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2013-04-11 09:27郑建凤
关键词:伦敦语篇语言

郑建凤

(山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一、引言

批评话语分析(CD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20世纪70年代末首先由英国和澳大利亚开创的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发展起来的。1979年英国语言学家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提出批评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方法[1],试图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和它们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来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解释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

批评话语分析认为,语篇是受意识形态驱动的社会行为,是说话者在形式结构和意识形态意义两方面选择的结果,而且选择是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的,它主要的语言学基础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所列三大语言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2]。概念功能指语言用于表达说话者的内部经验世界及其各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实现,作者或说话人选择何种过程、何种功能成分(动作者、目标、感知者),选择何种体现这些功能的语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言说者的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人际功能指语言用于建立、维护和确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功能,主要通过语气和情态来实现;语篇功能包括说话人或作者组织自己思想先后顺序的主位结构和表达说话人或作者对信息中心成分处理的信息结构,指语言将其本身与其使用者所处的情景环境相联系的功能。批评语篇分析家分析语篇时把各种语言形式与语篇功能相联系,其主要分析工具为及物系统、语气、情态、转换、词语选择和代词化。

本文选取英国《电讯》(Telegraph)2012年8月7日刊登的一篇题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和俄罗斯的媒体怎样看伦敦奥运?》[3]的文章为语料,五名英国记者的报道分别发自中国的上海、美国的纽约、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法国的巴黎和俄罗斯的莫斯科。参照戴炜华、高军[4]46的批评语篇分析框架从直接引语、语态、词语选择、称谓和修辞手法等角度去分析记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体现语篇的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篇章功能,进而服务其意识形态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层面的分析主要采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该理论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所实现的社会功能决定的,而CDA正是主张语言形式反映语言的社会功能。[4]43

二、言语表达的概念功能

概念功能主要由及物性系统来实现,作者或说话人选择何种过程、何种功能成分(动作者、目标、感知者),选择何种体现这些功能的语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观点和意识形态。在这则奥运报道中,记者主要通过及物系统和语态的选择来体现概念功能。

从语言元功能的角度看,作者主要通过表达言语过程的动词如 criticising,questioning,arguing,admitted,confessed,wrote,told,declared,report,said和表达行为过程的动词如painted,adopted,wrote,compare,cheer等表达言语过程的词来体现概念功能。此外,报道中还使用了 griped,lamented,enjoyed,enthused,confused,amazed和 struck几个表达心理过程的词来体现新闻机构的心理活动,而表达关系过程的方式主要通过比较级和修辞手法来体现。从语态的选择看,除了 confused,amazed he struck三个词用了被动语态,其余动词都采用主动语态。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动词的主语都无一例外地是新闻机构的名称和个人的名字,以此来强调信息的来源及其客观性,以使读者信服新闻报道的内容,同时向读者传达各自的意识形态。

三、词语、修辞的交际功能

人际功能指语言用于建立、维护和确立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功能,主要通过词语的选择、称谓和修辞手法来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交际的双方是记者与读者,记者的措辞会影响处于劣势的读者对信息的判断,进而达到控制读者的目的。

(一)词语选择。在整个报道中,不同国家均使用了大量的评价性词汇来体现各自的态度和意识形态。除了俄罗斯的报道外,其他国家的报道都运用了大量的贬义词来批评伦敦奥运的种种问题。

中国的《环球时报》运用了诸如bleak和limited potential,solemnly来强调伦敦奥运不可能超过北京奥运,把中国运动迷对伦敦奥运开幕式大唱赞歌的行为称为是“对西方文化的无条件的仰慕和对自我的贬低”,这样的措辞揭示了中国官方不甘落后的意识形态。另外,记者还引用了两位播客和一位政府官员在就餐时所发的言论来体现民众对伦敦市长的看法,其用词都是贬义词,像 stupidity,foolishness,lovely,loveliness,silliness,funnier。民众的这些言论反映了中西方对待奥运的态度,即英国领导人对待奥运的态度不够严肃,中国领导人在诸如奥运这样的重大场合决不会如此“丑态百出”,他们会提前反复演练,不惜一切代价完美亮相。对此,记者借用一位博客博主的话间接地批评了中国的这种做法:滑稽与真实胜过以巨大的花费为代价而换取的完美。如此以来,记者虽然承认了北京奥运的完美,同时借用中国民众之口批评了中国人“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也代表了英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批评。

美国的报道用很大的篇幅聚焦英国一个独特的传统——赌博,记者用confused,amazed,incredulity(迷惑、惊讶、难以置信)几个词来描写美国人对痴迷赌博的英国人和注重赌博的英国传统文化的不解,因为“多数美国人从不赌直播赛事,因为在大多数州那是不合法的”。而后又提到英国人不仅赌直播赛事,而且也赌赛场之外的事情,如颁奖仪式上奏错国歌的比率是八分之一,又如美国总统或英国首相承认他们的空军在奥运赛场上空看见不明飞行物的几率是万分之一。记者想要向读者传达的意思是用讽刺的口吻来批评英国的赌博文化。

澳大利亚的媒体对奥运的报道主要针对英国人拿得金牌的过程,作者引用《悉尼晨报》的说辞来表达这一观点:英国人的夺金不够体面(half-decent),就好像天上掉金子,以惊人的速度砸在英国人的脖子上。言外之意是批评英国人在自家门口包揽奥运金牌,有失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

法国媒体集中报道伦敦的“空城”症。记者反复使用empty及其近义表达来形容伦敦的空城症:empty city(两次),empty seats,empty streets,deserted museums,taxis out of work。而申奥时所承诺的“奥运会将带来旅游业的繁荣”也成了空头支票和传说。如此这般想要说明的是英国国民对奥运的漠不关心,并批评英国政府举办奥运的不得力。法国媒体之所以对在伦敦举办奥运如此不满是因为2005年6月伦敦申奥代表团击败了巴黎申奥代表团给法国人带来的伤痛还未愈合,而伦敦的“空城”症正好成了法国人得以慰藉的理由,有点儿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味道,这就不难解释法国的媒体报道贬多于褒的原因了。

俄罗斯的报道则是先贬后褒,赞扬多于批评。报道一开始就提及俄罗斯人对英国人的偏见,其多雾的天气,个人主义和怪异的传统等,而且早在奥运会开始之前媒体的报道就充满了对去英国的游人的警告:如乱扔垃圾或喂食海鸥都会招致巨额罚款。但奥运开幕式还是得到了广泛的赞誉,《运动快讯》的记者将其描述为“完美无瑕”(faultless),并把北京奥运与伦敦奥运作了比较,称其各有千秋:中国人在奥运开幕式上表现的上千名参与者的同步与衔接令世人惊叹,而英国表现出的是每一个人的出色表现。这充分体现了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和英国人注重个人主义。

(二)称谓。人际功能指的是表达作者或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他/她对事物的推断功能,直接与态度、观点相关,是一条展示意识形态的捷径。[5]24在这几篇报道中,称谓的使用也体现了作者的用意。为了体现信息的权威性,大多数信息来源是媒体机构,90%以上的称谓是具体的媒体机构的名称,有的甚至是模糊的字眼,如one Shanghai newspaper,即使主语是人,有些媒体也只是用Commentators和A correspondent with the Sport Express这样的措词,其目的是借用媒体表达其所代表的国家和人民的意图。换句话说,记者的记叙代表的不是个人观点,而是其服务的媒体机构的观点,他/她代替媒体甚至是国家向读者传递其宣传导向和意识形态,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记者应负的责任。

(三)修辞手法。在这篇报道中,每则报道的标题都运用了修辞手法。中国的报道运用了明喻,把伦敦市长比作憨豆先生。在英国,Mr.Bean是同名喜剧Mr Bean中的主人公,其滑稽表演常常让观众捧腹大笑,在中国,这部喜剧被译为《憨豆先生》,而“憨”字在汉语中是个贬义词,与“傻”、“笨”同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伦敦市长的调侃态度。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其标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为了衬托美国媒体报道奥运赛事的滞后行为,记者称“英国观众在欣赏未来的电视直播”,以此来夸大美国观众的愤怒。法国奥运报道运用了隐喻的修辞手法,把“伦敦比作是巨大的农贸市场,把海德公园形容成节日里的马戏团”,由此而传递出的信息是伦敦奥运像迪斯尼乐园、马戏团那样吸引了国内外的游人去观看,同时又暗示伦敦奥运的娱乐性超出了其政治性,是不严肃的。

四、直接引语的篇章功能

这则奥运报道的基本构成为标题、引言、信息来源和信息内容四部分,其中直接引语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通常引用当事人或权威人士的话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看法。为了突出信息的来源,记者多以媒体的名称或媒体记者作为句子的主语,在中国的报道中除了《环球时报》、国家电视台和上海的一家报纸作为信息的来源外,还有博客博主和政府官员的言论。在法国媒体的报道中,记者把伦敦的商店店主和出租车司机作为信息的提供者,把法国BFM电视台作为信息的接受者(London shop owners and taxi drivers told Frances BFM Television that…)。在俄罗斯的报道中,把体育部长作为信息的提供者,而来自Kommersant FM Radio的记者成了信息的接受者[He(Sports minister,Viitaly Mictko)told journalist from Kommersant FM Radio…]。由于新闻报道的宗旨是尽可能客观地展现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会强调信息的来源,会用大量的篇幅来原原本本地记录下人们的反映。在所选取的语料中,直接引语的字数占到了总字数的39%,直接引语的句子数量占到了总句子数量的53%。与直接引语相应出现的是信息的来源。记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突出信息的客观性,全面报道不同国家对伦敦奥运的看法;另一方面,记者也不需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甚至可以借用他人之口间接地表达其意识形态。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框架,通过对不同媒体有关伦敦奥运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国媒体聚焦不同的新闻事件、选择不同的信息来源、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措辞、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段从而把自己国家对待英国举办奥运的态度、立场和意识形态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呈现给读者不同的奥运赛场内外的新闻事件,影响读者对伦敦奥运的认识,以达到权力控制的目的。

[1]Fowler R,Hodge B,Kress G,Trew T.Language and Control.London:Longman,1979.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London:Edwar Arnold,1994

[3]Phillips Tom,Hughes Mark,Knight Anneli,Lauter Devorah,Parfitt Tom.“What do the media in China,America,Australia,France and Russia say about the London Olympics?”Telegraph http://www.telegraph.co.uk/sport/olympics/94 2012.

[4]戴炜华,高军.批评语篇分析:理论评述和实力分析[J].外国语,2002,(6).

[5]陈中竺.批评语言学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猜你喜欢
伦敦语篇语言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语言是刀
淘气大侦探暴走伦敦
去往伦敦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
伦敦畅游记(一)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