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三个自信”的四个认识问题

2013-04-06 08:14
唯实 2013年7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理论

李 杰

坚定“三个自信”的四个认识问题

李 杰

十八大提出“三个自信”,把“自信”一词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层面上,赋予其丰富的国家政治要义,体现和诠释的是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起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面对国家和民族未来所持有的坚定的、乐观的精神状态。

一、关于“三个自信”的提出

“三个自信”折射的是党对自身历史和未来的自信,而这种自信归功于党一贯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和历史自觉。

实施八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致力于打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为中央提出“三个自信”作了充分的理论铺垫。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先进理论指导实践,推动事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历史性巨变,对国际社会和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这一切巨大变化的实践体现、理论体现和制度体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肯定具有世界历史意义。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空前关注,“当代中国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知名智库或大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成为国际学界一门独立的显学。面对这一历史性巨变,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我们如何揭示蕴于这一历史性巨变之中的内在机理并在国际历史舞台上打造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2004年1月,党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多次强调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至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作为完整的时代课题被正式提出。基于这种理论自觉,作为国家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持续实施了八年,对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进行了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历史层面和逻辑层面、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等全方位研究,为中央提出“三个自信”作了充分的理论铺垫。

中央把具有国家政治要义的“自信”首先用在文化方面,即提出“文化自信”,这是中央提出“三个自信”的成功先导。“文化自信”学界、文界直至政界都有涉及,但以刘云山同志用云杉笔名于2010年发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最为引人注目。这篇文章主张立足中国实际,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明确揭示了中国当代发展视域中,国家、国人文化上所应持有的文化情怀和精神状态,体现出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征程中的文化上的新觉醒、新自觉、新担当。文章影响和反响非常好,被称为近年来找寻“中国精神”少有的佳作,其文化自信、自觉、自强的宏大构架写进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成为党和国家战略。

中央把“自信”理念延展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上,十八大报告除了强调“文化自信”外,首次完整提出坚定“三个自信”。随着党的十八大的临近,党的理论思考也在不断推进,中央并没有把自信、自觉、自强的理念仅仅停留在文化建设的思考上,中央还把它进一步延展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思考上。2012年6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深入推进工程,更好地推动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到了党的十八大,中央把自信、自觉、自强的理念由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层面继续推进到对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考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党的十二大开题;此后,历次党代会报告始终充满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党的十七大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了首次概括说明;2011年“七一”讲话中,胡锦涛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经过30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我们党对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方面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十八大报告中除了强调“文化自信”外,还首次完整提出“三个自信”。“三个自信”是对全党在精神状态上提出的政治要求,是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精神总动员,与“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联,与“两个百年目标”紧密相联,醒脑提神,豪迈坚定。

二、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质和核心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三次讲话集中阐述坚定“三个自信”,这对我们理解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质和核心有着指导意义。一是2012年11月17日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这次讲话以坚定的语气清楚不过地表明了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与意志,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这次讲话纵贯历史,深刻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本源、探索历程,明确回应党内外、国内外对中国道路的关切,郑重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强调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号召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三是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这次讲话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如果说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的前两次讲话是对全党精神状态提出的政治要求,那么,这次讲话则是习近平以国家主席身份对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要求,是一种国家意志的表达,是一种迈向新征程的全民精神的总动员!

综上,坚定“三个自信”实质上是一种政治要求,既是对全党又是对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的新要求,是阔步迈向民族复兴的精神总动员,核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自信、自觉和自强。坚定自信,就是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必胜信心;增强自觉,就是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谛要义要有深刻把握,对事业发展要有主动担当精神;实现自强,就是立足自己实际、依靠自己力量,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努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三、坚定“三个自信”的基本内涵和当代意蕴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富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坚定道路自信作为政治要求,就是要牢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规定,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接力探索开辟出的一条正确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成熟。这一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今天我们对它的认识应更加自觉。坚定理论自信作为政治要求,就是要始终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有这样的理论指引,我们就能顺利夺取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胜利。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业已建立。党领导中国人民集体创造的、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坚定制度自信作为政治要求,就是要始终坚信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必须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始终坚持、巩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央提出“三个自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又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殷切希望和热切要求,说到底,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而这就是我们中国的“政治确定性”,是中国航船乘风破浪的压舱石和定盘星。

四、坚定“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和充分根据

中国正迎来自信时代,自信来自于哪里?凭什么自信?为什么要自信?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六方面进行理解。

自信源于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信念。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是人类追求进步的基本情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首先来自于共产党人的信仰和信念。只要我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进社会主义谱系,我们就能深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几代人的追求和精神血脉传承的历史指向,深切感受到源于其中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社会主义思想从萌芽到现在有500年了,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苏联模式到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再到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虽然有曲折,但是共产党人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从没有停止过。在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危机中,马克思主义还在为人们提供精神导引,仍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中国共产党人从90多年前就秉持这把信仰之火,矢志不渝去奋斗,引领了国家和民族不断取得伟大进步。可以说,我们今天所选择的路,所奋斗的事业,就是归顺在科学社会主义大道上。这就是信仰。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三驾马车,它们不是生来就有的,是我们党领导人民90多年一以贯之接力探索得来的,之所以能一以贯之去探索,就是因为有着始终不褪色的理想信念贯穿始终。

自信源于历史性伟大成就。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60多年时间,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国际地位快速增强起来。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迅速发展、摆脱贫穷的伟大成就,放到世界史中去看都是一个奇迹。正如旅法学者宋鲁郑所说,今天的中国处于1840年以来最好的时期,今天的中国有1840年以来最好的制度,今天的中国是全球各主要国家中发展最好的国家。这些历史事实就是我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坚实基础。

自信源于现实的国际比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不仅来自实打实的成功,更来自其他思潮、道路、模式等“不中用”。以美国为首和倡导的新自由主义不管用,因为它主张市场万能,政府对经济“自由放任”等,不仅令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前苏东国家失望,而且令欧美各国人们大失所望;狭隘民族主义不管用,因为它不合世界潮流,阻碍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将失去重大战略机遇;“新左派”思潮不管用,2003年非典后,“新左派”思潮尤为活跃,要求放弃经济建设这一中心走“回头路”;民主社会主义不管用,因为它主张政治多元化,主张对资本主义改良等;传统的苏联模式也不管用。所以,只要我们放开眼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前苏联模式、日本模式、美国模式、欧洲模式、阿拉伯模式相比,就更能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和活力。

自信源于目标愿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已经清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已经明确,也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把新的历史阶段宏伟蓝图具体分解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随着2013全国“两会”的胜利闭幕,新的10年已经开始,中国将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中国梦”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并清晰地告诉世界,实现“中国梦”的攻坚期和关键期到来了。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确立,我们在未来发展的征程上将会越来越自觉、越来越自信,自信的中国人必将有所作为。

自信源于斗争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这种强调和宣示既是对全党同志的郑重提醒,更彰显出我们党实现伟大目标的信念之坚定、努力之顽强。面向未来,一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特别是在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后,我们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不会少,有些会更尖锐、更突出;另一方面,直至今天,还有人不完全认同这条路,比如,我们秉持的和平崛起理念还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某些西方势力一天也没有放弃过用分化、分解、封堵直至破坏等手段压制我们,搞垮我们,还有人希望我们走过去的路。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斗争,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保持自信。

自信源于切合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持续奋斗中,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形成、确立起来的,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切合中国的、发展和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历史选择、政治选择的植根所在。有不少人在评论中国的发展时顽固认为,中国就应该走西方的路,原因就是看不到这一点,看不到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与西方国家迥异的发展历程。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对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不仅是因为三者比世界上其他道路、理论、制度先进,而且是因为它适应我国国情、有独特优越性、能够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以及发展中的问题。换句话说,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道路,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这条道路是否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并解决国家面临的现实问题。正如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时所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总之,“三个自信”源自于信仰,源自于伟大成就,源自于现实的国际比较,源自于伟大斗争的需要,源自于目标愿景,源自于切合中国实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因为关乎命运,所以必须始终坚持。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