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13-04-12 23:11刘超班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敬语伦理生态

刘超班,陈 跃

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刘超班,陈 跃

当下讨论语言生态伦理问题,我们认为,同样应该重视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的研究。

中国敬语,从广义上说,是指华夏各民族语言中的敬语;从狭义上说,是指全国通用语言汉语中的敬语系统,即“以华夏民族文化为底座,以汉语为母体,以恭敬礼貌为特征,以传递情感信息为主要目的的言语表达形式”。(刘超班《中国敬语研究》第1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上备受称誉的礼仪之邦。我们的祖先在创造中国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社会实践中,在古代先人们的言语交往活动中,创造出了色彩纷呈、繁丰多样的敬语,构建了中国敬语的语汇大厦,装点了华夏民族的语言圣殿,为我们民族语言文明礼貌表达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养料。全国通用语言汉语敬语,从古至今积累下的基本固定习用的表敬语素、表敬单词、表敬短语、表敬小句等至少在万条以上;我国55个少数民族语言中,藏语敬语十分丰富,据有关学者初步统计有8 000条左右,索朗多吉、罗旦、巴登、央宗等编纂的《藏语敬语词典》就收有5 500条。中国敬语的丰富发达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匹敌的。中国敬语具有世界上所有敬语相对性与绝对性交际性与礼仪性、权势性与受惠性特点外,还具有其原生性与传承性、情感性与人文性、凝练性与典雅性特征而成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中的至尊精华,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文化资源,是我们开展多学科学术综合研究的源头活水,是值得人们高度珍视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提出要加强中国敬语伦理研究的基本前提。

从敬语的文化功能、社会功能来看,加强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在言语交往中,在日常社会活动中,敬语是维系、协调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工具,“卡耐基说,敬语不仅仅是礼貌用语也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若选用恰当会产生无穷的魅力”。(高铁军,1997)日语敬语专家说,“敬语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是人际关系的方程式,是人们立足社会的最基本的常识和素养”。(坂川山辉夫,1976)中国敬语的生态伦理的最高境界是对“天地人”三才的敬畏与敬重,对“天道”、“地道”、“人道”的遵循,所有中国敬语的表达形式,都是出予对天、地、人的礼敬礼貌而建立起来的系统,其功能就在于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体现“天人合一”“中庸贵和”精神。王誉昌《崇祯宫词注》载:

李自成陷京师,上命传皇太子、二皇子至。更盛服入。上曰:“此何时而不易服乎?”亟命持敝衣来。上为解其衣,换之,且手系其带,告之曰:“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平人,在乱离中匿迹藏名,见老者呼之以翁,少者呼之以伯叔。万一得全,报父母仇,毋忘今日戒也。”

这个史例告诉我们,即使处于最高统治地位的封建皇帝,在行将灭亡之前,还在“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们,如何在离乱之中,通过使用“翁”“伯叔”这样的亲缘敬语来调整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以此来保全自己的性命,立足于社会。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产生的大大小小的争论与风波,往往与人们言语中敬语的生态位、生态伦理的践行有关。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安稳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加强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研究,倡导用好当代敬语,协调社会语言生活,提高语言文明程度,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有着不可小视的现实意义。

从中国敬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来看,也很有必要加强对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的研究。中国人对中国敬语的研究大大早于国外。2 000多年前的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是中国敬语研究的始祖。尔后,汉代的郑玄、扬雄、许慎等对敬语作过注释:魏晋时期的颜之推对敬语的运用作过比较;唐宋时期的文人学者作过考证;清代的梁章钜作过收录;现当代的语言学家杨树达、黎锦熙、高名凯、王力、吕淑湘、邢福义等也从不同角度进行过相关的研究;进入新世纪,不少高校的硕士生、博士生,如周筱娟、王金芳、李枚莹、徐丽娟、顾曰国等也将汉语敬语,特别是古代敬语作为论文选题,并取得一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所有这些研究都没有形成规模,没有形成体系,没有反映出中国敬语的本质与全貌。这种状况同世界敬语研究相比,相差太远。

作为语言符号系统的特殊次符号系统,敬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西方语言学家们所研究的V-T系统,即第二人称的敬称通称,就是对英语敬语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东方日语研究者们对日语敬语的研究更是高出一筹,其成果令世人惊叹。日本敬语的研究,涌现了金田一助、宫地裕等一批敬语专家,写出了四五十多部专著和词典,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充分展示了日本敬语的特点及其日语敬语所反映的日本人文精神,为人们学习日语,掌握日语敬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实,日语敬语是在吸收汉文化,借入汉字之后,结合日本民族语言的特点才发展起来的。日本敬语的构造中,至今还有大量的汉语敬语语缀。日语的“君”、“惠”、“贤”、“爱”、“贵”、“兄”、“姊”、“安”、“祈”、“内”、“家”、“御”、“大”、“奉”等等恐怕都是由汉语借入的。但日本现代敬语的研究已经大大走在我们的前面,这种研究上鲜明的反差,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特别是中国语言学界的深思。

下面的两段文字,可以让我们感悟到中国敬语的生态状况,或许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研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当我们观察中国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非常惊讶,他的语言中没有表示礼貌的语言模式,甚至在他们遇见或者是离开朋友的时候,也没有问候语。(W·P莱曼《描写语言学引论》第33页,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在应对方面,这些现代青年都还是言不及义,好行小惠,让人嗒然若丧,苦笑不得。把这个叫起来问:“你贵姓?”他大刺刺地回答:“我贵姓李!”把那个叫起来问:“你府上是?”他竟然也依样画葫芦地答道:“我府上在台湾!”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我令尊今年六十岁!”

我们的大人呢?我们的大国呢?我们的思维何在?我们的文化精神向何处去发扬?(刘超班《中国敬语研究》第3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是语言学家莱曼观察中国当代语言生态所得出的结论:中国人交往中没有礼貌模式,没有问候语。即没有敬语。(2)是台湾著名作家方杞所描绘台湾的青年不明礼仪,不识敬语的运用的场面及感叹。莱曼的结论不无偏颇,但值得我们寻思;方杞虽剑指台湾,却带有很大的普遍性:敬语生态伦理的错位。上面两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忽视敬语的普及教育宣传,忽视敬语的研究不无关系。

同时,当代我国汉语敬语语系统中,社会称谓仍然存着缺位的问题。比如“小姐”相关称谓的缺位,女师傅、女老师配偶称谓语的缺位,同事或朋友配偶称谓敬语的缺位,普通性社会称谓敬语的缺位等。如何运用生态学原理,解决社会言语交际中敬语缺位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应当特别关注并予以解决的迫切问题。除此以外,中国敬语的吸收与变易,规范与运用也急需学术界着力加以尽快研究以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

张志公先生生前说过,我国的语言研究有不少失误。我们认为,在敬语研究方面的失误,当是其中之一。要赶上世界敬语研究的步伐,要展示中国敬语的面貌,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对我们的青年进行敬语的普及教育,要向世界人们宣传中国敬语,不能不高度重视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研究。

总而言之,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研究无疑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十分紧迫的课题。那么,这道课题的当前目标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应当从我国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以全国通用的被联合国列为工作语言的汉语为主体批判地继承历史上一些于今有益的敬语,借鉴并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此类语汇,从而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的敬语体系,使它在社会上广为使用,蔚成风气,并推向世界,展示我华夏民族敬语系统的特色与风采,为全人类的文明礼貌、和谐友好作出贡献。

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的研究应当在广度与深度和系统性上作出切实的努力,“不限于现代或古代,更不是仅仅就某一个或某几个敬辞作文章,而是广泛地收罗敬语语料,既有纵向的,历史的,又有横向的现实的,既有个案的具体分析,又有系列的比较研究”,(郑远汉1999)只有这样,才能对中国敬语生态状貌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把握,才能为中国敬语形成良好的运行态势提供理论的支撑与实践的指导。

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的研究,应该多角度、多层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立体化、综合交融性研究。从中国敬语过往研究的情况来看,人文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言语交际学、词汇学、训古学、语法学、修辞学、写作学等,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论及,这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当亦可以从自然科学生态人类学的角度切入,进行敬语生态伦理的研究。冯广艺《语言生态与语言嫉妒》(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潘世松《异语文字符号夹杂现象的学科理据》(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可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等论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值得我们借鉴。如此,中国敬语生态伦理的研究面貌将为之一新。

刘超班,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陈跃,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讲席教师)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指导性项目“语言生态伦理与小学语体习得研究”(2012G23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YY058);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7JA740001);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人文学科研究项目(2011RWXKYB047)

猜你喜欢
敬语伦理生态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日语敬语习得常见误用分析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