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操纵理论的理论实质演变——以操纵学派、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翻译三段时期为例

2013-04-11 22:51李小青
关键词:殖民主义学派诗学

李小青

(湖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一、前言

翻译研究的视角在操纵学派时期开始从长期的语言学角度转向文化角度。而操纵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将翻译活动纳入文化系统来研究,他指出翻译受到的主要操纵因素是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这些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勒菲弗尔曾说:在翻译过程的各个层次,可以看出,如果语言学的考虑与意识形态和/或诗学的考虑发生冲突时,总是意识形态和/或诗学胜出。由此操纵学派奠定了其操纵理论的理论基础。而操纵理论在后来的后殖民主义翻译及女性主义翻译大环境中也经历了诸多理论实质的演变。后殖民主义翻译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两大社会之间的对立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在翻译过程中更加深化译入语的意识形态及文化的主题地位,而弱化源语的政治意识形态及文化等等。它所采取的操纵措施首为归化。

在女性主义翻译环境中,操纵理论让男性社会与女性社会的权力之争成为主流。女性主义者在翻译环境中不惜一切手段弱化男性的权力同时来提高女性的地位及权力。由此看出翻译已不再是翻译本身了,它处处都体现着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演变,和权力之争的此起彼伏。或者说翻译已成为这些斗争的工具,而上升为社会这一层次了。无论如何,社会在前进着,翻译研究中的操纵理论也有着其实质的演变。

二、操纵学派的操纵理论实质

翻译文化研究派中的操纵理论是在埃文·左哈尔(Even 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一个主要针对文学翻译的理论。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赫曼斯(Hermans)最早把“操纵”观(manipulation)用于翻译理论研究,形成操纵学派的雏形阶段。他指出从目标文学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为了某种目的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比利时著名的美籍比较文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弗菲尔(Andre Lefevere)在他所编著的《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控制》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操纵”这一翻译观。他认为翻译即改写,改写即操纵;操纵既有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他认为翻译主要是受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但是从这三个因素中可以看出,勒弗菲尔主要强调客观因素或其他一些因素对译者的操控,而不能很好地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如译者自身对原文本、译本风格或译本体现的意识形态等因素的主动把握或操控。尽管赫曼斯说过,从目标文学的观点来看,所有的翻译都意味着为了某种目的对原文进行某种程度的操纵,但是他没有明确地指出是译者对原文本的操纵,抑或间接地认为是其他因素通过译者来达到对译本的操纵。纵观操纵学派的翻译思想,我们不难发现,操纵学派侧重强调主体文化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支配作用,并认为这种意识或政治意识深深地根植于译者的文本生产力之中,从意识层面操纵这样或那样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三、后殖民主义时期的操纵理论实质

后殖民主义关心的是文化地位的差异以及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在后殖民批评语境下建构的一系列有关翻译的概念。语言常常是民族斗争与国际争斗中的桥梁和必经之地,翻译在后殖民语境中构塑着“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那种不对称的权力关系,而发展成为对原作的“改写”“添加”“挪用”甚至于“强暴”等殖民主义话语,以致出现语言中的暴力局面,或翻译的暴力执行。

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通常已脱离了文本本身的语言塑造,或文本形式等语言层面,而上升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斗争,权力斗争的层次。它关注的更倾向于是隐藏在译文变形和置换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不同文化间存在着权力差异,而从未有过平等的对话。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侧重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来操纵译文的进展、质量,甚至不惜一切手段来达到消除原文本所体现出来的政治、文化思想的目的,以致让译文更符合译入语国家的文化、政治和主流思想。其实后殖民主义翻译就是一种借他人的外衣来成全自己温暖的行径,而这件外衣在穿之前还得经过裁缝的改造——从颜色、款式、尺寸等等,以符合自身的形象要求。它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对外进行霸权扩张的工具,是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权力差异语境中不平等对话的产物。

四、女性主义时期的操纵理论实质

在女性主义翻译观里,翻译观点是从女性主义立场进行阐发的,而且其理论的功用主要是为女性服务,即在翻译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人”(Simon,1996:20)。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3)翻译不单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蒋骁华,2003)。如廖七一所言:“女性主义的翻译观,无论从理论和实践来看,都是对原文本单一意义的反驳”。女性主义作为文化研究主流的一部分,从性别视角对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并以此来解构传统的父权和夫权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中的影响。而女性主义翻译观同样是从独特的性别视角来解构传统的翻译观的。女性主义的翻译更关注女性的存在,首次将性别因素纳入翻译过程中,积极从语言上来消除男性中心主义,而在策略和标准中,它自然地就提倡“增补”(supplementing)“加写前言与脚注”(prefacing)和“劫持”(hijacking)等“重写”策略,来实现翻译的创造性叛逆以体现译者的主体性。尽管女性主义翻译译文中很好地体现了女性意识,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过多地在意这种意识,而忽略了文本本身,如语言的表达、语言的连贯性等等,而且它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转换,以至于译本的晦涩难懂。Robyn Gilliam 等则指出,女性主义译者的翻译没有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通常在文本中参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的文字游戏,只有精通双语,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精英才能读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操纵学派时期的翻译更倾向于将意识形态、诗学及赞助人等因素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而译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译者还处于相对比较从属的地位,或者说它考虑的因素属于更加狭义的范围。而女性主义与殖民主义都属于后现代理论范畴,都是一场为了解构中心,为边缘争取权利的思想运动。女性主义翻译争取的是性别之间,某一群体的主动权,女性主义者试图通过语言以获得与男性同等或比其更高的权力。而殖民主义争取的是弱势文化的主动权,抵抗的是强势文化的入侵,此权力之争基于国家、民族、种族之间,这些通过翻译活动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来。从哲学上分析,女性主义翻译体现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强势的男权社会)与次要方面(弱势的女性群体)之争,而后殖民主义翻译体现社会现象的主要矛盾(强势文化)与次要矛盾(弱势文化)之争。

[1] 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10.

[2]Hermans,T.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C].London:worcester,1985.

[3]Simon,Sherry.Gender in translation: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 and New York:Rutledge,1996.

[4]葛校琴.女性主义翻译之本质[J].外语研究,2003(6).

[5]蒋晓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3(5).

[6]王东风.一只看不见的手——论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J].中国翻译,2003(5).

[7]王 宁.霍米·巴巴和他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南方文坛,2002(6).

[8]张景华.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J].中国翻译,2004(4).

猜你喜欢
殖民主义学派诗学
背诗学写话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解读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民族主义、现代性、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
——晚近西方学术语境中的韩朝历史编纂学
史蒂文森小说《金银岛》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