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服务研究——以“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为例

2013-04-11 11:20孙玲玲刘丽张小芹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3年11期
关键词:避暑山庄承德服务平台

孙玲玲,刘丽,张小芹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河北 承德 067000)

1 承德特色资源概况

河北承德是一座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极具民族风采及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承德历史上也称热河,承德是亿年以前侏罗纪世界生物发祥地,红山文化与燕赵文化成为河北的历史主体文化。承德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近代史上二百年的陪都,汇集过各民族王公大臣的朝王之所[1]。现存有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避暑山庄和外八庙,集皇家文化、古建筑文化、佛教文化、中原儒文化及民族民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于一体、是业内人士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宝地。1994年避暑山庄与外八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已经成为承德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承德自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兴建避暑山庄起,就成为清帝北巡塞外驻跸,治理朝政,团结蒙古和各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场所和清前期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自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就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文学、碑刻、园林建筑、音乐、舞蹈、服饰、饮食、自然科学等方面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卓有成效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特别是在康乾盛世诗词文赋研究方面硕果累累。一百多年间清帝及扈从文臣留下了大量吟咏行围、记述山庄、外庙的诗文。这些诗词不仅描述了避暑山庄景观的精美,而且从这些诗词中能够解读清王朝的历史、政治与文化;能够清晰地了解康乾盛世文治武功、繁荣鼎新的景况;能够评量出康熙、乾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所做出的历史功绩。避暑山庄文化及周围寺庙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承德历史、清朝历史、满族历史及世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承德拥有大量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各类型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舞蹈、体育、手工技艺、口头文学、民俗风情、竞技、游艺、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彩、源远流长[2]。

近年来,承德市非常重视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据承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统计,目前承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7大类,100余项。其中“丰宁满族剪纸”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二贵摔跤”、“宽城背杆”、“丰宁满族吵子会”、“山庄老酒传统酿造技艺”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泉的传说”、“承德清音会”等22个项目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承德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正在进行深入挖掘中。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的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承担着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责任。

2 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与服务

2.1 利用地方高校图书馆建立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的优势

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是地方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能够为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提供有利的条件。而且大多的专家、学者都集中在高等院校。地方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收藏、整理、传播、交流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重要职责,因此利用高校图书馆建立地方特色资源数据库具有重要的地域、资源及服务优势。许多教师在该领域研究颇深,发表了大量的具有影响力的论文、著作等。我院关于避暑山庄研究及承德特色文化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七十多年,截止到目前,总计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多部,共近600万字。《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还设有承德特色文化研究专栏,为宣传承德特色提供了有力平台。目前避暑山庄研究室、纳兰性德研究室、满族历史文化研究室等收集了大量的有价值的专题特色资源文献资料,为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充实的资源保证。民族音乐、民族体育、民族舞蹈、满语、清史、民族绘画及民族工艺制作等课程,为承德特色文化资源在地方民族高校得到保护、传播与发扬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因此,在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建设承德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地方高校平台能够使承德特色文化资源得到更广、更深的保护、传播与交流。

2.2 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服务内容

2.2.1 特色纸本资源库的建设

目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相关部门已经对承德特色文献资源进行了大范围的收集、整理、分类、汇总。通过承德地方志办公室、地方文化馆、承德市图书馆、承德县区图书馆及本校教学、研究单位等,掌握了大量的承德特色资源研究论文、专著及各种光盘、磁带、图片等视频资料。目前图书馆已经设立了承德地方志特色资源库、避暑山庄及纳兰性德特色资源库。对各种特色文献按专题、内容进行了详细地分类、排架,形成了完整的分类目录体系。这些特色资源体系构成了图书馆基础特色服务的一个重要部分。特色纸本资源库安排有专业的经验丰富的馆员来管理,全天开放,为全校各种读者提供专业的深层次服务。为各系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专业资源保障。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学科馆员为中心及面向各学科专业的服务模式。

2.2.2 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服务平台的建设

顺应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发展要求及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鉴于纸本资源服务的局限性,基于数字化、个性化的网络特色服务已经成为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以特色服务、知识服务为中心,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共建共享,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整合起来,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服务平台,走联合发展之路,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承德特色文化资源的共享,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近几年一直坚持的创新服务目标。

根据已有的特色文献资源,通过数据库建立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是目前我院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筹划。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内容主要包括承德满族文化历史数据库、避暑山庄文化数据库、纳兰性德研究数据库、承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等。该数据库不仅是承德特色文化研究文献的集合,而且是一个承德特色文化资源的知识组织。建成的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能够为承德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研究提供网络化、数字化的平台。而且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本体与概念云技术,将特色数据库在建成共享概念模型的信息检索系统基础上,基于用户的参与,提供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在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本着共建共享的原则,以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为基础,立足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文献内容,与承德其他高校图书馆及各类型图书馆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通过交换、购买、互赠等方式获得所需的各种地方特色文献资料,为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3 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平台服务模式

建成的承德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将打破传统的面向读者的基础服务,以知识服务为标准,追求服务的广、深、精、快、准,采用三种服务模式。①学科馆员服务模式。主要以图书馆的信息咨询部及古籍特藏部为中心。在原来的传统咨询服务基础上,开展定题服务、面向重点学科专业的定向服务、课题跟踪服务等。帮助各种读者利用网络技术检索特色文献资源,根据读者需求提供知识服务。②定制服务模式。利用RSS订阅、微博等先进的网络平台,开展信息推送、订阅、定制等个性化的服务。③合作服务模式。与其他各类型图书馆及各种读者建立合作关系,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外网访问等方式开展服务,使所有读者共享特色文献资源。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2.3 特色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中要克服的问题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数字资源的内容标准、规范、网站的访问到建库的资金、人员、管理与维护及外部沟通协调等都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及管理团队,从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后台的维护、内容的更新及向读者宣传、推广、跟踪服务等都要做好分工明确,管理科学。为使更大范围的读者充分利用特色数字资源,扩大特色数据库的影响力,大力宣传特色服务,特色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就必须要实现校外访问,解决访问限制与用户需要的冲突问题。我们要利用先进的校外访问技术如VPN、代理服务器、远程服务管理系统[3]等解决知识产权、网络安全等问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各种合法用户的实际需求。

3 结语

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文化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能够整合地域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使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与利用,实现特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从而能够传播地域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进而实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及创新理念。我们坚信,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为地方发展、学术研究、文化繁荣构建一个极具特色的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平台。

[1] 承德篇.百度百科[J/OL].http://baike.baidu.com/view/19177.htm.[2013-05-20].

[2] 布莉华,孙玲玲,王建江.民族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思考[J].晋图学刊,2013(1):17-21.

[3] 包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校外访问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5):65-68.

[4] 王晓丽,石晶,张文彦.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1):82-84.

[5] 李骞.传承地域文化 助推名城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11(6):13-14.

猜你喜欢
避暑山庄承德服务平台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承德医学院学报》征稿细则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北京 避暑山庄里的烟波致爽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康乾盛景避暑山庄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德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