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说服力的思考

2013-04-02 13:27郭改玲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8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思想

郭改玲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说服力的思考

郭改玲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745)

理论说服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说服力既是本课程性质要求也是其科学性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提升其人文性的重要基础.而要增强“基础”课理论说服力则需要加强理论本身的研究、教学的双主体的研究以及理论说服方式方法的研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理论说服力;增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下文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改革方案正式启动后开设的第一门课程.到目前为止,“基础”课已经开设了8年,在这八年里,“基础”课及其相关学科的教学同仁们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并结合社会现实的新特点,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和重视情感、实践、环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功能.但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过多重视非智力因素而忽视了“基础”课“理”的功能,实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笔者就此问题作出初步探讨,以其引起同仁们的关注和讨论.

1 “基础”课理论说服力的涵义

理论能否入耳入脑,打动人心,关键在于理论说服力的强弱.所谓理论的说服力就是说服者利用理论本身的真理性、逻辑性和指导性,艺术地运用各种可能的说服手段(媒介),说服受众的能力.具体到“基础”课理论说服力,就是“基础”课老师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行动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科学理论艺术地运用各种可能的说服手段(媒介),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阐释,使大学生心悦诚服、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能力.具体来说,“基础”课理论说服力包含以下几层意思:第一,具有说服力的理论只能是科学的、与学生的思想行动实际紧密联系的理论,“基础”课老师信口胡来的或者不能解决学生思想困惑、理论困惑的理论不仅不具有说服的作用,反而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第二,理论表达的方式方法一定要具有艺术性,比如老师的语言、语气、方式和教态等不同,说服的效果就迥然不同.第三,理论说服一定要围绕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统一这个目的进行,不能为灌输理论而灌输理论.

“基础”课理论说服力与情感感召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理论说服力重在强调运用艺术的手段来展示理论本身的真理性、逻辑性,以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理论困惑.情感感召力重在强调用情感的力量比如真情、尊重、知情、关爱等去感动学生.两者也存在紧密的联系,理论说服离不开情感的交流,否则理论说服就会大打折扣,因为“基础”课不仅是理论课,同样也是人生课,其中涉及到的理想、爱国、人生价值、道德、法律素养等内容都具有严肃的理论性又具有鲜活的感知性,在理论说服的时候将对学生的关爱、需求等结合起来,定会事半功倍.当然情感感召也离不开理论说服,否则情感感召就会失去内容而不能持续长久.“80后”、“90”后的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水平的理性思维和审美情趣,要求情与理、理与趣的和谐统一.

“基础”课理论说服力与实践引导力也是相辅相成的.理论说服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即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笃之以意达到导之以行.而实践引导则进一步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通过实践的引导,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进一步丰富理论,从而更加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基础”课理论说服力重在向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强调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和系统性,但绝不是简单生硬的灌输,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注意从实践出发,针对大学生生活实践中遇到的疑惑或者难以理解的问题,从现象到本质,从表象到内里,逐渐上升的理论的高度,循循善诱,其实质就是将理论说服和实践引导有机结合起来,能够使大学生愿意接受理论,并愿意在自身实践中运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

2 增强“基础”课理论说服力的意义

2.1 “基础”课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05方案”实施后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它是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成长规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及法制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实现其社会化及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新课程,“基础”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三门必修课相比,具有较强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应用性,它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综合、概括再整合,结合大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关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创造性地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和阐释.同时,“基础”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相关课程相比,具有更强的理论逻辑性.中学思想政治课重在教导学生“知其然”,在内容上较为零碎、理论上较为浅显,“基础”课根据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加强,在内容上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其本身形成了一个逻辑严谨、环环相扣的理论体系,帮助大学生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基础”课的这些特点要求任课教师要熟读马列主义经典专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在讲授的过程中,发挥真理的魅力,依靠理性的力量征服人.只要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

2.2 “基础”课科学性的重要保证

“基础”课是一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课程,科学性、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当前大学生在学习“基础”课时普遍存在重实践重案例轻理论的心态,所以一些“基础”课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迎合学生的口味,过多的组织学生做游戏、讲故事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却一句话带过,致使很多学生感觉虽然课堂上挺热闹,但课后一无所获,这就难以保证“基础”课的科学性系统性.对理论的作用,毛泽东同志作过深刻的阐述:“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具备相当思维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尤为必要.

2.3 “基础”课人文性的重要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注,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中学的思想政治课服务于高考,其工具性凸显,人文性缺失.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凸显“基础”课的人文性则尤为必要.“基础”课的人文性主要是指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法治人格的培养时,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时代发展的客观实际和学生自身思想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法治教育,真正使得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对其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础”课人文性不仅仅体现在环境的熏陶、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上,也体现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说服上,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完全不顾社会发展和学生本身实际来向学生灌输假大空的理论,效果可想而知.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体现其人文性特征,使学生真正接受理论,感受到理论强大的力量,才能最终实现大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

3 增强“基础”课理论说服力的途径

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那么,理论怎样才算“彻底”呢?“一是靠严谨科学的逻辑力量折服人,满足人们内在的理论需求;二是靠直面实践的人文关怀品格启发人,满足人们变革实践的社会需求;三是靠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传播方式吸引人,满足人们内在的审美需求.”笔者就从理论自身、教育的双主体和传播理论过程中的要求等方面来加以说明.

3.1 加强“基础”课自身理论研究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该始终注意这是一门新课,要充分熟悉和掌握“基础”课教材的指导思想、逻辑体系和主要内容,不能还是遵循过去的思路,将“基础”课分割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张皮.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达完整准确科学的理论,特别是要结合学生实际从多学科、多角度能够阐释理论,使学生听后因理论依据正确充分而又无可辩驳而达到心悦诚服的效果.其次,要根据时代发展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坚持理论与时代发展同步,即与时俱进.比如面对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很多学生会对“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产生疑问,这就需要任课教师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反对将马克思主义拆分成零碎小块来理解,要求从实际出发,既正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原则,又能做出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的理论阐述.

3.2 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这里的素质包括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丰富的理论业务素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素质.特别是教师的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更直接决定着理论说服的效果.“基础”课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其任课教师要有完善的综合的多学科知识体系,除了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需要系统地学习相关课程,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时“基础”课教师还要在思想上、工作方法上不断的与时俱进,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思维方法等,这样才能找到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共同语言”,从而使理论更具有说服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老师会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和感染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基础”课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上的灵魂工程师,更需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格,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做学生品德形成的引导者、心灵发展的疏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学生成才的指导者.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3.3 加强对教育对象的研究

“基础”课的教育对象就是广大在校的大学生,研究教育对象,就是教师在向大学生进行理论说服的过程中,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理论引导和说服,直到解决问题.当今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虽然大学生中的主流群体在思想上是健康且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为数不少的大学生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的部分坑蒙拐骗、背信弃义、利欲熏心、损人利己等现象,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思想困惑,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大学生思想根源上来解决,就有可能导致行为上的偏差,而要从大学生思想根源上来解决,就必须发挥理论的说服力,生动的展示理论,将理论的真理性、生动性和针对性融为一体,才能说到学生的心坎里,从而见诸于行动中.

3.4 增强“基础”课理论说服力,必须坚持几个统一

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理论严密的逻辑性、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可以解决大学生思想上的深度困惑,当然理论的说服要有针对,即必须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言之无物,空洞说教.二要坚持综合性和针对性的统一.“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在注重综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同时,要加强理论的针对性,必须重点解决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理想信念问题、价值取向问题、诚信问题、社会责任感问题、艰苦奋斗问题、团结协作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等,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三要坚持思想性和生动性相统一.增强理论说服力,教师首先理解透彻理论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理论说服必须寻求好的载体,使得理论变得生动有吸引力,而不是死的枯燥的理论,而这些载体包括“基础”课老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方式等.四要坚持理和礼的统一.就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理论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大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关系,而不是施行压服、制服和驯服,要做大学生的朋友、益友和诤友,而不是仗势欺人、以力压人、以利诱人.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92页.

②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95.9.

③姚迎春.运用文艺载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06).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0.

〔2〕肖廷芝,单维华.对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力的思考[J].齐齐哈哈大学学报,2005(9):57-58.

〔3〕何聪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说服力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5下):244.

〔4〕杨志松.增强思想理论教育说服力的若干条件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1(17):51-52.

G642

A

1673-260X(2013)09-0225-03

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WHCY-2013B13)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不等式”基础巩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整式”基础巩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