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地理学科内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2013-07-05 01:14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0433杨士军
地理教学 2013年20期
关键词:乙地河流解题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200433) 杨士军

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影响。学习迁移是教育学的重要理论,从迁移的影响方向与结果看,它可以分为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影响,比如夯实基础。逆向迁移则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影响,如温故而知新。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干扰或抑制。通常所说的迁移指正迁移。现代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学习的迁移问题,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或拓展性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有人甚至提出“为迁移而学习”的口号。

地理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地理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地理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地理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地理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地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地理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适时转换,有利于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构建地理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地理学科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地理教学活动中重视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结合近年出现的几道自然地理考题为例来说明:

一、引导学生注重地理知识的迁移,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技巧

【例1】甲、乙两地的地理坐标分别是(30°N,120°E)和(30°N,104°E),甲地某日北京时间 5:10日出。据此完成:

(1)该日,乙地日出时间为地方时( )

A. 4:06 B. 5:10 C. 6:14 D. 6:06

(2)该日,乙地白昼长度约为( )

A. 15:24 B. 13:40 C. 11:32 D. 11:48

[解题之迁移思路]:通过已知条件可知,甲乙两地处于同一纬度→通常情况下,两地在同一天的昼长应该相同→甲地经度为120°E→其北京时间就是当地时间→推出甲地上午时间为6小时50分→甲地昼长为13:40,即乙地白昼时间长度→而乙地也应该是以正午12点为准,上、下午各有6小时50分→乙地日出时间为当地时间(地方时)5:10(或北京时间6:14)

[参考答案]:1. B 2. B

【例2】图中大圆为赤道,圆内弧线为晨昏线。N点为北极,NK、NL是经线,交角为45°。NL的经度为180°,扇形区域KNL与其他区域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列问答:

(1)K点的经度为( )

A. 135°E B. 135°W C. 150°E D. 150°W

(2)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5时 B. 9时 C. 17时 D. 21时

[解题之迁移思路]:由已知条件分析可知→图中此时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NL经度为180°,NK在其东面45°,故其经度应该为135°W→NK的标准时间为零点,则45°E为正午12点→北京时间即120°E地方时为17点。

[参考答案]:1.B 2.C

【启示之一】在学习这个连续性过程中,任何学习均是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而注重知识迁移,以培养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技巧为中心,乃提高能力之核心。

上述这两道题并不难,关键是能够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灵活运用基本概念,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因而,具有一定技巧性,是对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学习能力考查。通过分析知识迁移过程,把解题的步骤、解题的技巧、解题的策略、审题和检查的方法通过讲案例或习题教给学生,培养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技巧。特别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技能,及图文转换、空间思维与想象和演绎推理的能力,并用来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热点问题等,可使书本知识得以活学活用,从而提高地理综合能力。

二、鼓励学生灵活地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培养他们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3】读下面局部地区位置示意图,完成有关问答:

(1)图中P、Q两地的直线距离约为( )千米;

(2)该岛1月盛行( )风。

[解题之迁移思路]:(1)由图中已知条件分析可知→PQ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据图中纬度跨度关系,可估计出两地纬度差约为6度不到→同一经线上,纬度差1度则水平距离大约差111千米→PQ两地直线距离约为650千米。

(2)由图示可知,该岛位于南半球靠近赤道的位置→可能受到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南信风的交替影响。由于没有接触过类似地区,我们不妨回忆高中学习过程中有无可参照的知识点→(发现)南亚和东南亚季风也涉及到气压带和风带问题→7月(夏季),南亚季风盛行西南风→其成因是由于此时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进入了北半球,使得来自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发生右偏而转变为西南风→有了这样的经验作为参照→本小题是否可以迁移为→南半球1月为夏季→此时的赤道低气压带应该南移于南半球某个纬度带→那么来自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也会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在进入南半球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风向会发生左偏而逐渐演变成西北风→即该岛1月的盛行风向。

[参考答案]:1. 650 2. 西北风

【启示之二】当我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或不大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整体容易一些。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地理的思维能力,突出表现为理性的地理思维、严密的逻辑推理,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地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用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这种知识迁移能力,就是遇到实际地理事物应结合教材中对某一具体相似案例进行分析,将课本案例的经验借鉴到实际问题中去,即学以致用。类似例子还有许多,如学习了京九铁路建设的区位因素可以分析我国青藏铁路;学到鲁尔区的综合整治措施可联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的振兴的借鉴意义;学习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涝成因对策可以联系应用到淮河下游地区等。当然,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非生搬硬套。

三、注重地理知识间的联系与整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例4】上海某学生在寒假时随父母到图示地区旅游,该学生结合学到的地理知识撰写了考察笔记,其中有文字描述到:“该地区一条主要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河流最终流入了湖泊;因为河流东岸受流水侵蚀较严重,说明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向右偏,所以位于北半球;该地区的岩石层理构造明显,推测应该属于沉积岩的一种;此时,湖泊处于一年中水位较低时期……”。其中描述正确的有( )

A. 4处 B. 3处 C. 2处 D. 1处

[解题之迁移思路]:由已知图文资料分析可知→河流的流向和位于南或北半球是解题之关键→(知识迁移)在等高线图中,一般河流发源于山谷地区,而山谷的等高线一般指向高处→所以,本题中的湖泊即为河流的源头,河流大致由南往北流→河流在往北流的过程中,河道右侧侵蚀明显→说明受到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作用→河流位于北半球。河流从源头到乙处基本位于40°N以南,且位于大陆西部地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特征→寒假期间应该是多雨期→湖泊处于一年中水位较高时期。

[参考答案]:C

【启示之三】学生新知识的习得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同化和顺应的过程。综合能力提高应建立在“双基”基础上,因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知识结构中的“骨干”,是联系知识的中心,具有普遍意义,学生灵活而牢固地掌握了它们之后,就能触类旁通,促进知识和技能的更大迁移。所以,引导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主干结构,是进行知识迁移、提高能力的基础。

这道题其实可分成四个小题,通过等高线和位置分布等,把地形状况、海陆位置、地质结构、气候特点、河流补给等知识点联系在一起,通过整合,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增加了试题难度,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可见,综合题更注重的是考查课本的基本知识,这需要综合课本的知识点去回答,就是把课本上的基本理论用到相关的实际问题中去。这是一种知识点的迁移。上题的答案实际上就是课本上的知识点,只要搬过来即可,这就是知识点迁移。

综上,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表现为对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广泛迁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发挥重要地理概念、规律和技能的核心作用。例如,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概念;大气环流、洋流、地带性等地理规律;读图能力、地理要素分析等地理技能,它们在地理教学中地位突出,学生掌握这些概念、规律和技能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它地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应用。我们要主动引导学生以这些概念、规律和技能为基础,去推导、归纳新的地理知识,形成新的地理技能。此过程不仅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地理知识结构与技能体系,而且也是促进学生地理知识、技能迁移的过程,对于学生地理能力的激活、发展应该是极其有利的。

猜你喜欢
乙地河流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用多种方法求路程
河流
多种方法求路程
流放自己的河流
解题勿忘我
当河流遇见海
运动学公式应用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