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对联知识 重振农村教育

2013-06-12 05:48刘一静
对联 2013年18期
关键词:南天门楹联情趣

□刘一静

(作者系张家口市南天门小学副校长)

中国孩子应该了解中国的基础文化,楹联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应知应会的文学形式之一。2012年12月28日,在张家口市南天门小学举办的“楹联教学示范基地”揭牌仪式上,张家口楹联学会会长张旭岩阐述了他对楹联教育入校园的基本观点。在他看来,楹联教育是基本教育,凡是中国学生都应该接受这方面的教育。

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字形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综合性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

南天门小学在我们张家口来说,没有城区知名学校的教学实力和文化底蕴。但地处郊区农村,却对我们民族喜爱对联这一习俗,传承得更为完整,具有“接地气”的对联教学优势。几年来,我校立足于“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理念,将楹联教学引入校园,努力提高师生“温良敦厚”的人文素养,营造“弦歌一堂”的环境特征,实现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功能,显示出人才育成的特色范本。通过学校的努力,不仅以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意识,强化了学生为实现中国梦的拼搏意识,也从中华民族积蓄的丰富智慧中汲取了营养,在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观。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学校努力将楹联教育与学校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楹联文化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楹联教育上实现了“五有”,即:有组织、有教师、有阵地、有活动、有成果。学校还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挥楹联教育基地的宣教作用,让楹联教育进入课堂、进入生活、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在对教师的要求和培养上,我们要求教师在实践上做出更多的努力,通过提升自身的诗词、对联修养与文化品位,营造浓厚的诗意色彩和传统文化氛围,并通过教学研究,探寻最佳教学方案,将楹联教育与现有的语文教学相结合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乳汁哺育我们的下一代,使其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提升人文素质,培养高雅情趣。

童心即诗心,童趣含诗趣通过学习楹联知识,开展楹联创作,孩子们充分体现出纯真的童趣。通过以对联歌咏真善美,达到了净化心灵、净化文化氛围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在孩子们的心田播种了楹联文化,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基础。包括知识修养的基础,心理素质的基础,使学生能在纯真的情感、审美的情趣中,激发创造力。

楹联教学的引进,有力地推进了我校语文教学、德育教学、人文教育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带动了校园文化及学校管理工作的建设和改革。广大学生通过这种教育,也终身受益成为一个个“有情的现代人有义的高尚人,有根的民族人”。

猜你喜欢
南天门楹联情趣
快活三里
大楹联 有作为
爱情趣数字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五岳独尊
快活三里
孔府的年节楹联
情趣
楹联雅味
给生活点小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