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毛细血管瘤伴出血1例

2013-04-13 03:47韩景超魏海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3年1期
关键词:片状毛细血管半球

韩景超,魏海峰

(1.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0年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250014;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毛细血管瘤好发病于软组织,如皮肤、眶内等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极为罕见,据可查的国内文献报道,不超过10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出小脑毛细血管瘤伴出血1例,并经病理证实,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60岁,因走路不稳,血压增高1 d,收治入院;体格检查:右下肢肌张力增强,腱反射活跃,痛觉减弱,血压160/100 mmHg,神志清,体温正常。

影像学检查:①急诊CT检查:左侧小脑半球小片状略高低密度灶,周围可见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区,诊断提示为占位性病变,不排除少量出血(见图1),建议行CT或MRI增强扫描;②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左侧小脑半球结节灶,最大截面面积约2.0 c m×1.8 c m,T1WI呈低信号,中央夹杂少许高信号(见图2);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周围可见少许点状低信号,考虑流空血管影(见图3);DWI序列呈低信号,中央少许高信号(见图4);静脉注射Gd-DTPA增强扫描:病灶呈边缘大部分明显强化,少许中央部分强化不明显(见图5);病灶周围示大片状水肿带,第四脑室受压变窄。

手术所见:病灶位于左侧小脑半球皮层下,大小约2.0 c m×1.8 c m×1.5 c m,色红,质地较韧,血供丰富,无包膜,周围可见少量出血。

病理表现:瘤体由成团的毛细血管组成,镜下可见毛细血管和腔壁内皮细胞聚集,并示少许间质,诊断结果为小脑毛细血管瘤并出血(见图6)。

2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瘤,有学者也称其为真性血管瘤或增生性血管瘤,其病理形成机制较复杂,经过血管内皮迅速生长期、稳定期,并有一个自行退化的过程,可发生于软脑膜、脑和脊髓,以软脑膜多见,部分病灶可有致密结缔组织包膜[1]。该肿瘤体积较小,文献[2]报道中,最大病灶的直径约2.3 c m,生长速度缓慢,通常情况下不引起临床症状,大多数于体检或继发出血后发现。病理切片HE染色可见成熟的毛细血管呈团状紧密结合,其内有少许结缔组织间质,毛细血管壁有平滑肌,并内衬扁平细胞[3]。

典型影像学表现[1]:①血管造影,可见单根或多根供血血管,引流静脉增粗;②呈圆形或类圆形略高密度结节灶,增强扫描呈明显进行性强化;③MRI,瘤体信号多不均匀,T1WI多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其内可夹杂低信号;DWI序列瘤体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呈明显强化;无继发出血,瘤周不伴水肿。

鉴别诊断:①转移瘤。大多数患者可查到原发肿瘤病灶,单发非常少见,而毛细血管瘤以单发多见。转移瘤占位效应明显,瘤周水肿面积较大,血管瘤无出血情况下一般没有水肿带。转移瘤已形成囊变或坏死,毛细血管瘤罕见。②海绵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体积相对较大,易反复出血,瘤体内易出现异常低信号,部分病灶可有钙化形成,无特殊征象,只能靠病理进行鉴别。③脑膜瘤。脑膜瘤信号比较均匀,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为高信号,边界清晰,边缘光整。增强扫描瘤体呈均质强化。

图1 CT平扫,左侧小脑半球小片状略高低密度灶,周围可见大片状低密度水肿区 图2 T 1 WI示瘤体呈低信号,中央夹杂少许高信号 图3 T 2 WI呈高低混杂信号,周围可见少许点状低信号 图4 DWI序列呈低信号,中央少许高信号 图5 增强扫描示病灶边缘大部分明显强化,周围大片状水肿带,第四脑室受压变窄 图6 病理图片示大量的毛细血管及管壁细胞聚集,其间可见少许间质(HE×100)

[1]沈天真,陈星荣 .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44-446.

[2]张禹,王晨 .DWI结合3D-TOP-MRA诊断脑内毛细血管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4):708.

[3]李华雨,余田,徐乙凯,等 .脑内毛细血管瘤 MRI诊断(附6例报告)[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9,28(8):1 158-1 160.

猜你喜欢
片状毛细血管半球
一种改进PSO-ARMA半球谐振陀螺温度误差建模方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扩张型毛细血管的发生率、眼底影像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片状变燃速发射药燃烧性能的数值计算
片状电阻器开短路失效模式浅析
有机物凝胶—助熔剂法制备片状钡铁氧体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
奇特国家趣闻
七月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