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模式探索

2013-05-28 05:43刘贤峰盛莉孙涛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自动化校企合作

刘贤峰 盛莉 孙涛

【摘要】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和培养模式合理,才能培养出符合自动化学科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本文结合山东轻工业学院轻工业行业特色讨论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从学业和高端就业指导办法、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自动化;高端就业;培养模式;创新;校企合作

一、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的自动化专业最早源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首批设立的专业之一“工业企业电气化”;第一次正式被称为“自动化”专业是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而到了今天,全国设有自动化专业的高等院校已发展到200余所。山东轻工业学院自1978年建校起就开设了自动化专业,截止到2011年已经有30届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们就业于自动化技术涉及的各个领域内,从事着技术、管理和营销等与自动化技术相关的多种工作。尤其是在与我校轻工业特色紧密结合的造纸、酿酒等行业中,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的发展,人才培养的竞争也逐步升级,已从国内转向全球范围内,这势必对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创新。如何增强我校自动化专业的特色水平,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刻。根据我校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办学定位,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强化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在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过程中,要根据毕业生的出口方向来设置课程,要结合轻工业行业的特色来进行实践实习,自动化专业要根据专业特点、条件和社会需求,构建多元化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模式探索

(一)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

对本科生进行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是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具有博而精的现代知识体系与国际化素质、扎实的职业训练与追求卓越时代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来的管理办法。

学业导师都选自各专业的教学学术岗位,具备一定的专业特长和相关专业课题,学生和导师可根据自己的学业需求进行双向选择。学业导师在学生一、二年级时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精神;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三、四年级时,学业导师应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确定就业出口方向,制定学习计划,组织或指导学生积极参加考研、考公务员、留学等高端就业或自主创业等方面的辅导和培训。同时,在学生四年级时,学校还为学生聘请校外的学业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就业、职业等“出口”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把握职业岗位的前沿问题,主动调研本专业及学科发展情况、社会人才需求及就业环境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就业政策与信息,帮助学生找到就业岗位。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创新

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应具有宽厚且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优良的综合素质。在必修课的设置上应该依据“少而精”的原则,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在选修课设置上采取“多而宽”的方式,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例,同时放宽选课范围,允许学生跨院系、跨学科选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允许学生跨校选课。教学计划要柔性管理,学生就可以获得较灵活的专业方向,在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得学生既有专业性又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三)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目前多数高校中对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依旧是“一言堂”,老师在课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或者记,而且现在基本采用多媒体授课,课堂容量大,学生在课上基本无法完全理解内容,更无法与老师就问题进行讨论,也就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若要避免“一言堂”的教学效果,就要从教学方法上进行彻底改革。

首先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把教学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实施因材施教;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问题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灵活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听课,把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甚至在某些环节或内容上,让学生来讲课,学生会在准备讲课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激发学习热情。

(四)校企合作的加强

把自动化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技术主导型”就应该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或者与地方经济实际需要为背景,与企业之间加强联系和合作。为实现学校提出的学生要高端就业的目标,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也应是多样化的。

首先,让企业参与到我们的专业设置中,专业基础课和选修课的安排也应该与时俱进,符合企业需求。同时,对于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更需要企业的参与,邀请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到学校任教,承担实践性强和按企业要求增设的相关课程,促使相关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能够及时地在高校教育教学和企业中得以交流与应用,从而也可以促进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建设。

其次,高校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者脱产进入企业生产一线。让高校教师进入企业,首先便于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操作技能,了解前沿知识、先进技术,把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水平;其次,专业教师可在生产管理一线实践中,及时发现和了解企业存在的技术隐患和企业提出的高新技术项目和技术难题,便于组织科研人员进行研究开发,帮助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的技术服务,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三、结束语

通过学业与高端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改革和加强校企合作等方法对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符合学校对“应用技术主导型”培养模式的定位,同时符合社会对自动化人才的需求标准。自动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推广,将为学校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将会对学校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自动化校企合作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AGV小车在白酒行业自动化立体仓库中的应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配电室无人职守集控站在京博石化的运用
配电线路运行资料管理自动化的探讨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