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学生感知学习风格与英语写作策略分析

2013-05-14 08:30王义静
关键词:文理科被试者元认知

王义静,张 洁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一、引 言

写作作为英语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是考查和衡量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对大学英语写作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其中一般要求是指“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描述个人经历、观感、情感和发生的事件等,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在半小时内就一般性话题或提纲写出不少于120词的短文,内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语意连贯。能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而各大院校有相当部分的英语学习者甚至达不到一般要求。多年来,我国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英语写作展开研究,尤其是随着心理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发展,学者越来越注重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角度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方面。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在写作方面的研究往往是单独对学习风格/感知学习风格或写作策略进行研究,而将感知学习风格与英语写作策略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或对这两者对英语写作成绩的交互影响进行研究的还相当缺乏。因此,对英语学习者感知学习风格与写作策略的交互影响进行研究对我国英语写作教学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考虑到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的不同,他们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也可能存在不同,这给理工类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通过实证调查,对理工类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感知学习风格偏好、写作策略的使用情况以及两者的交互影响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大连理工大学的120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72名来自电信学部和化工学部的理工科学生及48名来自人文学部和管经学部的文科学生。被试者都以英语为公共外语,大部分已接受了8年以上系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形成了各自的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

2.研究工具

(1)感知学习风格倾向调查问卷。该问卷参考Reid的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 Questionnaire[2],并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方式进行翻译和改编。问卷共包括30题,分成视觉型、听觉型、体验型、动手操作型、集体合作型和独立型6种感知学习模式,每个模式对应5个题目,被试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5级量表上从“完全或几乎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1分)”到“完全或几乎完全符合我的情况(5分)”作出相应的选择,得分越高说明学习者越倾向于对应的学习风格。

(2)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策略调查问卷。该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专业、学英语年限等。第二部分是英语写作策略,笔者参照了Oxford的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3]293和胡萍萍改编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策略调查问卷”[4],问卷共由6个策略大类(记忆、认知、补偿、元认知、情感、社交策略)、21个策略项和40个策略行为组成。问卷也采用5级量表,即选项从“完全或几乎完全不符合我的情况(1分)”到“完全或几乎完全符合我的情况(5分)”,以此来获取被试者在各类写作策略上的使用频率。

两份问卷均在30名大二学生中进行了先测,测试问卷信度分别为0.747和0.750。笔者根据先测结果对部分条目进行了修改,正式测试时两份问卷的信度分别提高到0.869和0.865。

3.数据收集和分析

在问卷作答之前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感知学习风格和写作策略的含义和研究意义,使其有兴趣地认真答卷。在任课老师的监督下,要求学生在15分钟内根据自身情况完成两份问卷。

本次调查共发放120份问卷,收回115份,得到109份有效问卷,包括65份理工科学生问卷和44份文科学生问卷。笔者将有效问卷的数据输入SPSS 16.0中,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各种感知学习风格和写作策略的整体分布规律。然后按理工科和文科分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被试者在感知学习风格和写作策略上的差异及其显著性。最后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检测感知学习风格和写作策略选择的关系。

三、结果与分析

1.感知学习风格偏向的整体特点及文理科差异

笔者首先对被试者的感知学习风格情况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并提取相关数据研究被试者的整体感知风格情况以及在文理科上的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6种学习风格的总均值范围在31.91到33.78之间,这说明被试者的感知学习风格类型分布较为均衡。具体来看,在感知维度中,视觉学习型和体验学习型的平均分居高;在社交维度中,独立学习型的平均分最高,集体合作学习型总体上最低。这说明,被试的大二学生整体更偏向于独自学习,喜欢通过视觉输入和亲自参与活动等方式学习。

表1 感知学习风格概况和文理科差异

被试者的学习风格偏向与学校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如今多媒体教学普及,但这一设备主要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辅助资料,学生在课堂上仍主要通过阅读、观看等视觉刺激的手段接受知识。教师也会安排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对于大学生更喜欢独自学习这一发现,这与其成人学习特点和课堂缺乏合作有直接关系。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课后学习时多以单独学习为主,很少与同学讨论和交流,在课堂上也不太愿意积极主动发表个人意见;同时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较少采用合作型教学策略安排小组讨论等任务,使得学生缺少机会进行合作学习型的应用性输出。

针对文理科学生可能存在的个体性差异,笔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显示6组Sig值均大于0.05,即在6种风格上均未发现文理科的显著差异。而且从文理科的平均值来看,理工科学生主要偏向体验型、视觉型和独立型这三种风格,文科学生也是偏向这三种,只不过排列顺序有所不同,即为独立型、视觉型和体验型。究其原因,可能是被试者年龄相近,大学前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经历近似,使得他们的学习风格比较类似,而且他们现在为大二学生,只进行了一年半的大学学习,涉及的专业课程和操作还不多,学习科目的差异还未能对他们的学习风格造成很大影响。

2.写作策略使用情况的整体特点及文理科差异

有研究表明,写作策略的运用可以影响到英语学习者的写作成绩和写作能力。因此,大学英语学习者以及教师都有必要了解写作策略的重要性及使用情况。被试者的写作策略使用情况如表2所示。

Oxford[3]291认为语言学习策略量表所得出的各项策略的平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调查对象使用英语学习策略的水平,即平均值在4.5~5.0之间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3.5~4.4之间表示经常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2.5~3.4之间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而平均值在1.5~2.4之间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平均值在1.0~1.4之间表示从不使用该策略。

首先,从总体来看,6种策略使用频率的总均值为3.15,即总的策略使用频率属于“有时使用”,说明被试者的英语写作策略使用情况整体上不太理想,有必要对其进行写作策略的训练。

具体到6种策略的使用情况,从表2中可以看出,被试者经常使用补偿策略、记忆策略,其次是认知策略、社交策略,相对较少使用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笔者认为,学生经常使用包括话题回避、用词回避在内的补偿策略,可能是因为在写作素材、单词语句等方面的欠缺,使其在遇到写作障碍时,会使用其他方法来替代所要表达的内容,以此来顺利完成写作任务,实现交际目的。被试者经常使用记忆策略是受传统语言学习方法的影响,通过背诵来熟练掌握语言形式与结构,进而影响了第二语言的学习。值得注意的还有较少使用的元认知策略,这一管理策略包括目标计划、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等较高层次的策略,不直接涉及语言学习活动,而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写作学习上往往缺乏自我意识和规划,不能熟练运用元认知策略。被试者较少使用情感策略是由于其认为自身的英语写作水平较低,没有动力甚至信心进行写作任务,进而不能主动调节情绪和分享感受。

笔者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对被试者写作策略使用情况的文理科差异进行了检验。首先是对六大类策略的差异对比,所有Sig.的值都大于0.05,说明被试者在六大类写作策略上不存在文理科的显著差异。但在具体21项写作策略的使用差异对比中发现,认知策略下的模仿策略项存在文理科的显著差异(P=0.04),而且文科生在这一策略的使用上明显优于理工科学生(见表3)。模仿策略具体指平时背诵一些范文或段落进而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模仿运用。这一差异可能是由于文科生通过长期的文科科目学习,自身善于背诵,并能有意识地进行模仿。相对来说,理科生学习时更多地需要逻辑思考,同时由于做实验等使其没有足够时间背诵英语作文。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在备考四六级时多数文科生都会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范文和段落,在写作中利用率也很高。而理科生多会背诵一些诸如开头句、结尾句等简单短句,模仿运用时存在一定局限性。

表3 写作策略的显著差异(只列出显著项)

3.感知学习风格、写作策略的相关性分析

研究感知学习风格与写作策略的关系实质上是探讨感知学习风格对写作策略的影响程度。笔者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检验被试者的6种学习风格和6类学习策略的关系,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感知学习风格和写作策略的相关性

从表4可以看出,视觉型和体验型学习风格与6 类写作策略都相关,对记忆、认知、补偿、元认知、情感和社交策略都产生显著影响。听觉型学习风格对策略的影响其次,与记忆、认知、元认知、情感和社交策略等5类写作策略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视觉型学习风格在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上的相关系数相对最高,说明视觉型这一学习风格对这些策略的选择更有影响力。体验型学习风格在社交策略上的相关系数相对高些,表明该风格对选择社交类策略有更大影响。此外,动手操作型学习风格对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情感策略选择的预测力相对更大。另外独立型风格与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呈正相关,但相关系数相对不高。

从上述关系的分析中发现,每种感知学习风格类型的被试者都有更为偏爱的写作策略,这也就意味着,感知学习风格对学习者的写作策略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他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身学习风格相匹配的学习策略,这一结果与李洁(2011)[5]的结论相符。例如,视觉型被试者对于书面材料、文字信息的偏好以及通过视觉来学习的习惯都直接影响了他们对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选择。在阅读书面文字过程中,他们会对文字进行反复浏览、归类、联想、背诵记忆,并注重文字的含义、篇章布局等细节方面。这样他们在写作时会提取相关知识和技巧,对作文进行内容、结构等方面的加工。这些策略正属于记忆、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的范畴。

体验型学习者善于社交,喜欢参加角色扮演等活动,在语境或情境中通过自身以及同学或老师的指正更加有效地学习。而社交策略就要求教师批改指正作文以及作者与读者交流共鸣,这与体验型学习者期望获得交流沟通的个性相符。同样,也不难理解动手型学习者对情感策略的偏爱。动手操作型学习者喜爱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来接收新知识,他们在制作或实验中通过不同方式鼓励自己,并与同学或老师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进而在写作中也会偏向使用放松、鼓励、奖励自己等情感策略。

四、结论及启示

本研究以理工类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英语学习者的感知学习风格、写作策略之间的关系,充实了二语习得领域里有关学习者个体差异对英语写作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第一,被试者学习英语时通常是多种学习风格并存,整体倾向于视觉型、体验型和独立型学习风格,而集体合作型学习风格最少用,6种风格上均未发现文理科的显著差异。第二,被试者的英语写作策略使用情况整体欠佳,最常用的策略是补偿策略、记忆策略,而元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是最少使用的策略。同时在六大类策略的使用上未发现文理科的显著差异,但模仿策略项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对其写作策略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倾向于选择与其学习风格相一致的写作策略。

本研究结果也为理工类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教师可向学生讲授学习风格的知识,帮助学生诊断学习风格类型偏向,使得学生能够在善用自身偏向风格的基础上拓展其他学习风格,从而实现学习风格的多样化,进而利于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把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学生学习风格的专业、性别等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6],特别是提高对合作性和动手性任务的重视。其次,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写作策略的训练,尤其是元认知策略这一重要策略,从而使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写作策略;同时针对学生的文理科等差异,教授与其学习风格和思维相匹配的策略,并为其提供运用各种策略写作的机会。同时,本研究也为大学的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院校不能片面地根据学习成绩分级分班,还应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策略、动机等个体差异,这样才能发挥因材施教的最大优势。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

[2]REID J M.Learning styles in the ESL/EFL classroom[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202-205.

[3]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Boston:Heinle & Heinle,1990.

[4]胡萍萍.An exploratory study of English writing strategies[J].中国英语教学,2006(2):61-70.

[5]李 洁.学习风格与英语学习策略及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1(4):72-78.

[6]吴丽林,王 菲.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关系研究[J].外语界,2009(5):50-59.

猜你喜欢
文理科被试者元认知
学校召开文理科学报编委会换届会议暨学校一流期刊建设座谈会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相关性探析
《生理学》课程文理科生学习效果评价——以湖州师范学院护理专业为例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2016 年普通高考文理科招生计划表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
高二学生的理科态度及性别刻板印象对文理分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