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网络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2013-05-14 08:30傅轶飞
关键词:网语构词流行语

傅轶飞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引 言

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工作和学习环境,而且改变了人类的语言环境。网络不仅首创了人类电子交际平台,使人类生存空间缩小,交际距离缩短,而且网络的电子语境催生了语言中一种史无前例的新语体——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简称网语),并带来了一场语言的革命。

网络语言在世界主要语种中均存在。所谓(汉语)网络语言是指以中文为主体,以汉语拼音、英文、符号、数字、图标为辅助手段的在互联网上聊天、邮件等所使用的语言形式[1],是一种由符号、字母、数字、汉字以及各种新奇的组合组成的特殊语言[2]。

网语的出现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人类的语言。网络为语言增添了生命力,促使千年的语言古树萌发新枝,进而使之更加枝繁叶茂,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且为我们迎来了语言发展的新时代。根据《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已结束了“单言单语”(语言或方言)的时代。网络语言的诞生,不仅标志着我们已步入了“多言多语”(语言、方言、网络语言)的新时代,而且标志着人类进入多媒体(平面媒体、有声媒体、网络媒体)的新时代。网语已从最初带有黑客性质的语言逐渐变为一种社会方言,因为在人们的语言生活中,无论是在网站、纸质新闻媒体、微博、微信、飞信,还是在百姓会话、作文、日志中,到处都可见网络语言及网络词汇(网汇)。

如今网络中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变得同等重要,甚至很多时候虚拟网络中的语言引导现实生活中语言的发展,因为很多词语是在网络(虚拟)生活里首创并流行的。黑客和网民创造了网语,网语反过来又拓展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由、平等、宽松、和谐、彰显自我的网络世界中,人人似乎都成了语言创造者,人人都成了造词家。网络催生许多热门流行语,如给力、屌丝、元芳体、甄嬛体、伤不起、坑爹、富二代等。如今只要登录一些主流网站就会发现网语比比皆是,例如“2013过一个正能量新年”、“卫视春晚雷囧盘点”、“屌丝逆袭吻女神”、“满脸褶子还卖萌”、“央视春晚引全民吐槽”等。网语已经成为语言中的调味品,信息时代的一种语言标志,一种特有的时代符号,这已是不争事实。网络语言的出现为研究人类的语言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尤其为语言学、词汇学的共时和历时研究,均提供了空前绝后的良机。

中国汉语网络语言研究始于1994年,根据陈敏哲等的综述,汉语网语的研究经历了从网语本体(包括语言的性质、词汇、句法、修辞特征等)和语言的规范、对待网语的态度问题,逐步拓展到网络语言与语文教学、网络语言与当代社会文化、网络语言与网民的社会心理特征、网络词语及其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等的过程[3]。虽然汉语网语研究已粗具规模,但实证性研究仍显薄弱。根据中国知网哲学与人文科学数据库,以“汉语流行语使用情况调查”作主题搜索,检索到的相关论文仅黄永红等(2005)[1]、秦永丽等(2012)[4]、陶伟(2012)[5]三篇。由此可见,有待提升的研究空间颇大。

随着网络语言发展的深化,网语各地域使用情况及网语是否具有地方性值得探究。大连地区网络语言使用情况调查属网语的个案实证研究范畴,首要目的研究网络语言是否具有地域性,其次为网语的学术研究提供实证研究资料和数据,为大连地区语言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同时,调查和研究大连地区的网络语言生活,可为研究语言的多样性作贡献,且可填补网络语言地方性(局域性)研究之空白,并可丰富、深化网络语言的系统研究,为营造大连地区丰富、和谐的语言文化生活奠定基础。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课题组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采取网站及纸质媒体信息跟踪搜索和学校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研究数据。具体方法如下:(1)登录具有大连地方特色的相关网站。跟踪的主要地方网站有大连天健网、海力网、大连信息港、大连论坛、大连高校网、大连文化网、乐天网、大连百姓网、大连百姓生活网、大连网等与民生相关的网站。(2)到大连大、中、小学等语言教学单位进行实地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大连地区学生以及市区部分高中和大学中的中文教师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态度。

三、数据分析

1.网站数据分析

课题组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不定期登录大连地区相关网站,进行跟踪搜索,剔除不典型词汇(含新词语和方言等),收集到近百条网语语汇和词汇。将其中60条典型网络流行语,按其构词字数和构词特点进行分类,详见表1。

表1 大连地方网站部分网汇使用情况统计

由表1可见,根据构词字数,三字词使用数量居首,其次是字母词和二字词,独字词和数字词少见。具体例词如下。独字词:晒、囧。二字词:拍砖、喷饭、灌水、屌丝、笑喷、砖家、感“冻”、宅男、元芳、浮云等。三字词:听涨会、情人劫、上班族、电脑族、钻石男、黄金女、钱多多、寂寞哥、害羞哥、越狱哥、弃婴门、恐吓门、艳照门、农二代、女粉丝、云服务等。四字词:有车一族、我的网事等。字母词:最in、航天style、大连 style、大 PK、PIZZA 饼、buy帮等。

跟踪调查发现,正规的大连地方性网站语言十分规范,很少使用或不使用网络流行语的网站有大连市人民政府网、大连人才网、大连百姓网、大连文化网、大连百姓生活网、大连网、大连仲裁委员会网等。而网络流行语使用相对较多的网站有:(1)(网络版)大连地方报纸,如半岛晨报、大连晚报、新商报等;(2)地方网站,如海力网、大连天健网、大连论坛、大连高校网、大连文明网、大连信息港、新魅网、乐天网、大连风行网、大连贝贝在线等。

2.纸质媒体数据分析

课题组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期间,通过不定期对半岛晨报、大连晚报、新商报、大连日报等报纸跟踪调查,剔除不典型的例词,收集到近150条网汇例词。将其中96条典型例词,按构词字数和构词特点进行分类,详见表2。

表2 大连地区纸质媒体网汇使用情况统计

由表2可见,网语使用中三字词位于榜首,其次是二字词和四字词,独字词和数字词鲜见。具体例词如下。独字词:爆、萌。二字词:悬浮、“股涨”、“盐”重、“棕”情、“奶爸”、蜗居、给力、联“萌”、魔“皱”、“坑爹”、晕菜、“谣盐”、“教腐”、“烤”验、“剩男”、“莽男”、“惠”总、“枫”景等。三字词:蒜你狠、银发族、刚需族、拼卡族、白富美、高富帅、有木有、大吐槽、“劫”油器、伪娘团、吊瓶班、胜利哥、油条哥、大连哥、托举哥、留灯姐、青泥女、好莱虎、抹布男、激动男、大“放”价、煎饼人、晒幸福、“炒冷饭”等。四字词:“贷”来成功、“钱”图远大、“山寨治疗”、安全下“斑”、“足”够精彩、“橙”事不足、战“痘”成功、干净之“徒”、大“糖”盛世、唯“五”独秀、“黄金剩女”、高晓松体、“躺着中枪”、“菲常不易”、“氧”生保健、“舰”证奇迹、爸气十足、爸面微风、棕情端午等。字母词:E快捷、E顺畅、@大连晚报、V行天下、ATM机频、“被新闻”、你OUT了、舌尖上de中国。英语词:PK、VS、party等。其他:舍得一身“瓦”、“惠”享中行日、神马都是浮云等。

3.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有关大连市民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课题组主要以问卷形式收集数据,并进行研究和分析。鉴于网络流行语主要在文化阶层,尤其是青年人中使用,课题组的调查对象以市民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师和学生群体为主,设计研究两套问卷:大连地区学生网语使用情况调查(共15题)和大连地区教师网语使用情况调查(共13题)。两套问卷设计均围绕3个中心问题:日常生活中人们是否使用网络流行语?人们经常使用哪些网络流行语?教师对学生使用网语的态度?参加学生问卷调查的有:小学生100人,初中生102人,高中生58人,大学生259人;参加教师问卷调查的有:高中教师23人,大学教师20人。学生和教师合计为562人。

问卷调查就“你是否使用网语”一题,收集到大连地区教师与学生使用网语占比的数据如下:小学生64%,初中生62%,高中生94%,大学生(含研究生)88%,教师95%。由此可见,大连地区60% ~95%的大中小学的学生和教师都不同程度地使用网语。

就“常用哪些网络用语”一题,大连地区教师与学生使用的网语词汇大致如下。小学生常用网语是:大虾、蛋白质、神马、有木有、给力、踩、顶、杯具、打酱油、斑竹、hold 住、2525、88、886、42472、142、5555、741、914、5454。初中生常用网语是:神马、雷、晕、囧、有木有、给力、踩、顶、杯具、高富帅、美眉、坑爹、无语、淡定、崩溃、去屎、围脖、hold住、9494、5252。高中生常用网语是:晕、汗、马甲、顶、我去、坑爹、雷人、给力、悲催、囧、神马、去屎、杯具、有木有、你妹儿、稀饭、虾米、哦了、神马都是浮云、围脖、搞什么灰机呀、肿么了、童鞋、盆友、3Q、886、hold住、无语、淡定、大虾、灌水、酱紫、TAXI、NOS。大学生常用网语是:给力、美眉、亲、顶、偶、神马、有木有、我晕、坑爹、高富帅、富美白、淡定、萌、屌丝儿、顶、灰机、偶、控、hold住。教师常用网语是:雷人、给力、高富帅、小盆友、肿么了、麻豆、做沙发、有木有、杯具、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悲催、伤不起、童鞋、囧等。

由此可见,小学生使用的数字词最多,而大学生和教师几乎不用数字词。字母混合词“hold住”以及神马、有木有、给力是各个被调查群体均使用的词。就构词法而言,口语中使用最多的是独字词及二字词。从问卷数据看,学校层面和知识分子层面的市民都不同程度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这部分市民多数对网络流行语持肯定和中性的态度。

调查显示,多数教师对学生使用网语的态度是口语可以,但是书面语反对。至于网语使用的场合,学生多数在学校或网上与同学和朋友交往时使用网语。多数被调查者在不同媒体见过和听人使用过网络流行语。可见网络流行语并不普及,使用场合相对有限。

四、讨 论

1.大连地区使用的网语构词特征

网络语言,也有人称之为新媒体(网络、手机、数字广播)流行语[6],已经成为人们语言生活中的一部分。网语可以是独字词、短语、句子,或特定框架、句式、语段等不同形式。它是人类展现创造力的“万花筒”,是社会和心理压力的“解压阀”,是张扬个性的“魔笔”。借助这只魔笔,从构词法的视角而言,人类将自己的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从课题组收集到的文字数据看,大连地方性网站和(纸质)新闻媒体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同全国其他地区网民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一样,呈现出以下构词特点。

(1)谐音构词法。此类构词法在网络中很盛行,例词举不胜举。例如:大“糖”盛世,其中“糖”与“唐”谐音,意指糖业的勃勃发展;“氧”生保健,其中氧=养,意指靠有氧运动保健和养生;“涨”声响起来,其中涨=掌,意指涨价声又响起来。

(2)汉字与拼音混合构词或语句表意。这种表意方法有悖于传统的、规范的汉语惯用法,按理应遭剿杀,但此类构词法在网络中默默走红,且堂而皇之地彰显个性。例如:大连style,其中style意为风格;舌尖上de中国,de=的,用拼音表字,以示另类文字效果。

(3)隐喻构词。隐喻构词是网汇构词法中的首要方法之一。隐喻是语言的基石,没有隐喻就没有语言。同样没有隐喻,就会失去很大一部分网汇。隐喻构成的词汇比比皆是。例如:煎饼人喻技能薄如煎饼,但范围很大,样样通、样样松的人;抹布男喻为追求理想中的爱人,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最终却像抹布一样被抛弃的男人。

(4)缩略构词。缩略构词属传统缩略构词法之一。汉语传统缩略构词法有代替法、节略法、缩合法、提取法、统括法五种。网语中缩略构词很多,其中高富帅、白富美和白骨精等属缩合法,即抽取词中几个代表语素构词。

(5)旧词新意法。以原有的旧词赋予新的词义,例如,白骨精意为“白领+骨干+精英”。

(6)杜撰词。杜撰词属创新词,例如,屌丝现意为穷矮丑的人,反衬高富帅之类上帝的宠儿。

(7)特定框架或格式构词,如 xx男、xx女、xx族、xx体、xx门、xx style、美丽xx等。此种构词也很多,最典型的为胜利哥和青泥女。胜利哥意为大连胜利桥或胜利地下一带的男士,青泥女意为大连青泥洼桥一带的女士。此类富有地方属地特色的构词,只有当地人能领悟,非大连人解读有难度。

(8)数字谐音构词。用汉字阿拉伯数字读音的谐音构成表意数字词,例如,9494意为“就是就是”,521意为“我爱你”等。

(9)符号构词。符号词属网语中一种杜撰词,例如:@大连日报,@=at,表在……

(10)汉字与英语混合构词或语句表意。例如:少教的小孩vs有教养的小孩,其中vs=versus,表相对或相比之意;克林顿小布什之女PK谁更棒,其中PK=player killing,意为与……比拼,一拼高低。

上述例词中,鉴于网络无界,研究显现,除“胜利哥”、“青泥女”之外,尚未发现大连网络流行语呈现地方性特点。

2.与全国相比大连地区使用的网语情况特征

网络流行语属汉语新词语范畴,根据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年《中国语言状况报告》,2011年十大新词语是:伤不起、起云剂、虎妈、政务微博、北京精神、走转改、微电影、加名税、淘宝体、云电视[7]。其中伤不起、虎妈、淘宝体、微电影、云电视可视为网络流行语。另有学者认为,近两年高居榜首的流行语分别如下。2011年:坑爹、亲、伤不起、有木有、肿么了、卖萌、hold住、2B青年、围观、啥都有、五道杠。2010年: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鸭梨、非常艰难的决定、蒜你狠、围脖(微博)、凡客体、闹太套[6]。

大连地区使用网语的情况同全国情况相比有以下特点:使用网语不够新、不够全。调查中发现,大连地区市民使用的网汇如伤不起、坑爹、有木有、肿么了、卖萌、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给力、云电影等,与全国一致,但尚不见咆哮体、淘宝体、甄嬛体、宝黛体、撑腰体、高铁体等语言特征。

根据2011年《中国语言状况报告》,新词中三字词语最多,占51.68%,其次为四字词语,占21.04%,二字词占15.66%。三字词语比例持续占优势,与近几年多用热门格式造词有关[7]。本研究得出的研究数据与之吻合,在网站与纸质媒体中(见表1和表2)使用的三字词最多(分别为38.3%和28.1%),其次是字母词或二字词,但后两者在网站与纸质媒体中排序不一。总之,大连地区网语使用情况与全国大致吻合,但尚无新潮、引领网语的特点。可见,网络中的流行语使用具有很强的无界性、趋同性和一致性。

五、结 语

研究显示,大连地区市民网语使用情况与全国情况大致相同,但有略显滞后的特点。个别网络词语虽有浓厚的地区性(如胜利哥、青泥女),但尚属媒体中的“昙花一现”,具过眼即逝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中夹杂个别与地方土话混合的构词(如歹族=吃货),但不具持久性和普及性。由此可见,研究尚未发现大连地区网络语言生活有地域性特点。值得指出的是,有时地方性方言与网络流行语界限难分,纯杜撰词与网络流行语界限难分,许多分类界限尚且模糊,为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对大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市民(学界抽样群——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只是冰山一角,但调查可见,大连市大、中、小学生均不同程度使用网络语言,其中高中生和高校师生网语使用程度较高,约占90%。但应当指出的是,大连是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大的城市,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移民城市的趋势,人口混杂,大规模调查的难度很大。许多真正的大连人(知识分子除外),尤其是老人,很少有人懂得网络流行语,更莫谈使用。这些也是不可否认的因素。研究中抽样群体及研究规模等方面的不足,有待学者在今后研究中弥补。

[1]黄永红,刘汉霞.中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及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3):63-65.

[2]黄碧云.网络流行语传播机制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9.

[3]陈敏哲,白解红.汉语网络语言研究的回顾、问题与展望[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130-134.

[4]秦永丽,陆瑞丽.高校流行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以江苏镇江地区高校为例[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9-101.

[5]陶 伟.网络流行语使用中的性别及生源地差异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39-42.

[6]袁 伟.论新媒体流行语在广电媒体中的规范使用——以近年来年度新媒体十大流行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2(3):46-52.

[7]2011年中国语言状况报告[EB/OL].(2012-05-30)[2013-01-05].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2-05/30/c_123213460.htm.

猜你喜欢
网语构词流行语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网语
大学流行语考察
网语
网语
巧借 流行语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