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013-04-02 13:27滕晓春郭志宏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8期
关键词:校园网校园文化大学生

滕晓春,郭志宏

(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四川成都610031)

新时期下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滕晓春,郭志宏

(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四川成都610031)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下大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工作、学习、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应对策略,进而推动高校网络文化积极健康的发展.

影响;对策;大学生;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快速获取、发布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它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国拥有网民为

5.64 亿人,网民规模居世界首位.其中,29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占中国网民的56.1%,这一群体已成为中国网民的主力军.近几年来,学生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一直处于高位状态,学生作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职业群体,比例达到了25.1%,而当代大学生已慢慢变成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高校网络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对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日益凸显.由此可见,新时期下大力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至关重要.

1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1.1 基本概念解析

1.1.1 高校校园文化.近些年来,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定义和内涵,主要有六种基本的界定,分别是:“课外活动说”、“学校准文化说”、“规范说”、“文化氛围说”、“校园精神说”、“第二课堂说”.①目前,在较为广泛的文化学研究方法中将校园文化以文化现象的存在形式分为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类.本文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定义为在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能够反映师生的思想、行为等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1.1.2 网络文化.不同的研究背景、学科和角色对网络文化含义的界是不同的.本文借鉴引用《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著作,将网络文化定义为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全球信息资源创新与共享的文化,它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物质载体,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础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文化形态.②

1.1.3 高校网络文化.高校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新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延伸发展,是以大学师生为活动主体,以校园文化为依托,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沟通的行为方式及其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包括所有与网络直接相关的高校校园文化部分.③因此,高校网络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

高校网络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高校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校网络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2.1 虚拟性.网络文化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全球信息资源创新与共享的文化.同样,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现阶段,虽然部分高校在网络登录时需要学生的学号、姓名等真实信息,用以限制校外人员登陆校园网,但是这些真实信息的获取并不困难.无论社会人员还会学生,仍然可以利用校园网构建虚拟化的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个体可以避开现实,任凭思想在网络中遨游,可以扮演任何你想要的角色,甚至成为“王者”,也可以实现平等的交友、恋爱,形成网上虚拟的人际关系等.同时,也可以满足部分大学生内心自我实现的需求.

1.2.2 丰富性.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形式多样的内容,高校网络文化的形成,使得师生之间除了面对面传统的教学方式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实现不同地区间高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大学生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讨论,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平台,使得高校网络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1.2.3 传播性.高校网络文化的传播,冲破了传统高校校园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传播的限制.④网络内容可以在短时间内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大学生可以较快的获得各种信息,包括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教学视频等.这种传播性可以实现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师生群体间更好的交流.另外,利用QQ、MSN、微博、飞信等能够承载高校网络文化的载体,将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学教务管理、学生工作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连接起来,实现部门之间信息的传播和沟通.

1.2.4 开放性.高校网络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的结合体,这就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延伸,内容更加开放.网络拉近了社会与校园之间的距离,校园网给每一个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方便,也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平台.

2 高校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时期下,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们高度关注在社会飞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新事物,而网络文化作为大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工具,正逐渐渗透到校园内,并迅速与校园文化融合形成了高校网络文化.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校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产生了双重影响.

2.1 积极的影响

高校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使大学生与社会紧密相连,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在论坛、QQ等网络交流平台上有针对性的发表观点和意见,为社会建设献言献策.同时反映了遨游在这个虚拟空间里的大学生的判断力和道德观,这也对传统的大学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同时,有利于大学生更加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增强自律性.

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使得他们的思想更加开阔,有利于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的生存.另一方面,高校网络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新型的人际交往模式,实现了不同大学生群体间自由、公开的交往和沟通,拓宽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关系的发展.在这种交往中,通过参与不通国界、不同高校的文化沟通,大学生会与其他个体进行着跨地域、跨时空的文化交流,摆脱了地域和民族狭隘性,使大学生的思想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产生碰撞,向着积极方面发展,从而强化自己的行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网络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离,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高校网络的传播把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人生观等呈现在大学生面前.通过校园网,大学生可以了解各类资讯信息.高校网络文化将大学生的思想延伸到了社会,弥补了高校校园文化覆盖面不广的缺陷.借助高校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迅速了解最新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同时,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学习成果等通过高校网络平台传播出去.通过这种传播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和学习知识新天地.

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促进了大学生开放意识和爱国主义意识的发展.高校网络文化跨国界、跨地域、跨民族的交流方式,将世界上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汇集在网络上,大学生都可以快速浏览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进行平等的交流.大学生们在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中会有对比性的加深对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另外,高校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还有利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高校网络平台,在比以往更广泛的文化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和经验,有利于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

2.2 消极的影响

高校网络文化带有一定的虚拟性,大学生在此平台上进行人际交往和交流游戏经验等,小部分大学生长时间沉溺在网络游戏中,在网络中提升自我满足感,在现实中却逃避事实,畏惧困难,甚至出现了泛华娱乐的倾向,产生了虚无主义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将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和人生理想出现偏差.

高校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赋予了校园网更多的自由.一方面,它的开放性和自由使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一些反社会、反科学的文化糟粕以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在大学生中传播,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将校园网这个平台当作是宣泄的场所,甚至在高校BBS上发表各种垃圾言论,与高校文化的高尚性和纯正性形成鲜明对比.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判断力和自控力不强,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多种多样的资讯信息面前,不能很好的甄别哪些是适合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内容,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必定会对大学生心里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诱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校园网的交流方式给高校师生带来便捷,很多信息或者课程讨论都可在网上进行,与此同时,弱化了大学生对其所在的班集体等现实团体组织的依赖性,淡化了集体责任意识.

3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高校网络文化是一种虚拟的、丰富的、开放的文化,不同文化和价值观通过传播相互交织碰撞,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产生重要影响.高校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引导大学生进行文明上网,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3.1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1 高校网络基础设施薄弱.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紧跟步伐.部分高校网络设施建设存在着不足:一是校园网络速度慢,导致了很多学生对校园网络不满意;二是网络费用比较高,有的宿舍区即使可以使用宽带上网,却无法享受校园图书馆的各类资源.

3.1.2 校园网登陆制度不完善.校园网论坛和资源共享的登陆首先需要注册,输入相关的个人信息,如上传照片,邮箱注册等.但是在论坛的登陆方面,并不完全需要实名制,只需要一个邮箱足矣,没有形成论坛准入实名制.一些素质不高甚至是违法犯罪分子随意传播信息,如:有人发布恶意帖子煽动大学生进行违法游行示威活动等.这种做法不仅侵犯了学生的利益,还对高校校园的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3.1.3 缺少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人.现代社会提倡民主和自由,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网络舆论也越来越发达,在高校网络文化中产生了消极作用:一是缺乏一定的理性,二是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追求任何程序和正义,容易产生“一边倒”的现象,这就考验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等.在此种情况下,网络舆论更需要有人来把关,因而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人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这样的“引导人”在高校往往处于相对缺席的状态.虽然现在许多高校论坛的管理者能够承担起“引导人”的角色,但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环境中的有力度的“把关”,高校网络舆论的把关是缺少权威和强制力的,收效甚微,没有起到实质的过滤筛选的作用.⑤

3.1.4 缺乏高校网络文化活动.高校网络文化活动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形成的.目前,一些高校对网络活动的开展没有重视起来,活动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开展网络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网络文化活动仍处在探索阶段,对它的形式、内容、开展方法等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3.2 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对策

3.2.1 加强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校园网给大学生在获取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信息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也是目前大学生在校园内获取各种最新知识、科研成果、时事动态等信息最主要的方法.高校应加大对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保证基础设施能够及时的更新换代,保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信息更新及时,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3.2.2完善高校网络论坛管理制度.高校的网络论坛是大学生进行网络活动的一个主阵地,他们可以获取和发布与工作、学习、生活相关的资讯信息,图:考研交流区、二手市场、兼职信息等等.因此,高校应重点关注网络论坛的实名制注册,建立与高校网络论坛管理规定相关的网络建设的规章制度.

3.2.3 加大高校网络文化监管力度,净化高校网络文化环境.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人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网络文化环境的浑浊发展.首先,高校要组建一支具有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队伍,加大高校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对校园网的信息进行及时的监测,并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和删除有害信息等.同时,做好大学生的疏导、教育工作,积极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人的作用.其次,建立富有特色的高校“红色网站”.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是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⑥最后,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宣传与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提倡师生文明上网.通过学校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自觉学习三大合力,有效抵制不良信息,共同建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3.2.4 积极开展各类高校网络文化活动.要充分发挥高校网络文化服务育人的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带动校园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是开展思想类教育活动.高校要引导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并定期进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如:成立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小组,宣传十八大精神学习小组.二是开展创造类活动.充分利用高校创造型环境的优势,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竞赛,如:创业设计大赛或网页设计大赛等.三是开展服务类活动.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网上心理咨询,专业知识交流疑难解答,职业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工作.

注释:

①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②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③董清爽.大学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D].日照:曲阜师范大学,2010.

④张国泉.试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和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8(6):4-6.

⑤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⑥董清爽.大学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D].日照:曲阜师范大学,2010.

〔1〕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宋元林,陈春萍.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国泉.试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定位和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8(6):4-6.

〔5〕董清爽.大学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研究[D].日照:曲阜师范大学,2010.

〔6〕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DB/OL]http:// www.ah.cuepa.cn/cate_108/detail_7882.htm l.

G640

A

1673-260X(2013)09-0249-03

猜你喜欢
校园网校园文化大学生
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及运行的几点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试论最大匹配算法在校园网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NAT技术在校园网中的应用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VPN在校园网中的集成应用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