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与居民生活方式协调发展研究

2013-06-07 05:56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都市长三角大众

戴 健

(上海体育学院学院办公室,上海200438)

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与居民生活方式协调发展研究

戴 健

(上海体育学院学院办公室,上海200438)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根据长三角都市群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探讨都市群演进过程中大众体育的发展路径与相关运行机制。认为: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的发展应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民间活动为主要阵地,利用社团资源扩大大众体育群众基础,协同配合,协调运转,以获取最大效益。

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生活方式;协调发展

Author’s addressUniversity Office,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China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3大都市群已成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长三角”)是目前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都市群,在发育指数、实力指数、绩效指数上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城市体系的规模和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和市场化水平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提供的统计数据,2005年,长三角以占全国1.14%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7.2%的GDP,21%的地方财政收入,34%的进口总额,36%的出口总额,15.5%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以及44%的实际利用外资额。此外,长三角还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从吴越文化到江南文化,再到上海开埠后的上海文化,为长三角提供了文化认同的基础。吴越文化中积极、健康、闲适、高雅的生活方式,使该地区居民体育锻炼意识以及体育锻炼参与程度比其他地区高,同时长三角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等为大众体育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力求深入调查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的现实发展水平,提炼都市群演进过程中大众体育的发展路径以及相关运行机制,为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感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收集与本文有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归类;借助互联网广泛收集大众体育、都市群生活方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为本文提供背景材料。

1.2 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走访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宣传司、体育科学研究所,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以及长三角部分省市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及专家、学者,了解都市群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了解他们对大众体育发展路径和构建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1.3 问卷调查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专家意见,设计《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的协调发展研究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2 200份,回收问卷2 103份,其中有效问卷 2 036份,有效回收率为92.55%。问卷调查对象为政府体育管理人员、大众体育管理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及居民等。

1.4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7.0软件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分析类型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和双变量的交叉分析。

2 长三角都市群和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的界定

都市群这一概念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欧美使用的“metropolitan area”一词。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910年的美国,国内一般翻译成“大都市区”,而都市群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地理学家Jean Gottmann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Gottmann通过对美国东北部地区进行研究,1961年出版了Megalopolis一书,书中将从北部的波士顿到南部的华盛顿特区绵延约400 km的地区描述为一个大都市,这是对都市群概念的比较早的描述[1]。

在自然地理上,长三角是指在长江入海的地方由于江水所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而形成的大致成三角形的陆地。现在一般所称的长三角区域是指上海、江苏、浙江。从工业经济的角度看,长三角是指以上海为龙头的包括苏中南、浙东北的工业经济带,亦称长三角经济区;从城市经济的角度看,长三角是指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包括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扬州、南通、泰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和台州16个城市区域。目前对“长三角”的定义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长三角区域是一个城市群的概念,主要是指以上海为中心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广义的长三角地区则泛指由上海、江苏、浙江3个省市组成的行政区域。本文所称的“长三角都市群”是指狭义的长三角,即指以上海为中心的16个城市区域。

“生活方式”在英文中大致经历了从短语style of life到合成词life-style再到单词lifestyle的演变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生活方式概念在西方文献中己经由合成词稳定为单词(lifestyle)。生活方式在中文中亦可称为生活风格、生活计划、生活蓝图等。体育以它独特的方式锻炼人们的意志、品质,完善人们的心智,增强人们的体质,陶冶人们的性情,已成为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体育生活方式”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分支系统之一,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一定的价值观所指导的、满足多层次需要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2]。

3 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3.1 现状

3.1.1 组织运行机制 大众体育组织运行机制是指在开展群众体育工作过程中,各管理部门、管理环节和管理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和相应的政策法规。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体制大体上较为一致,分为政府职能部门、体育社团与俱乐部、基层群众体育组织和自发性小团体组织4大类[3]。

以上海市为例,现行的上海大众体育管理主要是由“两级政府”(市、区县)“三级管理”(市、区县和街道或乡镇)和“四级网络服务”(市、区县、街道或乡镇、居或村委会)所构成,具体执行架构如图1所示[4]。

图1 上海市大众体育管理体系架构Figure 1. Management Frame of Shanghai Mass Sports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长三角大众体育实行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服务的组织运行体系,能较好地整合各方(政府、市场、民间组织)资源,同时从组织架构层面理顺各方的关系,从而保障大众体育在该区域的有效开展。

3.1.2 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长三角都市群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其经济总量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5]。随着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开始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体育锻炼活动中,“花钱买健康”的观念逐渐盛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类体育市场逐步形成,可供居民选择的体育活动种类也逐渐丰富。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活动参与度不断提高,并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3.1.2.1 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活动组织化程度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都市群居民参加大众体育活动仍然以自发形式为主,参加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较少:60.5%的居民选择自发的锻炼形式,他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较为简单易学的项目,与家人、朋友一起自发参与体育锻炼;选择以单位组织和加入俱乐部等方式进行锻炼的人群比例分别为19.0%和23.0%;27.4%的居民选择参加社区组织的体育活动;8.0%的居民选择以其他方式参加体育活动。从调研数据来看,目前长三角都市群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化程度较低,主要以零散自发的形式参与体育活动。

3.1.2.2 长三角都市群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地选择 从调研情况看,体育设施的增长速度远落后于人们的需求增长速度。在受访的居民中,超过50%的人选择在自家庭院、单位体育设施以及体育馆的免费时段进行锻炼,其中有部分居民仍将大众体育健身当作福利。说明长三角都市群快速增长的运动场地设施,尤其是优质低价的公共体育设施还未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3.1.2.3 长三角都市群居民参加体育项目的偏好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居民选择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易学易行、运动负荷容易控制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最受长三角都市群居民欢迎的5项体育锻炼项目分别是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和太极拳。最受居民喜爱的运动项目是羽毛球,占被调查者的58.59%,其后是乒乓球,占被调查者的55.13%,排名最后的3项运动分别是击剑、高尔夫球和木兰扇。其中击剑和高尔夫球主要是由于运动场地、装备要求较高,专业性较强等暂时无法普及,木兰扇则因为不被多数男性受访者青睐,且与太极拳项目相类似,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目前,长三角都市群多数居民更愿意参与对场地、设施要求较低的传统体育活动,这是由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可选择的项目将更加多样化。

3.1.3 组织工作特征 从政府政策制定层面来看,早在2004年上海颁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建设纲要》中,就前瞻性地提出“体育生活化、生活体育化”的理念,创新性地提出建设“136工程”,即创建一个科学、健康、文明的体育生活环境,构筑日常、双休日、节(长)假日3个体育生活群,完善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健身指导、体育活动、信息咨询6个服务网络。2011年新颁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又以“全民健身365”为核心,树立“提高市民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提高市民健身参与程度”3大目标。

江苏省在“十一五”期间,紧抓北京奥运会契机,统筹城乡体育、区域体育和各类人群体育,促进全民健身率先、科学、和谐发展。继续坚持“活动和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完善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体育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4级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社会体育指导员体系基本建成,全民健身管理水平全面提升。通过“人人健身家家乐”行动计划、“小手拉大手,大手牵小手,健康手拉手”健身家庭活动、“社区体育项目振兴计划”“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等政府工作措施,把体育引入城市居民中,让每个人有机会参与健身,践行终身体育观念,让体育健身活动真正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浙江省将“不断增强大众的体育意识,形成浓厚的体育氛围,使体育成为广大群众自觉的、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作为实施《全民健身条例》的主要措施。全民健身活动每年突出一个重点,以点带面,推进全省的大众体育活动。浙江省在全国首创了区域性全民健身大联动的体育组织新模式和活动新方式,促进体育健身与旅游、休闲、娱乐的紧密结合,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在浙中地区构建钱江水系、京杭运河体育带,在浙西地区构建山地特色体育休闲基地,在浙东地区启动海洋体育健身区,在浙北地区完善环太湖全民健身群。以县级为基本组成单位,以海洋体育、丘陵体育、山川体育和湖泊体育为主要内容,以“环太湖”“长三角”等为组织形式,开展具有浙江民间、民俗特色的健身或展示活动,搭建区域体育展示新平台,成为区域体育的一种延伸。

3.2 制约因素

3.2.1 居民的体育意识

3.2.1.1 影响居民体育意识的客观因素 根据调查结果,在居民体育意识的客观影响方面,主要因素有受教育程度、职业、年龄、家务状况、经济条件、余暇时间、运动伙伴等。从调查结果来看,认为受教育程度对体育意识的影响起到比较大作用和很大作用的人数比例达42%,而认为作用比较小和很小的合计为32.6%,其中江苏和上海两地居民认为受教育程度影响力较高,其比例略高于浙江居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受教育程度对长三角居民体育行为的影响力较大,教育和体育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上述客观因素对于长三角都市群居民体育意识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提高整个地区的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水平,居民的体育意识将会逐步增强。

3.2.1.2 影响居民体育意识的主观因素 根据调查情况,影响长三角都市群居民体育意识的主观因素有怕其他人讥笑和不理解、自身懒惰、运动不足、家人不支持等。结果显示,怕其他人讥笑和不理解这一因素对于其体育锻炼以及意识上的影响程度不是很大,表明随着现代人思想观念的革新和进步,自己的强身健体行为不会受到其他人影响,以自我为中心的锻炼理念成为主流。

自身懒惰对居民体育意识的影响作用不大,居民不会以此为借口减少体育运动。对于运动不足的看法,江苏以及上海地区居民普遍感到影响较大,而浙江居民认为影响程度一般,不足以影响其体育意识。这表明江苏和上海2个地区的居民对于自身体育运动锻炼的要求比浙江居民普遍高,能够意识到自身运动不足,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因素。长三角都市群的大多数居民家庭都非常支持家人进行体育锻炼。

3.2.2 活动的组织实施 在活动组织实施方面,政府统一宏观管理,各部门各施其责,社会力量支持,居民积极参与,组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民健身运动。同时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扩大已有公共体育设施的开放范围,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在不同地区的均衡、协调发展。

在体育硬件设施方面,影响最突出的集中在“去体育场地不方便”,超过50%的长三角都市群居民选择了有很大和比较大的影响(上海居民占28.8%,江苏居民占29.4%,浙江居民占13.1%),其次是场地设施不足和场馆服务质量不高。另外,目前场馆分布以及容量不能满足居民体育锻炼需求的现象依然较为严重。

4 长三角大众体育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主要路径 第一,政府政策扶持。长三角都市群各级政府出台并施行体育政策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确保《全民健身条例》的执行,促进都市群大众体育的开展与交流。政府提供政策扶持,能为大众体育的开展、居民体育健身权利提供保障,以增强居民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为出发点,具有强制效应。

第二,民间活动发起。由民间社会机构响应政府政策,面向大众组织体育活动。通过发起民间活动,了解城市生活发展新动向,把握居民内在的大众体育需求,为政府的政策调整提供现实依据。同时缓解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矛盾,以更亲和的方式将大众体育推广到人民群众中,进而也能为民间机构树立形象,促进其自身发展。

第三,社团活动推广。指长三角都市群各企事业单位、学校内部团体的体育社团,通过开展社团内活动,使社团成员保持体育运动兴趣,以成员带动其他城市居民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它是推动大众体育的有效途径,能建立大众体育发展的广泛群众基础。

4.2 路径比较

4.2.1 影响范围 政府政策扶持最具广泛性。政策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力量,约束着人们自觉遵守它,都市群各个活动的开展均需遵照政府政策法规,具有普遍性。由于民间活动由社会民间机构发起,因此具有时空上的局限性,缺乏整体性。社团活动推广主要面对的是社团成员,它的影响力比较直观,所透视的大众体育和居民生活发展状况比较微观。

4.2.2 作用效果 政策法规扶持虽然影响力最广泛,它是社会大众体育发展的准则规范,能保证大众体育活动的顺利推广,属于基本原理、原则范畴,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必须依靠组织活动方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民间活动发起的执行力量强大,将活动推广到某一特定区域和人群,起到政策实施的作用。有政府的支持,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增加居民接触体育的机会,但由于民间活动需要大量经费的支持,容易导致“一次性”活动的产生,难以保证活动效果。由于社团活动面向的是社团成员,所设计的体育活动均针对社团成员推广,因此,实践性比较强,影响力相对较小,能让成员从中获得较多的体育增值服务与知识。

4.2.3 路径组合效力 本文暂将政府政策支持视为功能A,民间活动发起视为功能B,社团活动推广视为功能C,探讨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路径的组合效力(表1)。

通过表1中7种路径的优劣比较,大致可以建立以下模型,从而更好地了解哪一种路径的组合能使大众体育更好地服务和满足于都市群居民不断增长的需要。

将ABC 3种路径发挥的最大功能看作基数100,即通过ABC任意一种方式开展组织协调工作时,所发挥的效力达到最大化。当ABC分别以7种组合方式开展工作时,将会呈现以下雷达图(图2),获得面积最大的组合方式将能发挥最大优势,取得最大的工作效益。

由雷达图可以看出组合之间的效益关系,获得区域面积最大的是A+B+C组合,由此可以认为此组合具有最大效益值。

4.3 路径确定 通过ABC 3条路径的对比,可以确立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方案,即以政府政策为导向,以民间活动为主要活动阵地,利用社团资源扩大大众体育群众基础,3条路径协同配合,运转协调,获取最大效益。

首先,政府是路径选择过程的主导。政府主要以规划者、投资者、决策者、监督者的身份行使权利。它作为把握社会发展动向的机构,肩负着服务大众的责任,对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有着较为明晰的认识,能够驾驭市场经济浪潮中大众体育的发展方向,保障都市群居民生活健康与水平,不断引导居民生活方式的良性循环。政府要为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模式的建立提供政策扶持,这是其他机构所无法代替的职能,都市群大众体育模式建立的战略和准则均来自于此,它维系着整个路径的发展方向。

表1 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路径选择组合效力Table 1 Merged Effectiveness of the Path to Develop Mass Sports i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Group

图2 路径效益最大化示意Figure 2. Maximizing Benefits of the Paths

其次,民间活动作为大众体育推广的途径之一,是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壮大的主要活动阵地,通过它能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其中,获得对于大众体育新的认识,解决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适应问题。它要为政府收集市场信息,掌握居民生活方式变化的最新动向,配合制定政策法规,联合社团资源开展推广活动,起到执行者、信息采集员的作用。

社团活动是夯实群众基础,扩大大众体育影响力的主要媒介。它为整个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居民体育意识的提高起到宣传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当代大众体育,使他们参与到实际的体育锻炼活动中。只有拥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了解群众的真实体育需求,才能促进都市群大众体育的整体推进。

5 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的运作机制

5.1 建立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激励机制 就公共服务的激励机制而言,大众体育是都市群居民的基本权利,是一种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6]。基于此,长三角都市群应建立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激励机制,以此调动各方进行大众体育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等方面的积极性。

通过调研发现,长三角都市群各省市党委、政府都将大众体育列为“为民办实事”工程。如浙江省政府对体育强镇奖励2万元,并抵经济创收200万元利税的工作量,当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大众体育设施时,省体育局群体处根据情况予以相应的配套资金支持。上海、江苏等地实施“体育器材下乡、下社区”等大众体育配送工程。这一系列激励机制的建立,调动了各级政府兴办、发展大众体育的积极性。

5.2 完善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机制 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社会产品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比,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亦称纯公共产品的3个显著特征。准公共产品亦称混合产品,则是处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之间的过渡状态的那些产品[7]。

大众体育是以社会全体成员为对象,以增强体质、丰富余暇生活、调节社会情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是大众在余暇时间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从供给对象来看,是“社会全体成员”“大众”“社会成员”,大众体育为了满足社会公共体育需要,不能排除任何个体,这就决定了其具有共同消费的性质。大众体育产品首先满足了公共产品的定义,而面向整个社会提供的体育产品,具有共同受益的性质。随着长三角都市群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大众体育需求日益增长,将诱发大众体育产品供给主体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5.2.1 政府提供 政府提供首先是指这些公共产品是由政府部门供给的,其次它是一种以不收费的方式生产的公共产品[8]。大众体育服务产品中属于纯公共产品部分的,主要通过公共生产的方式由政府部门提供;因此,长三角都市群主管大众体育的政府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合理、科学地提供大众体育产品。目前根据调研的实际反馈情况来看,大众体育政策(如上海2011年新颁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以“全民健身365”为核心,寓意市民“天天健身、人人健康”,树立“提高市民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提高市民健身参与程度”3大目标)、基础体育组织建设(2010年上海健身组织不断壮大,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区体育指导站213个)、部分健身设施(如江苏省出台《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居民体育锻炼场地设施)、工作队伍培训、国民体质监测、大众体育信息化建设、大型群众赛事和运动会等方面一般由政府部门提供。

5.2.2 市场生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长三角都市群居民逐渐从生存型开始进入到享受型和发展型阶段,“花钱买健康、花钱享受体育”已成为都市居民生活的一种时尚,这也为市场消费大众体育产品提供了动力。目前,长三角经营性体育锻炼场所如健身、台球、游泳、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在各城市蓬勃发展,不断以品牌连锁的经营模式快速占领体育的消费市场。例如一兆韦德健身俱乐部,短短10多年,在上海就开了52家门店。巨大的体育需求和消费市场使得经营性体育俱乐部以高效率快速配置大众体育资源的特点,逐渐成为大众体育产品提供的重要主体。

5.2.3 非营利组织供给 非营利组织可以弥补市场和政府提供大众体育产品以及管理运作失灵方面的缺陷。主要机构可以划分为体育社团、单项运动协会、体育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等,这些组织通过自愿和公益机制实现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的有效供给。以长三角都市群内的浙江为例,目前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体育总会,省级体育协会拥有篮球、排球、足球、登山、龙舟、钓鱼、信鸽、武术等45个单项协会以及电信、移动、邮政、电力、卫生、农民、老年人、前卫等15个省级行业体协,同时成立了272个市级体育协会及950个县级体育协会。目前共有各级大众体育社团(包括单项运动协会和行业协会)2 978个,团体会员2万4 833个,个人会员近150万。这些社团组织的不断建立和蓬勃发展,为该省大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运行和展示平台。

5.3 构建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的监督、协调机制

5.3.1 建立都市群大众体育执行督查制度 大众体育发展的督查制度是对具体督查事项的跟踪监督,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增强都市群大众体育各类组织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都市群各省市、地区可以根据大众体育组织结构数量,考虑设置大众体育的检察机构,例如可以设立“大众体育检察委员会”,进一步明确其职责权限。该机构定期对大众体育资金、组织建设、运行管理、重大群众体育活动开展以及各组织的执行力进行监督和考核。同时,大众体育发展监察委员会还可协调本省市、本地区各类体育组织力量,整合其资源,开展并不断创新本区域内的大众体育活动。

5.3.2 实行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中的无为问责制度对于都市群内各省市政府以及相关社团和协会组织等不履行相关规定职责,导致当地大众体育活动开展工作低效的行为;因主观努力不够,其工作能力与所负责任不相适应,导致大众体育在该地区开展效率低、质量差、任务完不成的;无正当理由,未完成工作任务、不履行或未认真履行职责,影响该地区大众体育活动开展的:均应对单位领导或部门予以问责,借此提高执行力。

5.3.3 建立都市群大众体育执行过错追究制度 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层层衔接、环环相扣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同层次、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制订较为详实、具体的责罚条例。如对于省市体育局群体处、区县群体科、街道社区体育协会等在大众体育开展、管理、创新等方面的过错行为,层层严格追究责任。

5.3.4 建设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考核是提高执行力的有效途径。要以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三纳入”(将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为契机,积极建设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绩效考核体系。都市群各地区大众体育主管部门要设计一套科学的绩效指标,既有明确的目标导向,营造平等氛围,同时又体现地区间差异的平衡关系,由此,不断强化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最大限度地开展、创新大众体育。

6 结束语

长三角都市群大众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都市群特有的生活方式下,更好地开展大众体育,使大众体育的发展规模、速度与都市群的生活方式快速演变相匹配;因此,应明确界定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在体育发展中的角色与功能,特别要扶持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大众体育发展。在今后管理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政府应从无限政府变为有限政府,从职责不清的政府变为职责明确的政府,从看不见的政府变为看得见的政府,从过度干预型政府变为服务型政府。只有转变长三角都市群政府职能,充分调动社会体育组织的积极性,才能吸引市场共同推动大众体育事业的发展。

[1] 王方华,陈宏民.都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7:8

[2] 李文川,肖焕禹.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界定及其范畴结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33-37

[3] 钱宏颖.“长三角”城市群众性体育联动发展前景及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1):14-16

[4] 周丽珍,刘国荣.上海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J].体育科研,2009(2):9-15

[5] 程华,戴健.都市圈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策略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6):497-500

[6] 范宏伟,肖林鹏,李宗浩.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供给问题解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5):398-401

[7] 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5):64-70

[8] 郭轶群,苏明理,谢英.中国竞技体育服务产品供给与政府管理转型: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6):641-644

On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Mass Sport and Resident Lifestyle of Urban Group in Yangtze River Delta

∥DAI Jian

The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ss sport in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group.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mass sport are also analyzed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group,according to the tendenc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Delta.It proposes that mass sport should,with government policies as guidance,take civilian activities as the major basis and take advantage of club resources in coordinated operation to expand mass sport basis,for the purpose of the maximum benefits.

urban group in Yangtze River Delta;mass sport;lifestyle;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80- 05

A

1000 -5498(2013)03 -0031 -06

2013 -01 -08;

2013 -02 -27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TY004)

戴健(1957 -),男,江苏武进人,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Tel:(021)51253023,E- mail:daijian88 @vip.sina.com

猜你喜欢
都市长三角大众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