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赛制下成绩起落的原因

2013-04-02 13:27李盟蒋莹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8期
关键词:波峰体力比赛

李盟,蒋莹

(1.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2.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39000)

论新赛制下成绩起落的原因

李盟1,蒋莹2

(1.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滁州239000;2.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芜湖239000)

在新赛制下,本文对运动成绩的起落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传统周期理论已无法对其进行科学解释,于是引入了“体力波”的概念,认为运动成绩起落的原因是由“体力波”引起的.本文从哲学、运动训练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体力波”的存在,旨在支持“一元训练理论”.

运动成绩;体力波;传统周期理论

传统训练运动理论认为运动成绩起落的原因是由于训练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其训练计划的安排,核心是以年度为训练单位,划分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训练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成绩有所变化和波动.不同的训练周期,成绩间也会有起落,但随着运动训练的发展和新竞赛制度的演变,传统的训练周期逐渐发展为半年度模式和季度模式,甚至到了以月、周为单位的周期,可这也无法完全解决训练的比赛的矛盾.[1]于是有学者针对传统周期理论的不足,大胆地审视提出了“体力波”的观点,认为运动成绩起落的原因是由于“体力波”引起的.本文由哲学、运动训练学、生理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体力波”的存在,旨在支持一元训练理论的正确性.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对近期一元和二元训练理论之间的探讨的大量文献进行阅读和分析,整理

专家访谈法:对武汉体育学院有关训练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及滁州学院体育学院教练员进行走访

1 “体力波”

“运动成绩是运动能力在特定时空等条件下的表现.运动能力并非是恒定的、固定的,而是变化着的,是波浪式地‘涌动着的’,这就是‘体力波’.”[2]按照著名学者茅鹏的“一元训练理论”,“体力波”具有“波长”、“波峰”、“峰型”、“波谷”等要素.[3]“波峰”就是他们创造性地提出的以“一多,二高,三快”为内容的完整的训练改革方略下的“二高”,就是“高强度”、“高质量”,分别对应于“体能”和“技术”两个方面,并且认为,缺少任何“一高”,“波峰”就不能形成;“波体”就是以上方略中的“一多”和“三快”.“一多”就是“多课次”,“三快”就是“快节奏”.若“波体”过大,就会浪费资源,影响“波峰”的高度.“波体要争取做到‘合适’、‘快’不仅为了效率,更主要是为了保证‘波体’的合适.对‘多课次’从‘有限’和可控的角度去看就是‘少’,训练课也进行得很简洁”.不搞无谓拖拉,使“能量付出”在“训练波”的运行中取得更大的效益.[4]此观点认为,训练工作的核心目标,就是提高“体力波”的“波峰”.

此外,运动能力的具体提高,是通过“适度应激”来实现的,应该掌握“训练波”的“波峰”以适应“适度应激”.另外,运动能力的具体提高,是通过“适度应激”来实现的,应该掌握“训练波”的“波峰”以实现“适度应激”,一般地说,“适度应激”实现后,机体会进入“亚健态”.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过程,才能重新恢复到“健态”,这就构成了“训练波”的“波谷”部分.基本正确地经历了“波峰”和“波谷”,就实现了一个完整的“训练波”,从而促使运动能力前进一步;这里的“训练波”,其实也就是一个完整的训练小周期.[3]而运动成绩起落的原因,笔者认为,根据茅鹏的理论,应该是一次“体力波”的“波峰”和“波谷”的出现.基本正确的小周期是不断“激发涌现”的过程.霍兰教授认为:“涌现的本质就是由小生大,又简入繁.”一般与星期制结合的训练波,是持续滚动着的.而如何掌握好“体力波”,关键在于掌握“激发‘强度和过程.以争取合理的”应激’效果,这便是训练安排的关键.

2 从哲学角度分析“体力波”

从传统运动训练理论来看,运动成绩起落的原因在于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即在当时是被肯定了的“真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竞赛制度的演变(比赛强度和密度加大,如刘翔,2003年仅大的比赛就参加了20余次),传统的以年为周期的训练理论不得不进行改革,出现了以年、季等周期,这就使得“大周期”理论在国际发展趋势下渐渐示微化了,渐渐地便弱化被否定掉了.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比赛的欣赏性及各方面的要求渐高的情势下,似乎以半年、季等周期为主的理论也无法完全解决训练与比赛的矛盾,所以此理论又被渐弱化被否定掉了,继而有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体力波”的观点,并进一步发展成“小周期”训练思想.并且与部分思想先进的教练员根据比赛规律所创造的先进的训练方式不谋而合,并且队员皆取得骄人的战绩(如刘翔、崔文华等),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而是事物的辨证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起作用,它是基于整体论综合思维模式下形成的,强调竞技能力的整体观.[10]如上所述,任何事物的辨证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事物自己的发展自己的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和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所揭示的历史演变,是矛盾自我发展的综合性总结性的过程.[5]综上所述,影响运动成绩起落的原因最终从哲学的角度证实:“体力波”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以及它的存在的确切性.

3 从运动训练的角度分析“体力波”

从运动训练角度看,传统的一个训练周期中各阶段的目的是:准备期旨在保证竞技状态的初步形成;竞赛期旨在保持、巩固已获得的竞技状态,并促使其向最佳水平发展,争取在比赛时能够创造最佳的运动成绩;过渡期旨在进行积极性调整,消除身心疲劳,并为下一训练周期的训练做好准备.[6]众所周知,身体素质包括身体健康素质和运动能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和水平,准备期是关键,按照传统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并且用“超量恢复”来解释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从这个角度出发,训练的效应和作用均是“正值的”——通过累积不断提高,但在现实实践中,为何有些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水平不升反降?难以解释!

另外,在国际新赛制下,年度的比赛密度之高,强度之大(2002年,刘翔参加的国内外重要比赛总数超过30次),使准备期的重要性渐趋弱化,或者说跟不上“节奏”了,但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比赛的全过程,从8月24日到27日四天里,预、次、复、决,接连进行的4场比赛,层层提升而力不竭,步步推进而游刃有余.最终平了世界记录获得奥运冠军的骄人战绩![7]按理论,这样高的密度及强度机体根本来不及完全恢复,成绩能保持都很意外了,然而刘翔的战绩将其彻底否定.追根溯源,传统周期理论无法解释,但“体力波”的出现却能很好的解释这一现象.

4 从生理学的角度分析“体力波”

众所周知,“应激性”和“适应性”是生物体的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所谓应激性即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而适应性是指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应其生存的反应模式.[8]这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规律,当然也适用于人类,从而人类也具有“应激性”和“适应性”.我们暂且把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认定为是在足球比赛的赛场中,激烈的足球比赛即是其特定的环境,那么,足球赛场上的加速、减速、变速及带球冲刺等等便是对运动员的机体产生应激,而这个应激破坏了机体内原有的平衡状态,由于长期重复这种动作,机体通过适应性原理,逐渐地对客观环境产生适应,适应的程度越高,大脑记忆的程度越高,表现在动作形态上,就是竟技能力的提高.这便是自然界的规律.而“体力波”的观点则是与以上规律相符的,它认为,训练对于运动能力的促进,便是通过“激发”和“适应”,在机体内波浪式地展开的,“激发”破坏原有的稳定态,激起经过紊乱的状态朝着新稳定态的涌现发展,从而在具备条件的后续过程中,依靠“信息调控机制”的作用,促使全身有序状态达成相应的转变,完整地实现运动能力的进步从而促使机体适应新的环境.

另外,外界给机体什么样的刺激,机体就会产生什么样反应,“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刺激的程度越深,反应也就越大.表现在具体项目上就是:长跑运动的“体能”与足球运动的“体能”是“不同质”的.当然,刺激的不一样,适应的也不会一样!这一点从中国男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男足曾40年冲不出亚洲,特别是备战16界世界杯,大练特练“体能”:所谓“翻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宣布体能“已无问题”,结果,十强赛第一仗就突出地由于体能而败在伊朗队脚下.[9]综上所述,影响运动成绩的起落的原因最终从生理学的角度证实:“体力波”存在的客观性和确切性.

5 结论

传统周期理论长期大量的准备期低强度训练容易使运动员产生疲劳,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疲劳,导致训练机械化,阻碍了训练朝着更高水平发展,并且,这种低负荷低强度的训练很难提高项目所需要的专项素质和能力,更无法满足比赛的要求.并且在国际新赛制下传统周期理论所产生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了,并且它也无法正确解释运动成绩起落的原因,而“一元训练理论”从运动能力的时间结构中发现了“体力波”的存在,而“体力波”在本质上又要求构建训练的小周期,实现运动能力的滚动式进步,以及其训练的科学性和适应新形势下的合理性.

注:新赛制:即新的国际竞赛制度,从过去的比较单一的赛事,根据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的需要逐渐演变出各类级别的比赛形式;例如:以往只有奥运会,世界杯和世锦赛,而现在各个业余联合会根据自身项目的需要市场的需要,产生出诸如大奖赛、黄金联赛、钻石联赛等等.

〔1〕魏际英,杨威.从茅鹏的“一元训练理论”看刘翔的训练特点[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

〔2〕茅鹏.最先进的和最落后的[J].体育与科学,2007(5).

〔3〕茅鹏.大家来为北京奥运会作贡献(美国书简)[J].体育与科学,2006(1).

〔4〕茅鹏.一元理论与训练实践[J].体育与科学,2003(5).

〔5〕欧阳康,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13.

〔6〕胡亦海.竞技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189.

〔7〕茅鹏,严政,程志理.备战北京奥运会不可无视的经验教训[J].体育与科学,2004(5).

〔8〕运动生理学/体育院校通用教材[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9〕茅鹏.为何铿锵不在?[J].体育与科学,2003(6).

〔10〕周爱国,张猛.一元、二元训练理论的哲学辨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4).

G808.15

A

1673-260X(2013)09-0109-02

猜你喜欢
波峰体力比赛
作用于直立堤墙与桩柱的波峰高度分析计算
选美比赛
比赛
儿童标准12导联T波峰末间期的分析
最疯狂的比赛
Dynamic Loads and Wake Prediction for Large Wind Turbines Based on Free Wake Method
人类的收留
加油!
关于纵波的波峰和波谷的探讨
水下作战用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