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
——以大理学院为例

2013-04-11 06:32周琬謦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8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应用型

周琬謦

(1.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671003;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
——以大理学院为例

周琬謦1,2

(1.大理学院政法与经管学院,云南大理671003;2.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361005)

以大理学院为样本,对该校的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校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形式规范、内容完整,其主要问题表现为:毕业最低总学分偏高;课程体系构成上重理论,轻实践;理论教学环节的必修与选修学分比偏高,实践教学的规定环节学分比例较大,自选环节较薄弱;课程设置情况受资源制约较大,校本课程较为欠缺;培养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有较重的学年学分制痕迹。对此,从如何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如何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应用型本科;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问题;对策

潘懋元先生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基本理论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逻辑起点是“适应性应用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应用型教育”,它具有以行业性为主导、专业性为主线、应用型为主体、教学型为主流、实践性为主载的基本特征〔1〕27。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实其人才培养定位、满足其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探索。开展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云南省教育厅2009年下发文件,提出到2010年底,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原则上应实施学分制。大理学院于2009年下半年开始试行,并于2010年全面实施学分制,本文对该校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及执行近四年的情况进行分析探讨。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大理学院已实行学分制的44个本科专业的2010年版培养方案。

(二)方法

文献法,访谈法。数据回收整理后,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信息

专业培养方案涵盖了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共44个专业,涉及14个校属学院。

(二)培养目标

各专业培养目标基本明确,一般表述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品德好,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这与该校“以培育思想品德优良、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相吻合。

(三)培养要求

各专业培养要求较为具体,基本包含三大要求十大要素:①素质结构要求,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四大要素;②能力结构要求,含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三大要素;③知识结构要求,含专业知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工具性知识三大要素。体现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要求。

(四)修读年限

各专业均实行弹性学制。在44个专业中,除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检验、卫生检验、预防医学和建筑学等6个专业的标准学制为5年外,其他38个专业的标准学制为4年。各专业的学习年限为(标准学制-1)或(标准学制+2),即标准学制为5年的专业,其在校学习年限为4~7年;标准学制为4年的专业,其在校学习年限为3~6年。

(五)学分要求

各专业都规定了毕业最低总学分。除英语专业最低总学分为170学分外,其他标准学制为4年的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在180~239学分;标准学制为5年的专业,毕业最低总学分要求在253~278学分。各专业在最低总学分要求之下,还规定了总学分构成的“三平台一环节”最低毕业学分,即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并规定学分不能相互冲抵。

(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中心环节〔2〕。以下将从课程结构、学分结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等6个方面来概括分析该校的课程设置情况。

1.课程结构

44个专业的课程结构均由“三平台一环节”构成。每个平台的课程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规定和自选两环节。

2.学分结构

从课程体系构成看,各专业的学分结构(如图1所示):①除临床医学专业及临床医学(订单定向免费)专业外,其他专业的通识教育平台学分在总学分中的比例均超过20%,84.09%以上的专业其通识教育平台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在25%~35%。②除医学影像学、园艺、护理学、药学和药物制剂等5个专业外,其他39个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学分均在25%左右,居于(25±3)%的区间。③除生物科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科学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外,其他39个专业的专业教育平台学分均在30%左右,居于(30±2)%的区间,其中最高的是临床医学(订单定向免费)专业,其比例为31.80%。④医学类7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在24.04%~30.17%,其他37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学分比例均低于20%,最低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仅占总学分的9.89%。

图1 三平台一环节的学分结构线图

综上可见,多数专业课程体系学分比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学)约为29∶25∶29∶17,基本上体现的还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1〕107。

从三平台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构成看,各专业学分结构大体如下(如图2所示):①平均必修学分占平台总学分的70.53%,平均选修学分占29.47%;②平均必修学分占平台学分比例最高的3个专业是临床医学(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影像学和临床医学,平均必修学分占平台学分比例最低的3个专业依次是经济学、建筑学和旅游管理。若从学生就业情况来衡量专业培养质量的话,临床医学(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和旅游管理专业都是该校每年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可见,在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中,必修和选修的学分比并非越大越好,也非越小越好,应因专业特点不同、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而有所不同。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的灵活性要通过选修来体现,但不是通过选修学分的多寡来体现,每个专业的最佳必修和选修学分比,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来修正。在制订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时,不能一概而论,也不应规定固定比。学分制理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选修课,进而满足学生更多地接触多学科知识和扩充知识面的要求,从而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业务适应性”〔3〕,因此,不论专业必修和选修的最佳学分比如何,拥有丰富的选修课程是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在要求。

图2 三平台中必修与选修学分对比条形图

3.通识教育课程

该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资源较为丰富,迄今,共开设了1 000多门囊括11个学科门类的通识教育选修课,于小学期授课。各专业通识教育必修课都含以下几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14学分)、大学英语(16学分)、大学语文(2学分)和计算机模块课(6学分)。86.67%的专业还有专业导论(1学分),81.82%的专业还有高等数学(2~8学分)。此外,英语专业还设置了9个学分的第二外语,生物科学和园艺专业还设置了4个学分的大学物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还设置了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2学分)、心理学(3学分)、美学与美育(2学分)和普通话(2学分)4门课程。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和对外汉语专业则把8个学分的公共体育课放在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由上可见:大学英语占了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平均学分为41.78学分)的38.30%,高于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占的比例(33.50%),显然不太合理,应适当压缩。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汉语言文学等3个专业把公共体育课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并无不妥,但从课程性质的匹配度看,将其纳入实践教学环节更为恰当。

4.学科基础课程

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设置的,体现了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的设置原则。该课程的必修与选修学分比约为13∶7。各专业学科基础必修课的单门学分多为3学分,选修课的单门学分多为2学分。医学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平均学分为46.81学分,其他专业的是34.03学分。医学类学科基础选修课平均学分为13.29学分,其他专业的是14.23学分。

5.专业教育课程

该课程的必修与选修学分比约为7∶3。医学类的专业教育必修课平均学分为58.60分,其他专业为37.64学分。医学类专业教育选修课平均学分为20.35学分,其他专业为17.82学分。其中,必修与选修学分比最大的是英语专业,高达46∶5,其选修学分仅有5学分;比例最小的是旅游管理专业,比值为11∶8。结合访谈发现,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一定程度上受限于教师资源,还存在“因人设课”和“因无人而不设课”〔3〕的现象,选修课尤其突出。与地方经济社会密切相关、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含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教育选修课)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以此体现该校“立足大理,服务滇西,面向云南及周边地区”的基本定位。

6.实践教育课程

各专业实践教育课程的设置情况大体如下:①除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对外汉语、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等5个专业外,其他39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都包含了公共体育(8学分)、三生教育(2学分)、形势与政策(2学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2学分)、军训与国防教育(1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和劳动课(1学分)。②各专业毕业实习的学分差异较大,医学类各专业的毕业实习学分在40~48学分,管理学类各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的毕业实习学分为13学分,其他各专业的毕业实习学分在2~10学分,毕业实习学分最低的是新闻学专业,仅有2学分。③药学、药物制剂、化学、通信工程、环境科学、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新闻学、英语、泰语、旅游管理、公共关系学、思想政治教育、音乐学、绘画、艺术设计和动画等19个专业设置了专业见习。④除临床医学、临床医学(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等4个专业以外,其他各专业均有1~6个学分不等的毕业论文(设计)。⑤除卫生检验、预防医学、生物技术、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英语、泰语、法学和动画等9个专业外,其他35个专业设置了专业技能强化训练。⑥艺术学类专业、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专业设置了4~6个学分不等的专项实践。⑦其他:医学检验和护理学两个专业设置了毕业综合考试;护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等6个专业设置了资格证考试辅导;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物理学等3个专业设置了课堂教学技能强化辅导。

综上可见,各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同之处是各专业基本都有17个学分的规定实践环节(含公共体育、三生教育、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军事训练与国防教育、社会实践和劳动课),其学分占了医学类专业实践环节总学分的24.88%,占了非医学类专业(体育专业除外)实践环节总学分的56.36%,这部分课程挤占了较多的专业实践空间和时间。各专业的差异突出表现在自选实践环节(含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技能强化训练、资格证考试辅导等),体现了各专业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但其自选实践环节的设置无论是课程还是课时都较为薄弱,尚不能很好地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各专业也均未将服务类、公益类等实践内容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

(七)执行环节

各专业基本都按学分制的基本要求制订培养方案,但在具体执行中,该校的学分制培养方案明显存在学年学分制痕迹,表现为:①教学管理部门为求管理的计划性而削弱了学分制的灵活性。在培养方案中,各专业各类课程都标明了建议修读学年及建议修读学期,教学管理部门每学年只是把专业培养方案中建议修读学年为该学年和该学期的课程作为教学任务下达,这就使学生“必修课不能选修读的时间”“选修课不能选想修的课程”。②在教师主导的教学任务落实中“选课”变成“被选课”,学生主体的话语权被剥夺。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教学工作是与其利益直接挂钩的工作量的主体部分。基层教学管理部门为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并兼顾教师利益,往往把专业培养方案里的课程都落实任务到教师,然后再让学生选课。本该是“学生选课—教学任务确定并落实—教师排课”的教学任务落实过程变成了“教学任务确定并落实—教师排课—学生选课”。学生“选课”变成了“被选课”,学分制悄然变味。③各专业毕业最低学分限制相对较高,学生要辅修第二学位、选修其他专业课程的“丰满理想”遭遇本专业课程太多、周学时太满的“骨感现实”,主辅修同行较为艰难。④多数专业在出口关都设置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而这两个环节一般不能提前修读,也即提前毕业基本成为不可能,弹性学制难以体现。

三、结论与思考

(一)结论

该校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形式基本规范、内容基本完整,总体情况见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毕业最低总学分过高(医学类平均为263.96学分,非医学类平均为193.06学分);课程体系构成上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育;理论教学环节的必修学分与选修学分之比较高(>7∶3),实践教学环节的规定环节学分比例较大,自选环节较为薄弱;课程设置情况尤其是选修课的设置受资源制约较大,有地方特色或地域特点的校本课程较为欠缺;专业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有较重的学年学分制痕迹。

(二)思考

1.内塑自身: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一是要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进一步凝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共性要求〔1〕17充实和完善专业的培养要求。二是要修改和完善专业的课程设置:压缩规定修业最低学分;精简必修课程:精简大学英语课程、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必修课程、实践教学中的规定环节;丰富和开发选修课程尤其是应用性课程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要按“实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要求,优化“三平台一环节”的学分分布;应取消各课程的“建议修读学年”和“建议修读学期”,让学生“必修课可以选修读时间,选修课可以选想修课程”;应制订具有专业特色的毕业考核方式和标准,打破一刀切的“毕业论文(设计)”考评传统;要强化实践教育平台,既要突出专业性的实践,也要加强应用性的实践。一方面应扩大专业实践(如专业实习和见习、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学分比例,另一方面可适当增加各学科基础必修和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中的实践学时,此外,要完善课外实践学分的认定,将课外实践(服务类、公益类的实践,应用性的非专业实践)纳入实践教育环节。

2.外强保障:为专业培养方案的落实提供有力保障

更新教育理念。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教师主导”与“以生为本”相结合,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多考虑学生的培养需要而非教师的利益诉求;在实践教学环节应多考虑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而非教学任务完成的便捷;在导师制的执行过程中应多考虑“学生要导什么、如何导”而非教师个人的得失。

完善教学管理。要加强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研究,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硬件设施,例如建设和完善学生的选课系统、评教系统以及学校的排课系统等。此外,特别重要的是,要建一支“业务精、能力强、勇创新、乐奉献”的教学管理队伍,以满足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下繁杂教学管理任务的需要。

落实本科生导师制。学生进校以后,应在做好其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基础上落实本科生导师。由导师指导学生做学业生涯规划,并根据规划制订学生的培养计划。因培养计划内体现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情况,因此,学生的培养计划实则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进行了预选。学校则可以参考学生的培养计划确定并落实教学任务。其优点有三:其一,不但可以让灵活性强的学分制在引导性强的导师制的保驾护航中顺利前行,而且还为教学管理提供了便利,保障了管理的预见性、有序性和可控性;其二,可以降低教师开课的自我利益驱动因素,因为“生选课才能开”,“课开生不一定选”;其三,可以促进课程建设的完善,因为,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课程,终会被学生淘汰。

发展教学资源。硬件方面,可在现有大教室基础上适当改造更多的小教室以缓解学分制下同一时段教室资源的紧张。软件方面,可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分制要求及应用性课程的需要;可通过校—校、校—企、校—地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开发课程资源并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改革评价体系。一要改革评教体系,促进“学生—同行—督导”评教的有效结合,尽可能保证评教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保护优质课程资源的良性发展,促进欠佳课程资源的改革完善,淘汰劣质课程。二要改革教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体现“质量兼顾”“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引导教师专于教学、精益求精,而非为了教学或科研“量”上的利益而舍本取末。三要改革学生的综合测评体系,使之与学分制专业培养方案的导向相一致,发挥其对学生“学”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来。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2〕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EB/OL〕.(2012-10-06)〔2013-01-10〕.http:// www.doc88.com/p-912959646150.html.2012.

〔3〕谢安邦.比较高等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17.

(责任编辑 胡椿)

Status and Thoughts of the Teaching Plan with Credit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Local Universities: A Case Study of Dali University

ZHOU Wanqing1,2
(1.College of Politics,Law,Economics and Managemet,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05,China)

This study took Dali University as a sample and researched its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of the credit system.The research showed the program of Dali University is with standard form and complete content.The problems were mainly as follows:The total required credit to graduate was too high.Theoretic teaching was over-emphasized while practice was neglected in terms of curricula system.In theoretic teaching,the credit of compulsory cours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elective ones;in practice teaching,the credit of required part was with high proportion while optional part was weak.Resources restricted curriculum and courses with local or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as inadequate.During the course of program implementation,credit system was changed into school year credit system.Based on these,this paper proposed concrete measurements and suggestions on revising and implementing teaching pla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credit system;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s;problem;countermeasure

G648.4:G642.0

A

1672-2345(2013)08-0096-05

10.3969/j.issn.1672-2345.2013.08.022

2013-03-25

2013-06-12

周琬謦,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领导与管理及汉语国际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