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向及原因

2013-04-10 09:03张雷雷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政治信仰公民民众

张雷雷

(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兰州 730000)

当前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民众观念层面上的重大变化。在政治文化领域的变化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社会的发展和民众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政治文化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培养出来具有较高参与性的现代公民,促进了政治发展。因此,必须从多方面认识当前中国在政治文化方面的新变化并总结引起变化的诸多原因,以便更好地促进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发展。

一、 政治文化及其内涵

“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学方面的重要概念,首先由美国学者阿尔蒙德提出,他指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重要的强制作用。政治文化影响各个担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政治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1]在他看来,政治文化是政治主体即社会成员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以及政治体系的认知,这种认知表现出一种由低级向高级的阶段性特征。首先是政治认知,体现着政治主体对政治客体的低级的最初感觉,包括对政治现象和政府体系的了解性认知。比政治认知高一层次的是政治态度,它体现着社会成员对政治现象的一种价值性的判断,包括肯定或否定,喜欢或者不喜欢这种单向型的心理判断。与政治态度相比,政治情感便又要更加高出一个层次,它体现着社会成员对政治现象的一种复杂的感情判断。这种更高一层的感情判断不再是像政治态度那样单向度,而是包含着复杂多变的情绪化的心理反应。政治文化的最高阶段是政治信仰,这是指社会个体对意识形态和政治体系的一种理论上的认同和接受,表现出一种持久性。政治信仰一般都有一套完善的政治理论思潮作支撑,社会个体以自己所认同的政治信仰作为政治活动的理论导向。

从层次上看政治文化可以划分出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和政治信仰这四个层次。从横向来看,政治文化包括蒙昧型政治文化,服从型政治文化以及参与型政治文化。蒙昧型政治文化的特点是,公民既不向政府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也不关心政府的政策和法令,而是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民众与政府的联系不是太紧密。而服从型政治文化是指公民尊重并执行政府所作的权威性决策,但缺乏参与政治、向政府表达利益要求的意识。参与型政治文化与现代民主政治相适应,具体表现在公民既能积极参与政治决策,又对合法的权威有充分的尊重,是对前两种政治文化的协调。培育成熟完善的公民政治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使公民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既能够主动争取自己的权利又能够履行自己的义务,积极参与社会管理活动,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二、当前中国政治文化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在深层次上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推进着政治民主的进程。

(一)政治认知水平的提高

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公民的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公民在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方面普遍趋于理性化,不再以浮浅的眼光来看待政治现象。一般来说,教育的普及化能够很好地促进公民的理性认知水平,并且在获取信息的途径方面也更加多元化。与传统社会中不加选择地接受外界的信息的模式相比,现代社会中的公民往往能够多方面地收集信息并且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为正确地认识政治现象的本质做良好的信息积累。所以,在政治认知方面,当前中国公民的水平上升到了一定的程度。

(二)政治态度逐渐理性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前中国公民的参与意识,法律意识逐渐提高,在政治态度方面趋向理性温和。在如何看待政府的工作水平以及如何看待政府的决策方面不再以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来评判,而是能够深入思考政府的行为动机,评价政府的政策是否可行。公民能够以不同的途径参与政府行政过程,积极的追求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日渐强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民众不再盲目地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产生极端的看法,而是冷静分析各类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理性做出判断。具有独立思考意识的公民使得整个社会逐渐成熟与理性,社会的稳定性也更高。

(三)政治情感方面独立化

当前中国普通公民的政治情感方面的重要表现是更加独立和理性,并且大多数公民能够温和地对待各种政治事件。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社会领域的成熟,这使得公民对待政治体系和政治人物的情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大多数民众不再将自己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完全寄托在政府上面。在市场经济状态下,民众普遍认为只要提升自己的受教育水平,通过自我的奋斗变化就能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独立化的意识塑造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公民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政治人物,更加关注政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在对待各类政治事件上,公众的理性态度逐渐增强,不会毫无理性的极端发泄或者盲目支持。

(四)政治信仰方面的变化

政治信仰是政治文化中的最高层次的表现,是公民对现实的政治形态的价值认同。政治信仰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当前中国政治信仰的现状是大多数认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为要实现国家的复兴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各种政治思潮也有一定的市场。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形成不同的政治信仰。对比其他国家,这种以国家主流的意识形态为主导,其他各个意识形态并存的局面是很普遍的。对于中国来说,一方面加大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普及力度,使大多数人对当前的政治经济体制产生认同感,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政治合法性。另一方面要认真看待价值多元化的倾向,不能一味放任,也不能过分干涉。

三、政治文化变化的原因

根据当前政治文化的具体表现,可以探求出影响其变化的众多原因。若重点而论,经济的快速增长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进而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促进了观念的转变。其次,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社会的兴起作为最直接的原因,促进了政治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最后,发达的新型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在很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政治文化的转变。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导致当前政治文化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持续和深入,中国经济在30多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快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首先提高了民众的受教育水平。高等教育的普及率逐渐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现代的公民意识。以往的臣民意识逐渐被参与型的公民意识所取代。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开始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各类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其次,随着经济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上升到了新的层次。这种变化导致人们对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外部环境的关注度提高。生活的目的不再是满足普通的基本生存需要,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个人的社会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政府政策的制定,关注政府财政收支情况,等等。

经济对政治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社会的整体大环境当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带来了进取奋斗的新型观念。人们之间的交往的频繁,各种观念的碰撞使得社会上形成一种活跃开放的氛围。这种氛围会深入地影响普通民众政治观念的建立,进而影响公民观念和独立自主意识观念的形成。在现代国家中,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会促使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完善。因此与市场经济相关联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开放的独立的区别于传统的政治文化。

(二)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和社会之间有明显的界限。政府只能履行自己的服务职能,在社会领域要充分实现的社会自治功能。“小政府,大社会”是最理想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会领域也逐渐发展起来,政府的权力和监管的范围也在适时调整。以往政府包揽一切的局面正在进一步改观。政府的服务职能增强对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对政府的看法逐渐理性化,将政府视作公共服务的机构。公民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新型的政治文化的形成。公民社会提倡公民自治,通过各种社会机构和公民来管理属于社会层面的事务。公民自治需要普通公民及其非政府的社会机构具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经验。在社会自治的过程中,民众便会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能正确看待政府及其权力,不唯政府是从。所以总的来说,政府的职能改变和公民社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促进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三)新型传播媒介的影响

网络的迅速发展对中国当前新政治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网络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实现了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对各种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交流互相的看法。并且通过网络大大减少了各类新闻的传播成本,使人们在第一时间能够获悉最及时的世界动态。中国网民数量在近几年上升迅速,成为了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因此,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便捷及时,对当前政治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对网络媒体的监管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虚假信息的泛滥会在部分网民中间造成负面的影响。政府既要充分保护公民通过网络传播信息及利用信息的权利,也要防止因为虚假信息的传播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 新型政治文化的作用

新型的政治文化能够促进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首先,成熟的政治文化能够培养出理性,自主的公民。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高度参与性的公民能够积极担当起社会责任,减少社会管理成本,促进社会的进步。在缺乏公民主体意识的传统社会,民众只能被动接受来自政府的管理,对公共领域的事务比较冷淡,缺乏社会公德意识。而发达的公民文化能够传播一种与以专制集权、封建特权、人身依附关系为主要特征的臣民文化相反的开放、宽容、理性、法治的现代公民意识,形成深厚的文化基础,进而带动民主政治的建设。其次,以参与为主的新型政治文化还能从制度层面促进当前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法治化是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的内在价值,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法律制度的完善不仅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的立法机关的努力,更加需要普通民众参与法律的制定与实施。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众的广泛参与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改革共识,对国家政治领域的改革起到积极的作用。而公民政治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政治体制层面的持续发展,也需要经济建设的有力支持和文化环境的积极铺垫,因此需要从多方面努力为公民文化建设夯实基础。首先,为公民的参与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促进公民参与的热情。市场经济以商品交往为依据,经济上的自主发展不仅要求摆脱政治权力支配,而且要求政府权力退出社会公共生活的领域和扩大个人自主活动的空间,使人民上升为社会的主人。这要求政治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使经济活动不再屈从于权力和政治体制的约束,培育起参政议政的现代公民意识。其次,建立与完善公民参与的组织和渠道。一方面需要通过不断完善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法律体系,另一方面则需要以积极的态度和现代理念对待各类非营利组织,推动建立一些专业的民间社团等非官方机构。另外,还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公众参与政治制度的方法,完善各方面的机构设置。并且要赋予公民相应的知情权和决策权,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公民参与决策的程序,对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必须有法定的参与程序,明确参与的形式、步骤和时间,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参与机制。

总之,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文化逐渐从传统服从冷漠型向现代参与型转变,为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层面的支持。新型政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推进了新型公民人格的塑造。民众的政治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因此要以积极的眼光看待政治文化的变化,采取主动的措施促进民主政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7:26.

[2]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3]亚当.普沃斯基.民主与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政治信仰公民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论公民美育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论政治信仰在党的政治建设中的作用
新时代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坚定政治信仰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杭州市“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与分析
十二公民
美育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