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九老会”与其 《倡和诗谱》

2013-03-31 17:25朱则杰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南华

朱则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南华九老会”与其 《倡和诗谱》

朱则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常州的 “南华九老会”,是一个影响较大的耆老会,也属于诗社的范畴。近年学术界在探讨江南文学、文化家族、文人雅集等历史现象时,对 “南华九老会”屡有提及。但作为 “南华九老会”最重要的文献——会诗总集《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一书,一般读者对它似乎还不是很了解,或者鲜有接触。现在即以该书为重点,从诗歌总集、诗人结社、并称群体等角度做些基本考察,并附带订正若干相关的错误,或可供有关读者参考。

清诗;诗社;南华九老会;《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后南华九老

在清代民间组织的耆老会中,江苏常州 (下文或称 “武进”、“阳湖”、“毘陵”、“南兰陵”)由庄清度、庄令翼、庄祖诒、庄枟、庄歆、庄学愈、庄柏承、庄大椿、庄柱9人构成的 “南华九老会”,无疑是影响比较大的。现今不少学术论著在探讨江南文学、文化家族、文人雅集等历史现象的时候,也都一再提及它。但关于该会,特别是其会诗总集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 (下文或简称《倡和诗谱》、《诗谱》、《谱》等),却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探讨。以下从诗歌总集、诗人结社、并称群体等角度做些基本的考察,并附带订正若干相关的错误。

一、“南华九老会”的命名与归类

“南华九老会”的成员均出常州庄氏。历史上的庄子,曾在唐代被追封为 “南华真人”;其 《庄子》一书,也相应地称作 《南华真经》,或简称《南华经》。常州庄氏,自认为是庄子后裔。《倡和诗谱》中的不少典故,例如 “漆园”,实际也出自庄子。因此,“南华九老会”的所谓 “南华”,意思即 “庄氏”。假如各种耆老会从成员构成的角度可以依次划分为全国、地方、宗族诸类,那么这个“南华九老会”就明确属于宗族类。

二、《倡和诗谱》版本与存佚

清代耆老会虽然很多,但结有会诗总集的却极少。“南华九老会”的唱和之作,由成员第七人庄柏承的孙子庄宇逵在举会数十年之后整理为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一卷,的确难能可贵。

关于这部 《倡和诗谱》,目前著录最详细的大概是20世纪9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编著的 《江苏艺文志·常州卷》。该志以人统书,在 “常州市、武进县·清”庄宇逵名下最末列有 “南华九老会唱和诗谱1卷”,注明 “存”,版本凡3种:

(1)嘉庆间初刻本

(2)光绪二十年重刻本

(3)1923年排印本[1]539

第一种版本亦即初刻本,笔者曾在浙江图书馆读到过 (下文一般叙述均据此本)。原书未见有牌记,但据庄宇逵撰于 “嘉庆庚申清明前一日”的第二篇自跋开头所说:“是 《谱》成于乾隆癸卯,梓于嘉庆庚申。”[2]2a可知其编定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付刻于嘉庆五年(1800)①。第二种版本亦即重刻本,曾见 《王先谦诗文集·虚受堂文集》卷六有一篇 《重刊南华九老会唱和诗谱序》[3],叙述有关过程甚悉。第三种版本亦即排印本,互联网“搜艺搜”网站2012年12月30日曾发布一条拍卖信息②,并附有若干书影:其中牌记,明确标为“癸亥仲秋三刊”,也就是民国十二年 (1923);又卷首诸序与正文之间有 “南华九老会唱和诗谱目录”③,正文各家诗歌在前而小传居后,这些至少较之于初刻本有过变动。

然而,同样是 《江苏艺文志·常州卷》,在“南华九老”中同时著录有其他著作的3个人——庄枟、庄大椿、庄柱名下,虽然也都列有 “南华九老会唱和诗谱1卷”,并且按语都提示 “详见”庄宇逵处,却无一例外都注作 “佚”[1]336,347,356,这应该是疏忽所致。

三、《倡和诗谱》的序文

《江苏艺文志·常州卷》庄宇逵处按语,开头引及洪亮吉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序》,末尾又特意提到 “赵怀玉序之”。事实上,《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卷首的序文,可以说非常之多。就笔者所见初刻本而言,一共就有10篇 (每篇另页起),作者依次为梁同书、杨梦符、洪亮吉、张惠言、赵怀玉、左辅、毛燧传、吴士模、恽敬、庄宇逵。

这里10位作者,除去开头两位籍贯或原籍浙江钱塘 (今杭州)、山阴 (今绍兴)以外,其他都是常州本地人,并且不少还是阳湖文派的重要作家乃至领袖。这些序文,中间8篇也同时见于作者个人的自撰散文别集,具体为杨梦符 《心止居集·文集》卷下[4],题作 《南华九老诗序》;洪亮吉《洪亮吉集·卷施阁文乙集》卷五[5],题作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序》;张惠言 《茗柯文编·二编》卷上[6],题作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序》;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卷三[7],题作 《南华九老诗序》;左辅 《念宛斋文稿》卷五[8],题作 《南华九老倡和序》;毛燧传 《味蓼文稿》卷一[9],题作《南华九老倡和诗谱序》;吴士模 《泽古斋文钞·补遗》[10],题作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序》;恽敬《大云山房文稿·补编》[11],题作 《南华九老会诗谱序》。而第一篇梁同书序,其 《频罗庵遗集》内未见[12],则可以作为佚文补辑。至于最末一篇,系此集编者自序,特别是庄宇逵本来就没有自撰散文别集行世,所以另当别论。

正如一般既散载又结集的作品一样,这些序文在 《倡和诗谱》与作者本集内,无一不存在文字上的异同,有的甚至还出入很大。这一方面不排除作为 《倡和诗谱》编者的庄宇逵的改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系作者本人在后来结集时做了修订。无论原因如何,从文献的角度来说,这都有助于作者本集的校勘。特别是像赵怀玉序中 “数典忘祖者之各知所愧而交相儆也”一句[2]2a,其中的 “交相儆”三字,本集底本模糊难辨,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制中心的 “中国基本古籍库”电子版则误判作 “□相备”,而借助 《倡和诗谱》就可以获得准确的认识。

格外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各篇序文之间,某些具体的叙述也不无矛盾之处。例如关于 “南华九老”第四人庄枟当时的年龄,洪亮吉序[2]1a,以及左辅 《念宛斋文稿》所收该序④,均称 “六十九”,而赵怀玉序则称 “六十八”[2]2a,这就必有一误,并且还不容易判断究竟误在哪方—— 《倡和诗谱》正文内的庄枟小传,所述同洪亮吉、左辅[2]5a;而如果据民国铅印 《毘陵庄氏增修族谱》卷三庄枟名下所载 “生于康熙壬戌 [二十一年,1682]十月初一日”推算[13]30b,则又以赵怀玉所称为正确。不管怎么说,就 《倡和诗谱》自身的编纂而言,这样的现象存在显然是不妥当的⑤。

在上述序文中,甚至还有明确属于错误的叙述。例如关于 “南华九老会”举行的年份,《倡和诗谱》多处都说是乾隆十四年己巳 (1749),这一点应该没有疑义。而前及梁同书序,却称 “乾隆乙巳”(五十年,1785)[2]1a,这里的 “乙”字显然是 “己”字的刊误。唯其一字之差,前后竟然相去36年,这个错误也确实是太大了。

四、《倡和诗谱》的正文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的正文,即收录 “南华九老”举会的唱和之作[2]1a-12a,以及另外同族之 “年及六十而未预斯会者”21人的 “和作”[2]12b-26a,合计作者刚好30人,而两组各自按年龄大小排序。所收诗歌,除庄枟、庄柱依次为三首、二首之外,其他每人都是一首⑥。诗歌体裁,全是七言律诗,并且全押 “花”字韵 (此取末句)。

据 《倡和诗谱》有关记载,“南华九老会”盖形成于某次宗族宴会间。其大致的时间,据 “九老”第一人庄清度诗首句 “九十春光尚未赊”[2]1b,乃在乾隆十四年己巳 (1749)的春季。虽然 “九老”在举会之前或之后,如同赵怀玉序所说可能还有其他的 “岁时宴集”[2]1b,但从上述所收诗歌的具体情况来看,作为正式的集会唱和肯定就只有这一次。更何况,据族谱记载,庄清度以及 “九老”中的第三人庄祖诒,在举会当年的秋、冬就先后谢世⑦。因此,作为一个完整的耆老会,“南华九老会”的活动时间实际上再多不到一周年。

《倡和诗谱》正文的30位作者,在其诗歌之前都添有庄宇逵所写的 “谱传”,这正是书名缀以“谱”字的原因。这些 “谱传”亦即通常所说的小传,有关记载尽管不一定绝对可靠,但从总体上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此外,在 《倡和诗谱》初刻本的卷尾,还依次有卢文弨、蒋熊昌、程景传,3人的 《题南华九老倡和诗后》、庄宇逵的 《辑诗谱既竣,复题长句于后》,又庄宇逵 (两篇)及其弟庄复旦、庄仲方的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跋》(各项每人另页起)。结合前述序文,可见 《倡和诗谱》的附件比重似乎比正文还大。这在一般的清代诗歌总集内,是相当有特色的。

至于前及 《毘陵庄氏增修族谱》,卷十八下“盛事”门也曾收录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13]22a-34a,但只有正文而不含附件,并且实际上正文也重新做过编订,与 《倡和诗谱》不尽相同。

五、“后南华九老”

上及 《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庄宇逵第一篇自跋,所写乃是 “南华九老”后续的事情,很值得引起注意:

乾隆甲辰春,宇逵尝以 《诗谱》质之族祖乐闲先生 (绳祖),先生语之曰:“有会有诗,诚宜有谱。抑今日尚可举 ‘后 [南华]九老会’,子当更谱之。”惜先生有是言,无起而倡之者。时先生以交城县知县在籍,年六十六;而是时冀州学正春台公 (日荣)年七十八,昆山县教谕朴园公 (汝明)年七十四,雅州府知府小鹤公 (学和)、施秉县知县崗庵公 (一虬)皆七十三,文选司主事谧庵公 (熊芝)年七十二,临川县知县茁阳公 (橚)年七十一,商州直隶州知州学晦公 (暎)年六十七,太湖县教谕钝叟公 (兆钥)年六十二,皆已在籍,适符 “九老”之数,先生有 “觞宜倾下若,会可续南华”句。乃此会侵寻未举,继相徂谢,不数年而已不可复矣。……使当时仿己巳年之会,宴集衎乐,各系以诗,不尤后先辉映,为南华佳话耶?岁月不居,盛筵难再;星流电瞥,今已翳如,益知时之不可失而人事之不可常也有如此。今辛亥四月,先生复归道山,乃忆前言,附记斯 《谱》之末,以谂吾宗人。[2]1a-b

此跋作于乾隆五十六年 “辛亥”(1791)。据其所述,可知在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 (1784)春,常州庄氏中的庄绳祖以及庄日荣、庄汝明、庄学和、庄一虬、庄熊芝、庄橚、庄暎、庄兆钥凡九人,曾拟重举 “南华九老会”。假如这个设想变为现实,那么 “南华九老会”就会有前、后两个。可惜当时没有人出面组织,“侵寻未举”,而有关诸人却 “继相徂谢”,所以这个 “后南华九老会”事实上并未真正成立。当然,对于既有的 “南华九老会”而言,这也未尝不是其影响的一个方面。

不过,尽管 “后南华九老会”作为一个社团并不存在,但庄绳祖等9人作为一个新的并称群体“后南华九老”,却因为它确实已经提出,所以仍然是存在的。这样,历史上的 “南华九老会”虽然只有过一个,但 “南华九老”却有前、后两个——必要时应当加上 “前”、“后”予以区分。诗人结社与并称,既有可能完全重合,也有可能相互参差,这里的前、后 “南华九老”就恰好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最后附带说一下 《江苏艺文志·南京卷》“南京市、江宁县·清”何兆瀛名下著录的一种 《仙合曲谱》[14],根据其书名很容易被误认作一般所说的 “曲谱”。刚巧最近读到左鹏军先生 《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一书,第二章 《稀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新考》所考第二种即为 《仙合曲谱》[15],乃知实际上是 “北杂剧”,描写作者两位夫人先后谢世,升天成仙,并在天上会合的故事。现在记在这里,或可供有关读者参考。

注释:

①浙江图书馆电子书目称作嘉庆十六年辛未 (1811)刻本,据说是参照国家图书馆藏本信息著录,该本笔者未见。

②网址:http://www.findart.com.cn/wenxian,2012年12月30日。

③书影不全,据所见推测为第23a-25a页。

④见前及左辅 《念宛斋文稿》卷五,《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0册,第203页。《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卷首左辅序,“九老”年龄均未保留,见第1a页。

⑤《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各处所记人物年龄,与其他文献记载多有不合,难以尽考。但如袁昶 《于湖小集》卷三 《王参戎、牛镇军、魏致孺、王余春、祺子麐、熊□□、王杉园、徐叶亭、家石甫九人宴集,用太西法,照为九髯图,索题句》三首之三“乾隆九老南华集”句自注谓 “南兰陵庄氏 《九老唱和诗》一册……卷中人寿皆至八九十望”,则显然不符合事实,见 《续修四库全书》第1565册,第603页。

⑥此外个别作者小传中还录有其他 “和作”,又 “和作”开头编者按语中还录及四位族外诗人的 “和作”,均不计。

⑦此可参见萧晓阳先生 《明清毘陵庄氏家族文学雅集与姻娅关系》第二部分 《家族文会:南华九老唱和及其流韵》,《苏州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第134页。

[1]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常州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2][清]庄宇逵.南华九老会倡和诗谱 [M].嘉庆五年庚申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00.

[3][清]王先谦.王先谦诗文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8:105—106.

[4][清]杨梦符.心止居集 [M].嘉庆十五年庚午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10:9a—10b.

[5][清]洪亮吉.洪亮吉集:第1册 [M].北京:中华书局,2001:323—324.

[6] [清]张惠言.茗柯文编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62—64.

[7][清]赵怀玉.亦有生斋集 [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7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4.

[8][清]左辅.念宛斋文稿 [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03—204.

[9][清]毛燧传.味蓼文稿 [M]//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1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48—449.

[10][清]吴士模.泽古斋文钞 [M].光绪十九年癸巳刻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893:7b—8b.

[11][清]恽敬.大云山房文稿 [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8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352.

[12][清]梁同书.频罗庵遗集 [M]//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44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民国]庄清华.毘陵庄氏增修族谱 [Z].民国二十四年排印本.[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35.

[14]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江苏艺文志:南京卷:下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902.

[15]左鹏军.晚清民国传奇杂剧文献与史实研究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153—154.

The Association of the Nine Elderly M en Of Nan Hua and It’s Chang He Shi Pu

ZHU Ze-jie
(College of Media and International Cultur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8,China)

The Association of the Nine Elderly Men Of Nan Hua,in the city of Changzhou of Jiangsu Province,was a fairly effective elderly association during Qian 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which alsowas a poetry association.In recent years,researchers frequentlymentioned this association while discussing historical phenomenon of the Jiang Nan literature,the culture family,the literatielegant assembly and so on.However,the common readers have known little about the Chang He Shi Pu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Nine Elderly Men Of Nan Hua——themost important document for the Association of the Nine Elderly Men Of Nan Hua.This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this book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complete collections,the poets associations,the union called groups and collect some mistakes for the readers’consulting.

Qing poem;poetry association;the Association of the Nine Elderly Men of Nan Hua;Chang He Shi Pu of the Association of the Nine Elderly Men Of Nan Hua;the Post Nine Elderly Men of Nan Hua

I207.22

A

2095—042X(2013)03-0057-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3.015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3-01-06

朱则杰 (1956—),男,浙江永嘉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清代诗歌研究。基金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科研项目(200410220204001)

猜你喜欢
南华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
南华新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