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对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启迪

2013-03-31 17:25赖牡丹吴学兵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礼义荀子受教育者

赖牡丹,吴学兵

(漳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思潮的涌进,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由一元转向多元。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也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多元价值观的侵蚀,从而出现了大学生的道德失范现象。而 “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不仅是当下社会总体思想水平的重要表征,更是关乎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1]”因此,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文化建设便成了当务之急。荀子的道德教育理论从性恶论出发,主张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 “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进行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一、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立论基础——化性起伪

大学生道德文化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形成的,它以道德心理、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道德思考等方式积淀下来,并在大学生群体中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从而代代相传与发展。大学生道德文化是一种向善、美好的道德理想。通过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从而使大学生群体达到 “化性起伪”。大学生本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之人,知法、守法意识较高,但屡屡发生的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使我们不得不高度关注大学生道德文化的建设。

荀子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是恶的,认为 “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既然人性之恶必然造成社会之混乱,那么我们有必要对人性进行教化,从而达到 “化性起伪”。虽然荀子陷入天赋道德论的误区,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区别和人性的自然属性无所谓好坏,要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理,但是,他的性恶论奠定了荀子道德教育理论的基础。同时,“化性起伪”一说也为我们进行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应有内容——荀子的德育主张

(一)推崇 “善”

荀子认为善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品质,并且提出判断一个人是否善良的标准应该是其内心,而不应肤浅的认为是其长相。“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荀子·非相》)也就是说,我们判断善恶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挖掘。那么什么是善呢?荀子把是否维护国家的制度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认为所谓善就是其行为和品德能够不违背礼义法度,合乎社会秩序对其的要求;而所谓的恶就是违背、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当前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有必要让大学生弄清善恶的区别,切实遵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

(二)知 “荣辱”

荀子以义和利来区分荣和辱。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荣者常制人,辱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荀子·荣辱》)在荀子看来,每个人都有义和利,只是在处理二者的先后顺序有所不同。荀子把 “以义制利”作为处理义利关系的基本原则。即人的欲望是容易膨胀的,但是可以用道德来控制。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的双眼被利所蒙蔽,欲望无穷扩大,从而出现了个别女大学生当二奶等丑闻。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群体切实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追求 “礼”

综观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发现 “礼”乃是其教育理论的核心。他强调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认为礼是我们行动的准则,按照礼来行动,可以使人的思想和行为得到矫正,从而使个体成为讲道德,讲文明之人。在荀子看来,礼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礼是关于政治制度和政治方法的系统,它的核心是君权制;其二,礼是道德规范的总称;其三,礼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规范。而做到以上这3个方面,能够带来的好处之一便是 “明分”。即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以礼为标准,明确人们的家庭角色、等级位置和社会分工。当前大学扩招导致大学教育从以前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在此背景下,有必要转变角色观念,合理地定位自己,从而使自己更好地成长成才。

(四)讲究 “诚”

荀子把诚信看成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品行。认为,一个人讲诚信将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将被认为是小人,也得不到人们的尊敬和信任。社会的稳定离不开诚信,故荀子针对战国末期社会诚信道德严重缺失的现状,主张造就一种讲诚信的社会风气。当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令人堪忧。大学生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作业抄袭、考试舞弊、论文剽窃、代发论文、拖欠学费、简历注水、工作违约。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受过高等教育,本应是品德高尚之人。但上述诚信危机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

三、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可行方法——荀子的德育措施

(一)“慎独”内省法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善则是人为的结果,要逐渐积善去恶。而 “慎独”的自省法对积善去恶具有重要的功用。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即人们要想获得渊博的知识,需要每天内省,进行自我教育。同时,荀子还指出,我们自省之时,要以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为对照。当看见了善事或者善德,要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善;看见了不善的事,也必须拿它来自我反省。荀子之所以强调 “慎独”的内省法是因为在荀子看来,任何道德教育的内容只有让受教育者内化,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道德信念。现阶段大学生道德文化水平有待提升,这与我们大学的德育体制不无关联。现阶段的德育体制往往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致使其成为 “美德袋”,只懂得接受,没有真实地吸收。

(二)“力行”实践法

所谓力行,就是强调我们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荀子认为参加社会实践,可以把自己所学的道德知识由内向外转化,而道德修养高低必须要见诸行动,他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在荀子看来,如果所学的知识没有和行动联系起来就不是完整的知识。荀子倡导的知行一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地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即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现阶段大学生道德文化水平欠缺的原因,很大的程度上在于学生学习到的道德知识是纯理论化的,没有将 “知”与 “行”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完道德知识之后,就把知识抛之脑后,那样的学习只能是徒劳无功,没有使学生将知识真正内化,更不用说外化为学生的行动了。

(三)环境 “熏陶”法

“荀子认为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因素是环境熏陶。”[2]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能够顺利成长;而当其置身于不良环境之时,容易受到干扰,不利于其成长。环境的 “熏陶”法在个体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充分利用环境的熏陶作用。目前在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中,有必要运用环境的 “熏陶”法,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在优良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四)教师 “教化”法

荀子认为要使人们把道德文化不断内化离不开教师的教化,而学识渊博的教师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荀子看来,一个人要想成为高尚道德之人,首先要对礼义有正确的理解。而教师是正确理解礼义道德之人,通过教师的点拨,可以让受教育者将礼义道德内化,从而外化为自身的外在行动。按照礼义的要求来践行,人的各种欲望就能够得到较好调适。如果能够和教师一样深知礼义的内在涵义,并且践行礼义,就是一个道德高尚之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教化,教师通过精细的讲解以及行为的示范,让广大学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素养。

四、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理想人格

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文化水平,从而成就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在荀子看来,所谓的理想人格就是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或者人格高尚的君子。荀子立足于性恶论,认为每个人 “性恶”的程度是不同的,有圣人、中庸之人、元恶之人。既然每个人的 “性恶”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对个体进行道德教育之时,培养目标也应该有所差异。荀子把培养目标分为 “大儒”、“雅儒”“俗儒”三个层次。俗儒,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只会背诵先王之道以及诗书礼乐,全然不知要如何外化为行动,并且人格低下,阿谀奉承;雅儒,言行已经能够合乎诗书精神,“他们不侈谈先王,懂得取法后王。这是荀子要培养的最基本人才。[3]”大儒是荀子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他们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能够以已知推未知,自然地应对从未出现的新情况、新难题。

荀子的道德教育目标分等级的理论对我们进行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不无启迪意义。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以培养理想人格为最终归宿。大学生群体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文化及教育背景等,因此大学生现阶段的道德文化水平不尽相同。教育者在对大学生们进行道德教育之时,应该考虑到大学生们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案,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周孝进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与对策 [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20.

[2]张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 [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13.

[3]阎乃胜 .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特征:兼论社会大变革对道德教育思想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9.

猜你喜欢
礼义荀子受教育者
《荀子》文化演化思想发微——兼论礼义起源问题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国语·周语》“奉礼义成”辨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麟溪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