互动式教学手段只有少部分同学参与。由于时间有限,发言的人数每个班不过几个人,很难考察到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准备充分的学生不一定能得到发言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有些本来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不参与讨论也不发言,甚至没有主动思考,对此又很难及时发现并进行调整。因此,对于只能针对少数学生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来说,很难将课堂控制力延伸至整个课堂。

(二)学生需求多样性与统一的课堂教学之间存在矛盾

学生水平与层次往往参差不齐,一方面体现在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上,一方面体现在对课程的兴趣上,而这往往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果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将引导变成了强迫,将兴趣变成了任务,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由于欠缺相关的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会比较吃力。此外,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方向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而在一门课的教学中将学生以后将会面临的所有问题都讲到也是不现实的。

(三)学习任务划分不够详细,成绩考查机制不科学

传统的作业和考试方法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灵活性更强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则对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互动式教学模式中,通常以分组的形式布置任务,学习任务只具体到每个组,至于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任务如何划分则没有细化的要求。这样可能会出现任务不均的情况,有的组员完成的工作量大,有的组员则坐享其成,以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成绩优劣做出评判势必出现“搭便车”的情况,既不公平也不能使每个成员都得到应有的锻炼。

四、国际贸易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设计思路

(一)将学生按不同学习基础和风格进行分类,灵活采用教学手段

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有所不同。一种教学方式对于部分学生有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能主动参与,同时也可能会受到冷遇,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这样会浪费时间,学不到真正的知识。

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并不现实,因此,针对不同层次和风格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思想活跃的学生只要教学方式丰富多彩,基本就会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使教学变得较简单。对于相对不太活跃的学生,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对知识的总结环节,使其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知识水平上的提高,在成就感中逐渐体会学以致用的道理。

(二)细分小组学习任务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查

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将教学任务进行细分,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工作任务。在布置任务之前,教师应该对班级的学生人数、每组学生人数、每个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在任务布置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也要考虑每一个任务环节都要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对每组完成任务的优劣情况,需要设计相应的考查机制,将考查环节延伸到课堂之外。如要求学生将调查结果总结为调查报告的形式,将任务完成情况写成工作总结形式,都是比较有效的手段。

(三)采取灵活的成绩考察方式,注重平时成绩

首先,期末考试采用灵活题型,以考察和分析案例为主。案例选用要注重更加贴近实际和实用性较强的题材,并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重点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注重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察,授课过程的任务完成情况也要计入成绩之中。如何提高大班授课中的课堂控制力始终是影响课堂质量的首要问题,如果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计入成绩之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增强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

(四)加强课外交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必然要延伸到课堂之外。而当今的信息化水平、教学环境已经具备了这一条件,如电子邮箱、博客、短信等都可以作为展开课外指导的有效工具。应充分利用学生常用的交流手段,鼓励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积极讨论,加强师生课外交流。

经济法课程课堂学习较少涉及到较深层次的理论,对于对理论学习有更高要求的学生可以在课外的学习小组中进行深入的理论指导。对有兴趣扩展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的学生可以组织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以致用的成就感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1]王朋利,邓远富.解决大班授课难点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8):422 -424.

[2]方健,张求慧.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包装材料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经济法互动式国际贸易
你应该知道的国际贸易
摭谈初中英语课堂互动式教学策略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警惕国际贸易欺诈
点扬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经济法解读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2015年《国际贸易》月刊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