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分析

2013-05-30 07:34罗红涛
当代医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胃粘膜胃部流性

罗红涛

胆汁反流性胃炎作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大多在患者行胃部手术之后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以及特点相比其他胃部手术之后的并发症特征并不一样,所以胆汁反流性胃炎可以作为一类独立的疾病来分析[1]。临床中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方式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本研究对我院 2009年3月~2011年11月收治的 30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 2009年3月~2011年11月90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 63 例,女 27 例;患者年龄 21~75 岁,平均年龄为(35.0±8.5)岁;90 例患者中大多数出现上腹部不适,其表现形式为烧灼样持续性疼痛,特别是在患者进食之后出现疼痛加剧,患者服用一般胃药之后没有改善。发生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主要表现为胆汁性呕吐,以晚上发病为主,较为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吐出少量血液。90 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 30 例。中药组患者中男 21 例,女 9 例;患者年龄 23~75 岁,平均年龄为(35.7±7.3)岁;西药组患者中男 22 例,女 8 例;患者年龄 21~74 岁,平均年龄为(34.4±7.8)岁;中西医结合组患者中男 20 例,女 10 例;患者年龄 22~73 岁,平均年龄为(34.6±6.7)岁。3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药组采取中药煎服治疗方式,其重要配方为:黄芪、白芍、柴胡各 12 g;甘草、木香各 6 g,枳实 15 g,蒲公英 25 g[2]。西药组治疗以灭吐灵片为主,患者在每日3 餐之前口服药片,10 mg/次。中西医结合组综合以上两种治疗方法。3 组治疗疗程均为 20 d。

1.3 疗效评定 按照患者的口中发苦、上腹胀痛、反酸以及嗳气的程度进行划分记录,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不适为无症状,0 分;患者症状不显著,在进行体检的时候能够发现为轻度,1 分;患者能够感觉到不适,不过依然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为中度,2 分;患者病情已经显著到影响其生活和工作为重度,3 分[3]。

另观察两组患者胃镜下改变,并进行对比分析。胃镜下疗效评估标准为[4]:治愈:患者治疗后胃镜下示胃粘膜光滑、红润,无活动性炎症,幽门处未见胆汁溢出;显效:患者治疗后胃镜下示胃粘膜略有粗糙或光滑,有轻度的水肿或充血,活动性炎症明显减轻,幽门处少量胆汁溢出;有效:患者治疗后胃镜下示胃粘膜水肿、充血状态有所改善,其内容物颜色黄绿程度明显减轻;无效:未见上述变化。总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病例数占所有病例数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分析资料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学分析可知,治疗前三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胃镜下示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3 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分,±s)

表1 3 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对比(分,±s)

注:对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后结合组与其他两组相比,aP<0.05,样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例数 时间 上腹胀 口苦 腹痛 嗳气 反酸西药组 30 治疗前2.9±0.4 2.7±0.1 2.2±0.1 2.0±0.1 2.2±0.3治疗后2.7±0.5 2.5±0.3 2.0±0.7 1.0±0.2 1.6±0.8中药组 30 治疗前2.8±0.2 2.3±0.5 2.1±0.5 1.7±0.1 2.8±0.1治疗后2.7±0.1 2.2±0.8 2.0±0.1 1.0±0.4 2.0±0.1中西医结合组 30 治疗前2.6±0.1 3.0±0.1 2.6±0.2 1.6±0.8 2.2±0.8治疗后1.3±0.7 a 1.6±0.2 a 1.4±0.1 a 0.3±0.7 a 0.6±0.4 a

表2 三组患者胃镜下所示疗效对比[n(%)]

3 讨论

胆汁返流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炎症性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发病率,而且随着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改变与健康意识的增强,该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也引起临床医师与相关学者的关注。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形成的动力障碍性消化系统疾病,是胃粘膜、抗反流屏障作用的降低与反流物质攻击胃粘膜共同作用的结果。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因素主要是患者胃幽门能力存在缺陷,患者胃幽门的损伤一般是因为胃部手术导致的。除此之外,胆囊手术也可以并发胆汁反流性胃炎,原因是患者胆囊摘除以后,储存胆汁的能力下降,使胆汁不断地流入到患者小肠,在这个过程中就会通过幽门反流到患者的胃部,进而导致上腹部不适,尤其当患者进食之后,疼痛感加强,服用普通胃药没有得到明显缓解[5]。

在祖国医学中,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胃脘痛、吐酸、嘈杂”等范畴,病于胃而因于胆,由胆汁反流刺激胃部所引起的胃气虚亏,进而伤脾,导致脾胃失调,再影响肝。因而施治以清肝利胆、疏肝和胃、健胃利脾为主。通过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控制其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胃粘膜状态,重建抗反流防御机制。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前三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其他两组,胃镜下示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使用单纯的中医治疗或者西医治疗方法,效果不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达到治标固本作用,而西医对患者的胃部功能进行调节,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外兼顾,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对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做到标本兼治,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李岩,陈苏宁,李宇权,等.芍药甘草汤四逆散对胃排空及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拆方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1996,16(1):18-21.

[2]吴娅妮.加味六磨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06,26(5):31-33.

[3]张友亮.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21-322.

[4]杨波,杨大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80 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48-249.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0(5):314-315.

猜你喜欢
胃粘膜胃部流性
胃部爱情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反流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效果分析
胃粘膜下肿物的临床特征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分析
联合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胸苷激酶1在胃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呼吸科与消化科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认识的异同点
蒙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84例
肃降肺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