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HEU为例分析

2013-05-12 02:10于立君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船舶

于立君,田 凯,王 辉

(哈尔滨工程大学 自动化学院,哈尔滨150001)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现状

2010年6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计划实施期限从2010年到2020年,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已达1 000多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 万人、研究生47 万人;全国的工程科技人员总保有量也超过1 400多万,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然而,大而不强、多而不精,工程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题。

二、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船舶控制理论,船舶、潜器的定位技术,船舶减摇、船舶姿态与运动控制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应用研究上在国内同类学科点中占有优势。从武书连编制的《2011 中国大学评价》上来看,我校本专业在国内排名为13名。我校的自动化专业影响比较大,在国内知名度比较高,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力。虽然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但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工程要求,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工程教育的导向不太具体

对于一名现代工程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基础、如何拓展能力训练、在学校教育阶段应该做到什么程度等问题需要明确。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突出工程特色不够,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局限。

(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小

自动化专业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及师生间的交流不够充分,缺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体系相对薄弱

产学研一体化的格局仍处于自发结合的初期水平阶段,企业对自动化专业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比较高,但却很少参与到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这导致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实践条件略有不足。

(四)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

专业的工程教育由于受制于实验室、实习场所等物质资源的不足,使得目前接受工程教育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缺乏参与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控制的素质。

三、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的主要举措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结合船海特色,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面临的问题,从理念入手,形成一套改革措施,并在学生培养中进行改革尝试,争取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摸索出有效途径。

(一)提升理念,创新文化

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具有顾全大局、团队作战的系统思维,自我校正,追求卓越的反馈意识,抵制诱惑、挑战极限的素质,与时俱进、最佳决策的驾驭能力,使之成为能在工业自动化、核电自动化、船舶自动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开发及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精英人才。

(二)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面向国家的战略性需求和行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以“三海一核”办学方略和两化融合需求为牵引,企事业单位反馈信息为辅助,构建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着力构建“工业自动化”、“船舶自动化”、“核电自动化”三个重点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打造专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专业跨越式发展,形成以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科—硕士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格局。建设四个核心课程群:基础课程群(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工业自动化课程群(计算机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工业过程控制、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设计、实践环节)、船舶自动化课程群(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船舶控制原理、船舶控制装置与系统、液压伺服系统、实践环节)、核电自动化课程群(计算机控制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运动控制系统、工业过程控制、热工与流体力学基础、核电站设备与电气系统、核电站安全与防护、核电站运行与控制、实践环节)。以“自动控制理论”和“船舶控制系统”为突破点,对课程进行研究、分析和设计。

(三)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探索和实践研究型教学方法

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推进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教学转变,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型学习向探究型学习转变。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紧密联系、共同辅导实验,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实验的比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

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要大胆突破,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堂形态和考试评价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探索和试验,不断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优化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下图为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图。

(五)推进合作办学,探索卓越工程教育新模式

自动化专业开展与企业的合作办学,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开辟有效的互惠互利途径,为教师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便利,为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基地;聘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人才和提升、发展工程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海外教育背景的优秀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建立以专业为主体的人才培养和派出体系,完善以专业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基础的学校公派模式;每年选拔3—5 名专业带头人、学术骨干、中青年优秀教师去国(境)外学习,提升专业人才竞争力。通过与英国、加拿大、美国等高校进行交流合作,提高互派学生比例,增强专业国际化水平,邀请外国该专业专家来讲学,争取每年派出学生10 名以上。

总之,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教育改革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认清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卓越工程教育的特点,根据时代发展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必要的改革,探索出一套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卓越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自动化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船舶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青年工程师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大作为 走向卓越
创新,只为追求更加卓越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