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格致汇编》翻译传播西国名菜之一的“菌类”

2013-06-01 11:00贾身茂
食药用菌 2013年3期
关键词:国名菌类栽培

贾身茂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8)

晚清《格致汇编》翻译传播西国名菜之一的“菌类”

贾身茂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郑州 450008)

格致汇编;西国名菜;菌类;晚清

《格致汇编》于清光绪二年正月(1876年2月)创刊于上海,前身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重新出刊后,卷期另起,实际出版7年。1892年出完第七卷l~4期后,停刊,共出7卷60册(图1)。刊名中的“格”有“推究”之意,“格致”为“格物致知”的略称,为穷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知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北宋算家有将几何光学称为“格术”者。清代末年演化为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这里首次被用入刊名。当时“格致”对应英语“science”,后译为“科学”。

《格致汇编》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宗旨的科学杂志,也是中国近代第一份科学普及期刊,开创了在当时封闭、落后的中国进行科学启蒙、普及现代科学知识的先河。

图1 中国第一份综合性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创刊号封面(右)及正文(左)

《格致汇编》内容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工艺技术、科技人物传记和答读者问。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方面内容相当广泛,举凡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农学、医学、药物学等,几乎无所不有。属于自然科学一般理论、方法的有《格致略论》、《格致理论》、《格致新法》等。《格致略论》系傅兰雅(1839—1928)从英国《幼学格致》中译出,类似于现在小学的自然常识课本。《格致理论》、《格致新法》均系英国传教士慕维廉所撰,前文介绍一年四时更迭、地球自转公转、地球的引力,以及此三者与大地万物生死荣枯的关系,后文介绍英国近代实验科学始祖弗·培根的科学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与时代价值。《格致汇编》所介绍的具体学科内容十分广泛。数学方面,多为初等趣味数学题。物理学、电学、光学方面,除了一般地介绍物质形态、物质运动、万有引力等知识外,较多地介绍了电学原理、光学原理。化学方面,介绍了物质的64种原质、化合与分解、水、酸、碱,还介绍了各种化学仪器的性能与用途。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方面,介绍了地球形成、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火山地震等。生物学方面,在“植物学启蒙”、“动物学启蒙”及“植物图说”中介绍了地球各大洲及海洋中动物、植物的分布情况、生长习性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农学方面除“农事略论”外,还介绍了欧洲人爱吃的各种蔬菜如卷心菜、豌豆、萝卜、蘑菇等的种植方法,包括温室种植法,介绍了西方的一些花卉的生长习性、栽培方法。这些文章所介绍的知识程度,大致相当于现在小学常识课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在傅兰雅(JohnFryer)所作的《混沌说》一文中,概略地叙述了当时中国还不大有人了解的生物进化论观点。工艺技术方面,《格致汇编》所介绍的内容几乎无所不有,属于日常生活方面的有啤酒、汽水、制冰器、磨面机、养蜂、碾米、制糖、打字机、幻灯机、电灯、电话、留声机、照相机、灭火器;属于生产方面的有纺织机械、碾泥机、凿石机、钻地机、抽水机、弹花机、造针机、造扣子机、造纸、造火柴、造玻璃、石印技术、炼铁、炼钢、电气镀金;属于军事方面的有水雷、炮船。此外,还有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科学仪器的制造及使用技术。

《格致汇编》还介绍了一批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内含中国科学家徐光启、李善兰、徐寿,有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利玛窦、汤若望,有世界著名大发明家爱第森(今译爱迪生),17世纪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巴司嘎拉(今译巴斯卡),还有哥伦布、麦哲伦、古克、富兰克令、蒙奇巴克、立恒士敦等一批著名探险家。这些介绍文章,在叙述生平中,突出其科学成就,间或配以精美画像。

《格致汇编》一八九○年连续两期(即光绪十六年春季、光绪十六年夏季)上登载了“西国名菜嘉花论”一文,其中的“西国常种上等菜类”部分,“将园中常种有益之菜依类分之,一为常菜类、二为豆类、三为薯类、四为生菜类、五为萝卜类、六为瓜类、七为芹类、八为葱类、九为茄类、十为香菜类、十一为菌类”[1]。菌类部分介绍了“菌”的美味与简明扼要的栽培方法。其原文抄录如下。

“菌类。菌类西人亦当为上味,常价甚贵。亦有不喜食者,因有形相似而毒者,恐为所混也。如得上等菌种,明其种法,则不至有误。牧牛羊草地天生者颇多,有人取之售于市中。但上等者为特种而得,其种实为极小之菌,种于多粪或极肥之地,即可生长。其平常出售之种,成小饼形,每饼约洋一角。将此种一饼,种于土肥多粪处,先发白色小点,后生白色细线,即渐生长,采菌之时须连根除之,否则碍于他菌生长。古人不知此事,以故同地所产之菌,不及今时三分之一。性喜和暖,故产菌之地须遮护之,冷地可于屋内铺粪土种之。伦敦大城外产菌之地颇多,皆获(误为“护”,本文作者注)大利。但如不识其性种者,每多误事。平常种者其形如第二十七图(图2,图中的编号为原文编号,本文作者注)。最大者径约六寸至一尺(英制,一英寸为2.54厘米, 12英寸为一英尺。本文作者注),平常者大如洋钱。但头未放大者其味更佳。西人将菌和以盐水香料等煮之成菌油,加于菜内与中国用酱油同意。如英国屋底之阴房间,有于底面种菌者,虽不见光,亦生长甚好,不但自用亦可出卖。”[1]

此段文字虽然很短,仅332个字(未计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本文作者试加),但非常精炼、清楚地说明了“蘑菇”的美味,在英国市场上的价格,与毒蘑菇和野生菇的不同,质量上乘的蘑菇要靠人工栽培。而人工栽培要用菌种,由此涉及菌种的形状与价格。并应“识其性”,栽培用粪土,其“性喜和暖”,“产菌之地须遮护之”,“屋底之阴房间”可用于栽培,“采菌之时须连根除之”,“但头未放大者其味更佳”等,还指出其栽培者“皆获大利”。

晚清是中国社会由封建末世艰难迈向近代的转型期。晚清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继佛经翻译以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格致汇编》翻译编辑人员遵循的工作规则是“翻译方法力求严谨,主要采取西译中述,即外国学者口译,中国学者笔述并润色。其翻译原则为:沿用中文已有名称;若无中文名称则创立新名;所创新名汇编成《中西名目字汇》”[2]等要点。

上述译文,沿用了我国历史上常用的“菌”字,虽然未注双孢蘑菇的学名,也未用“洋菌”的指称,但从该杂志英文译者傅兰雅翻译介绍英国人喜食的栽培菌类,以及从文中叙述的内容与插图看,译文的名菜之一菌类,介绍的是现代称为“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的种,是无可置疑的。

这段“菌类”译文文字不长,传播的内容却十分丰富,读后可以使人们耳目一新,在清末引发我国的食用菌生产从传统栽培向近代的新法栽培过渡中,起了一定的先导与启蒙作用。

图2 《格致汇编》中的“西国名菜嘉花论”篇标题(右)、“西国常种上等菜类”二级标题(中)及“菌类”篇(左)

[1]傅兰雅. 西国名菜嘉花论[J]. 格致汇编. 1890(光绪十六年春): 63, 72.

[2]www.guoxue.com( 国学网). 西学如何渐进?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钩沉[EB/OL]. 2008-11-17.

猜你喜欢
国名菌类栽培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油麦菜栽培要点
希腊国名汉译探源
西夏国名别称“夏台”源流考
自然栽培的味道
在雨后,与菌有约吗?
夏季苦瓜栽培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
杞人忧天
蘑菇,植物还是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