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高校学习困难生现状的成因分析

2013-05-12 02:10陆彤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霍姆斯成因困难

陆彤焜

(南京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南京211167)

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高校中的学习困难生逐年增多。从大量的调查结果看,大批的学习困难生存在于各国的高等教育中,严重困扰着各国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的效益,甚至制约各国经济的发展。据有关媒体透露,2005年云南农业大学132 名学生因学分不够被学校劝退;同年西华大学48 名学生被“勒令退学”;2006年10月8 号,西安邮电学院向336 名学生发出劝退令。目前学界对学习困难生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困难生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学生,即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苏霍姆斯基所指的“一些由于种种原因在智力发展上有偏差的孩子”;狭义的学习困难生是指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1]。

一、当前学习困难生的现状研究综述

(一)日本学者对学习困难生现状的研究

日本的教育制度与我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对我国学习困难生的研究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日本学者在这方面研究最具有影响的是北尾伦彦的“三层因素”学说和佐野良五郎的“双因素论”。

1.日本教育研究者北尾伦彦的研究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往往相互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作用,要分析造成学习困难的诸多因素就得理清它们的层次性,研究表明,造成学习困难的因素可分三个层级:一次性因素包括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欠缺等。二次性因素包括智力、性格、兴趣、动机等心理性因素。三次性因素和学习环境有关,包括学校、班级、家庭等因素。一次因素是直接相关因素,二、三次性因素是间接相关因素。

2.日本儿科医师佐野良五郎积累了大量学习困难生的案例,在此基础上从身心两方面分析了学习困难生的成因,提出了“双因素论”。“双因素论”是指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两个因素,一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此因素与本论文所研究的客体并无关系,因此在此不作详细介绍。二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学习困难。佐野认为,心理学家和一线教师把学生的性格、学习态度、家庭环境、学校教育方面等问题作为影响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原因欠妥,从临床经验看,这些不是心理原因,而是作为学习困难的结果而外显化的因素。

(二)美国对学习困难生现状的研究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在美国备受关注,是美国特殊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美国学者从研究问题学生入手,对学习困难而引发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许多概念,其“诊断—预防—干预—矫治”等既是理论研究的结果,也是实践层面的具体措施;其从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家庭—社区—学校”互动教育模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效果极其明显。

(三)前苏联对学习困难生的研究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和著名语言教学法专家H.H.Stem 的试验研究表明,学习困难生思维发展存在缺陷,具体表现为不善于区分重点难点,能力较低;基本学习技能,如读写技能等存在缺陷,不能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掌握知识;实际知识掌握存在缺漏,导致后来学习发生困难;在语言形式与意义上多注重形式;在直观与推理中多注重推理;缺乏意志力,这些学生也曾下决心学习,当效果不理想时,就丧失信心,就退缩了。巴班斯基在对学习困难生的解决办法中曾指出,在对学习困难生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克服学习困难生的“思维惰性”,引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的思维技能,学会区分教学内容,加强学习困难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使理论成为学习的核心、基础和主干[2]。

(四)我国对学习困难生现状的研究

国内目前关于学习困难生的研究,大部分还聚焦于中小学生,直到20世纪末大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才开始进入公众视线。由于高校扩招带来的教育模式的改变,仅仅依靠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难以兼顾到个体,这使得高等学校内出现了一批学习困难学生。针对这一群体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研究分析,寻求解决办法。

从高校学习困难生的研究内容来看,现在的研究有的纯属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实验来研究学习困难生的心理;另一方面,有些纯从日常的教学经验出发,没有经过一系列精准的实验,两者结合甚少。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困难生的成因有以下几种情况:他们普遍表现有惰性心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戒备心理。惰性心理导致他们不想学习,懒于动脑,学习困难。由于学习困难受到周围人的批评,进而导致自卑心理,自暴自弃。由于周围环境给学困生的压力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和戒备心理,对待学习采取敌对的态度,远离集体,从而更加剧了学习困难的问题。

从日常的教学和管理实践角度来看,学习困难生的成因主要有: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的不一致;个人自控能力较差,容易受他人影响;一些大学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例如溺爱、迁就和棍棒教育,缺乏家庭成员间平等沟通与交流等;现代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思想,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

二、苏霍姆斯基研究下的学习困难生现状成因分析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实践家苏霍姆斯基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困难生的成因,他认为学习困难生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而对这种成因的考察正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苏霍姆斯基认为学习困难生的产生尽管有多种原因,但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由于遗传和疾病引起的身体不佳造成的

苏霍姆斯基在近二十年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学习困难生中有85%的人由于身体虚弱、健康状况不佳,没有充沛精力学习所致。身体不佳这一特点却往往被孩子活泼好动的假象所掩盖,不易被教师发现,在情况没弄清楚之前,人们往往责备其懒惰、学习不努力。

(二)由于不良环境和缺乏早期教育造成的

苏霍姆斯基认为,在孩子成长阶段,如果父母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发育成长,不让孩子发现周围世界各种现象间的联系,对其产生的疑问漠不关心,就会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就会被错过,智力发展就会受到影响。若不再设法补救,智力活动的困难将会继续增大,从而成为学习困难生。

(三)由于教师素质低下造成的

苏霍姆斯基认为,智力生活高低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思想、兴趣、学问是否丰富。教师的教育不当使学生存在着知识、技能、思维等缺陷,而学生这些缺陷将导致学生产生学习障碍,出现学习成绩下降和头脑迟钝等[3]。

以上这些是苏霍姆斯基基于儿童在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的发展状况得出的结论。虽然是对儿童的研究,但是许多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如不良的环境和缺乏早期教育会造成孩子学习困难以致对其后期的学习产生很大影响,成为学习困难生。大学生与儿童有许多差别,相对而言,高校学习困难生往往是学业不良即感官和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低于智力潜能的期望水平,远未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学生。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因素主要来自学生自身个体的内、外部特征和外界影响,例如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学生的个人成长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大部分学习困难学生的家庭教育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或疏于教育、或过多干涉等。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发现有许多学习困难生来自困难家庭,家庭贫困带来的一系列“烦恼”困扰着他们,由此引起学习困难。国家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高校20% ~30%的学生为贫困生,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贫困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左右,近四年来贫困生中有30% ~40%的同学出现课程不及格现象,在留级或者退学的学生中也有20% ~30%的贫困生。

三、我国高校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分析

在我国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导致高校学习困难生的成因有着主观和客观的两方面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标和动机层次偏低导致部分大学生学生动力不足。笔者对31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7%左右的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再加上受到社会上一些错误的大学观和享乐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他们错误地将考上大学作为了唯一的人生目标。此外,高中生提前透支着精力,期待着能考上名牌院校,并以此作为评价自己是否成功的依据,可毕竟考上名牌院校的学生寥寥无几,一些学生进入普通院校后产生了心理落差,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到了大学以后,学习氛围相对宽松,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离开了家长的监督和督促,迷失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进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2.学习兴趣缺失

笔者对1 000 余名在校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高考选择专业时依据自己兴趣的仅有43.2%。

选专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对所报专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的是听从老师的推荐;有些学生所学并非第一志愿;有的是考虑未来的就业;有的学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等等。这些学生因学非所爱,不能正视现实,对学习丧失兴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对专业不感兴趣的大学生中学习困难生比例高达57.9%。

3.学习方法不当

首先,与高中时期的学习方式相比,大学的学习更具自主性,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氛围外紧内松,教师更多起着引导作用,这就要求学生转变原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其次,随着各个高校新校区的建设,老师的住处离新校区有一定的距离,除课堂之外,学生与老师见面沟通的机会较少。再次,很多学生在入学初期认为大学学习很轻松,没有及时转变调适,导致成绩下降。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39.3%的学困生不知如何学习。

4.心理调适能力弱

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原有的“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在心理上产生落差,由于心理调适能力弱,造成长时间苦闷压抑,以致影响学习[4]。而由于本身不具备过硬的心理调适能力,很多事情不能很好地处理,造成自身心理压力过大或人际关系不和谐,以致影响了学习。

5.自我控制能力差

部分大学生自我控制力较差,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或诱惑,牵涉过多精力甚至沉迷于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物,导致学习成绩大幅下滑甚至面临退学的危险。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学生因此断送了学业。这种局面的出现,与这些学生的自控力有很大关系。

(二)客观因素

出现学习困难,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在影响着学生。

1.学校方面的因素

(1)教师水平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一些教师虽然学历层次高,但语言表达能力弱,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知识传达给学生;一些教师虽然知识渊博,但教学方法不当,注重课本的知识传授,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采用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甚之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所以当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心理预期有差距时,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学习动力不足[5]。

(2)学习氛围的影响。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班风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就好,整个班级的学习成绩也会更为突出。同样地,一个舍风好的宿舍,无论是学习方面、思想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是会排在班级的前列。这样的宿舍学习困难生几乎没有。

2.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当地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硬件设施相对缺乏,学习基础薄弱,导致大学的课程学习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以笔者所在的院系为例,来自西北地区如宁夏、陕西等地的同学英语基础较弱,四级通过率偏低。

高校的学生工作者应该关注学习困难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跟踪,与他们多进行思想交流和加强学习的指导,改善其学习状况,引导他们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尊重他们,培养其自信心,与他们的家长多进行信息的反馈;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机制,积极探索学生的分层次教育,把学困生组织成一个“自强”班,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他们学习困难的状况;优化育人环境,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组织教工、学生党员、优秀学生和离退休老教师等对学困生进行一帮一的结对帮扶,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改进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加上自身内因的作用,从而彻底改变学习困难的现状。希望通过以上的一系列的举措和努力,最终让学习困难生“乐学、勤学、会学”。

[1]刘思明.高校学习困难生群体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30):143-144.

[2]成娟利.英语教学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67.

[3]程江平.苏霍姆斯基关于学习困难生的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1995,(2):28.

[4]沈建伟,等.高校学习困难生的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新西部,2008,(12):146.

[5]高嵩.高校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版,2005,(12):39.

猜你喜欢
霍姆斯成因困难
无意的剽窃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选择困难症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