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探索

2013-04-06 07:27郑素琴王文雅宋旭东魏中秋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导师制病理学导师

郑素琴 王文雅 杨 方 宋旭东 孙 影 魏中秋

(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 河北唐山 063000)

病理学作为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有着它固有的特点和规律。病理学既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病理学研究生作为病理学的高级人才应当具备宽广的病理学理论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临床技能,即科研、教学、临床病理诊断三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也与这三方面密切相关。然而,现阶段我们的病理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受研究生自身因素、学术环境、导师因素、培养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就业形势等方面不同程度上的限制或制约,研究生的培养出现了单一强调完成科研课题而忽略了自主创新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1~4]。因此,在病理学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种适合病理学这一桥梁学科特点,科研、教学、临床外检三者并重及互相促进,基于创新能力的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1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需求

研究生培养要以科学研究为主导,在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两个阶段中,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国内外有不同的做法。国外在课程学习阶段就非常重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使研究生能很快进入课题研究,而我们在课程学习阶段导师很少与学生沟通,多是在课题研究阶段才去关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其次,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阅读外文文献及独立思考的科研训练,科研思维、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弱,所学专业的知识更加薄弱。而创新能力是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从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开始并不断强化。对学生在实验阶段的文献阅读、文献精读、文献追踪及实验记录等给予有效的引导、监督与管理。

2 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的需求

教学是医学院校一切工作中的首要任务,研究生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传授知识的能力又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素质中的最重要的体现。“医学研究不能与医学教育分离,正如医学教育不能与医学研究分离一样”。病理学研究生参与病理学教学已有多年,但都是以辅导教师的身份局限于病理学实验教学。19世纪末,哈佛大学首先创立了研究生助教制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完善,美国的研究生助教制度更加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北京大学医学部自2006年起就进行了聘用研究生作为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指导教师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5]。研究生参与病理学教学,需要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不但充实了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还在无形之中锻炼了文献检索、阅读、提炼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作用。

3 培养研究生临床外检能力的需求

按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病理学研究生培养属基础医学范畴。我校病理学专业的研究生一直按照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在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病理学科学研究,投入临床病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很少,仅在一年级时有1个月的病理科见习,了解病理科工作流程和常规技术方法,缺乏临床病理诊断技能的培训。通过三年研究生学习,学生将学会科研的一些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科研设计和动手能力和一定的教学工作能力,但缺乏临床病理诊断的基本能力。

目前病理学研究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各级医院的病理科,能进入各级科研单位和高校的比例很小。医院选择毕业生时,更多的是注重其临床病理的实际能力和基本素质,除面试外,还进行病理标本的正确取材和组织切片考试。一个没有经过临床病理诊断专门训练的研究生很难面对这样的考核。从另一角度来看,病理学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也离不开临床病理诊断基础,一个连疾病的基本病理形态都不认识的人如何去研究、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等病理过程?一个没有经过正规病理诊断训练的病理学教师,从事病理学教学时也会内容空洞,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临床病理诊断能力训练作为病理学研究生基本素质培养的一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 导师队伍建设的需求

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一师一徒的单一导师制,这种培养模式在培养医学专业性人才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医学学科发展的细化和学科交叉程度的深化,单一导师制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从导师角度看,病理学研究生导师科研、教学和临床外检水平各有所侧重。单个导师的知识面及思维方式不足以适应学科渗透的趋势,很难适应当前跨学科发展的要求,更不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研究生的角度分析,在师承一人的教学方式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极大地取决于导师个人的学术水平和思维方式。单一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从其他导师处学习和汲取知识的机会,近亲繁殖的现象难以避免,学生容易成为导师的复制品,不利于研究生学术造诣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6~9]。而创新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需要导师队伍的优化整合,发挥集体优势。导师制与集体指导的结合,有利于人才梯队培养及科研水平的提高,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 陈少雄,王静一,尹柳银.美、英、德、日四国研究生教育特色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89

[2] 李仙飞.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经验[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2):22

[3] 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校探索,2003,(1):34

[4] 何 杰,朱 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发展趋势[J].江苏高校,2003,(3):81

[5] 张风云,谭焕然,库宝善.研究生作为PBL指导教师在药理学教改中的探索[J].中国医学装备,2006,3(2):45

[6] 张亚丽.21世纪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必要性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 -高教研究,2008,(3):65

[7] 陈 罡,柳 亮,罗殿中.不同导师模式培养医学研究生的对比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718

[8] 李静茹.中国研究生导师制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4

[9] 王毅超,王云贵,刘卫东.强化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1):68

猜你喜欢
导师制病理学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病理学和影像学研究进展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基于项目导师制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