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必达 为者必成
——洪山教育人在课改路上

2013-06-05 14:53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陈国安
成才 2013年3期
关键词:洪山区洪山学校

■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陈国安

行者必达 为者必成
——洪山教育人在课改路上

■ 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 陈国安

一、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说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中国梦”,他发出了“用实干圆中国梦”的时代强音。

2012年12月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在中国,“个人资产超过一亿元人民币的超高净值企业主中,有27%已移民,47%正在考虑移民,而其中8成人员移民是因为教育”。如此数据,我们情何以堪!中国教育已到了找不到借口、找不出理由、不得不改的境地,以致有人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来呼唤中国教育的良知与改革!

一切美好的教育理想最终只能发生并实现在课堂上,今日之课堂孕育明日之社会!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就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梦工厂”,它体现国家意志,每位教育人必须主动担当和实践责任与使命!

实干才能圆梦!武汉市洪山区确立了“人人享受教育”的理念,创立了“享受学堂一三五”高效课堂模式,落实享受教育的“体验、感悟、快乐”三个基本要义,完成享受教育的满足发展需要、分享成长快乐、追求美好愿景三大功能。全力实施区域课堂教学整体改革,以学为中心,不断重构课堂中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致力于“办中国最享受的教育,打造中国最享受的学堂”,让师生共同体验教育的尊严与美好,共同享受发展与成功的愉悦与幸福,协同实现生命价值的自我提升与超越!

二、课改行动——“四力”联动

(一)行政推动给力

1.角色定位,凸显行政推动之责

武汉市洪山区课改工作“四主”角色定位:课改是国家意志,政府是主导,学校是主体,教师是主角,学生是主人。

我们的实践证明,课改行动必须在系统科学的顶层设计下,充分发挥行政的力量推动,否则,顽固的传统课堂教学桎梏将很难被打破,改革最终只会流于形式。只有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下,学校校长和教师才找不到任何观望、拖延和敷衍的借口与理由。

2.顶层设计,凸显行政推动之智

2012年8月,《武汉市洪山区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出台,文件明确了洪山教育教学改革的“三新”任务:改革创新,打造区域教育改革新样本;稳步推进,构建洪山课堂教学新模式;内外兼修,实现洪山教育形象新突破。洪山区人民政府区长陈新垓同志亲任洪山区教育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落实改革的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确保了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课改专项经费投入。

与此同时,《武汉市洪山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深化高效课堂建设的实施方案》出台,对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的区域课改实施工作进行了周密规划部署。《武汉市洪山区整体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汇编》研制下发,它涵盖了课堂教学改革四大核心内容:《关于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指导意见》《关于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小组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新集体备课制度的指导意见》。全国首批十三所区域课改样本校,课改责任书得以签定。

九月,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全面进入区域课改整体实验。

3.强力实施,凸显行政推动之效

明确中心。洪山区教育局明确将课改工作作为全局中心工作,局党委班子成员全面参与其中,各科室、二级单位的工作必须要服务于课改中心、提供保障和支撑。

组建专班。洪山区教育局成立了课改领导专班,下设八个由局领导任组长的课改工作推进小组、一个督导检查工作小组和一个专家引领团队。

局长包片。实行局领导领衔的课改推进小组包样本校、包学区制,局领导每周至少到包点样本校及包片学区一至二次,强化对课改推进的督查与指导作用。

领导示范。我们要求校长必须当好学校课改的引领人,中层干部必须带头研究实践课改,发挥示范作用。全区所有校长均亲自组织了学校的二级培训、带头试水课改,在教育开放月活动中,全区中小学校的行政干部全部参与过关课教学比武,在学区赛课中中层以上干部人数达三分之一。旭光学校齐传干校长亲自上的市级地理研讨展示课获得了市教科院专家及各区地理教研员的一致好评。洪山初中叶芳、实验外校高应超、杨海,井岗山小学毕峰、街道口小学程凌波等校领导都带头上展示课、研讨课。行政领导的主动示范与引领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与感召力,它有效地减小了课改阻力,提升了工作效能。

(二)专业引领聚力

1.问道课改,提升学习力

在局长杨海松、书记李春德的亲自带领下,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洪山区教育局课改核心团队的足迹踏遍了湖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河北、山西等8大课改实验区,到杜郎口中学、昌东二中、天卉中学、铜都双语学校等四十多所课改学校考察学习课改工作,我们带着问题,求真道,取真经。

8月15~19日,借力《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洪山区暑期高效课堂集中培训顺利举行,丰富的体验式培训、精彩的专家报告、激烈的思想碰撞,500多名学校领导和教师实现了由课改理念到观念的华丽蜕变。

8月24~28日,按照区级培训的模式,由校长充当培训师,全区中小学校完成了高效课堂的二级校本培训及对全体老师的课改总动员。

选派首批六名校长参加《中国教师报》的校长先锋培训,以不断拓展校长视野,更新他们的观念。

以教学校长、教研员为核心成员的小学、初中、高中三批影子培训班的学员分别赴昆山前景学校、安徽铜都双语学校、山东昌乐二中参加为期五天的“影子”培训。

一摞摞厚厚的学员学习培训反思、心得体会,一场场激情似火的交流汇报,一次次激烈深入的探讨争论,加速了洪山区核心课改骨干团队的形成。在课改这个富有挑战性的全新平台上,教研员、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的学习力得到了极大迸发与提升。

2.借力专家,提升操作力

借力《中国教师报》专家团队,对全区课改工作进行了持续性的跟进培训,以小组建设、导学案制作、课堂操作流程和文化建设为着力点,专家深入课堂,手把手地从技术操作层面上对一线教师进行专项指导。

借力市教研室教研员专家团队,请他们为我们的课堂问诊把脉,为我们的教研员和一线老师提供正确有效的策略与方法。

借力省市名师,启动导师制培养项目,聘请程良炎、胡国清、鲍安玲等特级教师与名师,以学科研修为载体,共同研讨我区的高效课堂,带动一批年青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用好本土专家。实施区教研员定片包校制,人人都有课改“实验田”、个个都有课改责任项目,教研员不仅承担本学科的课改专业引领,还要承包责任学校和责任学区课改指导工作,每周下到包片校及学区听课和研讨至少3次。

专家驻校,深入课堂,使教师们在课堂操作中的困惑与问题及时得到了指导和解决,有效地锻炼和提升了广大教师高效课堂的实践操作力。

3.“三化”教研,提升反思力

实化校本教研。教而不研则浅,学而不修则愚。我们要求校本教研落地课堂,注重反思,抓实“三关”:一是“课堂过关”,组织好以“人人过关”为主题的教学展示研讨活动。二是“课题攻关”,针对教师课堂教学出现的困惑,开展课例研究,“依托小课题,托起大课改”,评课议课时采取“切片诊断,放样剖析,对症治疗”的方式,达到“剖析一节课,撬动一个点,带动一批人”的效果。三是“赛课闯关”,结合每一阶段研究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形式的赛课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研,推动教师主动研讨,积极反思。

活化学区教研。以样本校为引领,激活学区内的互动教研。各学区不仅开展了一月一主题的学区特色展示研讨活动,还尝试建立了学区大集体备课制和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强化区级教研。以教研员及学科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了各学科中心教研组,定期开展区级教研活动,对高效课堂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高效课堂中学科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活动的设计、导学案的编写等进行专题研讨,对全区学科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为用好区内课改资源,区教育局及时挖掘学校工作亮点与特色,组织每月一次的区级高效课堂展示研讨活动,不断为学校、教师们搭建展示研讨的平台,教师们在专家的引领下听课评课、议课研讨,把区级大教研做得红红火火。

(三)评价跟进得力

绩效考核。我区修订了绩效管理考核方案,将课改工作纳入对学校的绩效管理体系之中。各学校也将教师参与课改的情况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结果与教师奖励性绩效工作发放、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

班子考核。将学校实施课改的工作及成效列为教育局对学校及班子考评的重要项目,与学校校长任期挂钩。

专项验评。12月24~28日,洪山区组织专班,对课改名校、样本校进行了专项验评,从学校课改管理、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对学校进行深度验评并打分,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学校限期整改,区级验评结果在全区通报。对于专家团队验评不合格的学校,区教育局将摘除样本校的牌子。

(四)成果引进助力

为助推教师专业发展,我区用前瞻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不断引入最前沿的教育发展技术与成果。

2012年9月,洪山区全面启动了“微课程”培训,12月11月21~22日,洪山区和《中国教师报》联合举办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启动暨“教育通”云平台发布会,全国各地的教育局长、校长及教师代表近300余人身临其境地体验了微课程的魅力。现在,“微课程”已是我区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快捷解决高效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推动教学反思和教学行为矫正的“利器”,“今天,你微了吗?”一时成为洪山区教育的流行语。

为进一步丰富学校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我区与“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合作,在广埠屯小学、鲁巷实验小学、南望山小学、板桥中学建立了四个“梦想中心”,引入了全新的“梦想课程”。

还有“思维导图”的引入,它有效地帮助广大师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训练自已的思维品质与学科知识建构能力,学会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三、成果与反思——课改,我们永远在路上

(一)成果

1.洪山区“享受学堂1-3-5”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构建。洪山区坚持“三重”原则,一是重课堂生成,二是重学生活动,三是重教师点拨,在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中总结提炼出洪山“享受学堂1-3-5”课堂教学模式,它是洪山“人人享受教育”理念向课堂教学的延伸,主要包括:1个理念,即以学为中心的理念;3大支撑,指小组建设、学案导学和评价激励;5个课堂教学环节,即学(自学互学)、展(大小展示)、点(点评与点拨)、练(当堂训练)、思(师生的反思)。其核心思想并不是让教师以机械的方式对课堂进行程式化的操作,而是促进教师以规范稳定的形式给予学生展示的舞台、鲜活的经历、全新的体验、生动的发展。

2.洪山特色的课改文化初步形成。全区中小学校领导及教师观念得到极大转变,“人人享受教育”的理念及“新学校、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的四新观念已深入人心,在学校里,校长和教师们做课改、论课改、研课改已蔚然成风,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内驱力正由内向外、自下而上不断释放!

3.部分中小学校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全区中小学校全面入模,其中广埠屯小学的“雅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鲁巷小学的“激趣乐学”课堂教学模式、洪山初中的“三小”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较为成熟,得到《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的认可报道及推广。洪山高中的“5H”活力课堂、长虹中学的“五让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等都在全区发挥着极强的引领示范作用。

4.一批“新教师”得到了历练和成长。课改充分发挥了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孵化器”和“助推器”功能,梁姣、施蓓、孙云芳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在课改中脱颖而出。区级课改骨干教师团队的战斗力和引领力日益强大,各中小学校也都形成了自己的课改骨干教师团队,全区课改的“星星之火”已经呈现出可喜的“燎原之势”。

5.一批“新学生”在快乐学堂中发展成长。每名学生都是一座“富矿”,在相信学生、解放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下,在全新的学堂里,孩子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体验、参与、合作、交流、展示和表现,学习力、思考力、表现力和自主管理力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与锻炼,孩子们的笑声多了、自信多了、能力强了、爱学习了也会学习了,社会及家长对洪山课改的认同度得到全面提升。教育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二)感悟与思考

1.教育应承载怎样的历史使命?

行走在课改路上,我们仍在不断思考,课堂的高效究竟应具有怎样的特质?是教师的“道”传得深刻,还是学生的“惑”解得透彻?教育质量要怎样的衡量?是学生在中考高考的战场凯旋而归,还是教师在省市学区的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办学的成果要得到怎样的验证?是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的挂牌授印,还是众说纷纭的专家权威验明正身?我想,都不是,因为,教育在本质上不是技术上的训练,更不是行为上的驯化。发展人格、唤醒人性、遵循人道、成就人生应该是教育最核心最崇高的使命。中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曾说:君子之学以美其身。我们给予孩子的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头脑,更应为孩子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也许我们不一定能让学生获得一个好看的分数,但一定要让学生获得一个健美的人格,教育才是真正对学生未来在负责。

2.教育应遵循怎样的创新机制?

今天,我们已经站在了教育改革的潮头,唯有从旧的教育理念中蜕变出来,才能以全新的姿态来迎接教育的美好未来。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课改要取得成功,领导的重视是前提,观念的转变是关键,队伍的建设是保障,课改的信念是生命。领导的行政大推动,教师的头脑大风暴,学科教研大创新,即时的考核大评价,四位一体的有机联动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理想的成就!

3.教育人应具有怎样的职业精神?

教育的改革或许会触动我们的既得的利益,会触动我们平静的生活,但是,他也能触碰我们高贵的灵魂,触醒我们沉睡的心灵!我们应时时铭记教育管理者的一份责任,用教育人的良知,以坚定的信念支撑,以不息的激情钻研,以炽烈的情感热爱,以恒常的心态固守,以圣洁的操守感化,以科学的精神去坚守自己的职业使命,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

今天,要拿什么来证明我们教育人存在的价值,它一定就在课改的追梦路上,我们坚信:行者必达,为者必成!

责任编辑向保秀

猜你喜欢
洪山区洪山学校
百年洪山香 幽幽复异彩
野鸡岭
武汉市洪山区市民的健身现状分析
武汉首个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上线
武汉市洪山区微型公共空间选址研究
学校推介
邯郸市紫山-洪山区域地下水中高硅成因分析
浅谈洪山菜薹的发展
不断创新 开拓进取——武汉市洪山区城管委工作剪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