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课模式的传统与创新

2013-07-05 01:15江苏省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4206彭琰清
地理教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课本教学资源案例

江苏省宜兴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14206) 彭琰清

江苏省宜兴市官林中学(214251) 王恩超

对于教师来说,复习课并不陌生,每到期中、期末考试前,我们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上复习课。而对于地理学科的高三教学,主要就是上复习课。由于每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风格不同,所使用的复习课模式也不尽相同,复习效果也存在较大差异。笔者通过多次的调研、听课发现,在不同的复习阶段,针对不同的复习内容,不同的复习模式也各有利弊。有些复习模式较为传统,教师们使用得较多,学生也比较适应;有些复习模式有一定的创新,有的甚至很有创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复习模式虽然学生开始时会不太适应,但却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此,笔者对一些目前常见的复习模式进行大致的分类,并简要分析其利弊,供大家参考。

按照对复习课题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开发程度,可以大致把复习课模式分为传统和创新两大类型,传统的复习课模式主要有知识浓缩型、讲练结合型等,创新的复习课模式主要有案例探究型、小专题型等。此外,还有介于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过渡型和传统与创新混合型等。

一、知识浓缩型——加快节奏,扩大容量

这是最常见的传统复习课模式。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会采用这种模式开展复习工作。知识浓缩型复习模式一般是对书本基础知识进行再一次的梳理,帮助学生再次认识知识点、理清知识线索,对重点、难点内容作补充性讲解。知识浓缩型复习课模式往往是一节课涵盖了几节、一个单元甚至更多的内容,同时还可以配合同步训练,以此来帮助学生巩固书本知识。

这种复习课模式的优点:一是教师备课投入精力较少、复习效果也较实惠(主要指考试效果,特别是短期效果明显)。由于主要是对书本知识进行复习,教师对课本又非常熟悉,几乎不需要对知识再次备课;二是按照课本顺序开展复习,学生对课本也较熟悉,因此学习难度较小。高一、高二年级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一般不高,熟悉书本知识就能够对付,教师也无需作更多的努力去创新,备课省时省力。因此,高一、高二年级的复习课大多会采用这种模式。在高三一轮复习课中也常见这种复习课模式,而且对于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来说,这种复习课模式非常适合。知识浓缩型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首先是教师在简单地重复书本内容,学生感觉没有什么新意,不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会产生厌烦情绪,于是课堂上经常发现有学生无精打采、漫不经心的现象,复习效率较低;另一个缺陷就是对发展学生思维与能力作用较小,因为主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重复,学生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没有新的突破。

二、讲练结合型——梳理基础,强化训练

这也是传统的复习课模式,在复习教学中得到普遍应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每块内容都分成两个环节来完成:先是基础知识梳理,然后是巩固训练。通过基础知识梳理让学生巩固书本知识,再通过强化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能力,即讲、学、练紧密结合,这样做可以达到基础巩固与能力培养兼顾的目的。例如:在一次高三复习课教学中,一位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要线索是:四个知识块均按“知识点——巩固提升”两个环节重复完成。另一位教师教学设计的主要线索是:四个知识块均按“基础知识梳理——练习巩固——方法归纳”三个环节重复完成。从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就可看出,他们的教学思路都很清晰,讲学练紧密结合,复习内容非常完整,逻辑也很严密,符合一篇好文章的标准(好课就像一篇好文章一样)。

这种复习课模式的主要优点是:教师备课思考周到,一方面有明确的复习目标,对知识的概括性较高;另一方面要精选试题,训练的针对性较强。与知识浓缩型复习模式相比,该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明显加强,学生边学边练,心无旁骛,复习的效率较高。正因为如此,这种复习课模式常常被高三教师应用于一轮复习,许多公开课或评优课也会采用这种复习模式。该复习课模式的主要弊端是:应试味道较浓,创新意识不足,在拓展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方面作用较小。

三、框架建构型——建构体系,揭示规律

这种复习课模式介于传统与创新之间,可以说是传统与创新的过渡,目前已被许多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用。框架建构型复习模式在教学设计上一般不遵循课本顺序,而是围绕中心课题向各个角度辐射开来进行复习,以此来引导学生跳出书本,换一个视角进行复习,从而达到更完整地认识书本知识的目的。

例如,有位高三教师在复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从地形、气候、自然灾害、自然资源等角度进行概括,逐步完成了以下知识框架图:

框架建构型复习课模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和体系,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和原理,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地理事物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地理思维。框架建构型复习课模式的主要缺点是:由于打乱了课本知识的顺序、知识跨度又较大,原有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的学生往往会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调研中经常发现,教师从东说到西、左右逢源,学生却将课本从这里翻到那里,似懂非懂。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出现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的现象。所以这种复习课模式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常常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也就是说,在学生课本基础知识掌握良好的前提下,采用这种高屋建瓴式的框架建构型复习课模式效果会更好。因此,这种复习模式会较多地被高三教师应用于二轮复习或考前总结性复习中。框架建构型模式在高一、高二复习教学中一样也可以应用,但是教师要注意做到主题辐射的面不宜太广,知识的拓展也不宜过深,尽可能表现为在遵循课本知识体系的前提下换一种方式进行复习。

四、案例探究型——开发资源,拓展思维

这是目前最典型的创新型复习课模式。在我市开展的一次复习课研讨活动中,复习的课题是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本单元的复习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复习目标可细化到:了解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二是“结合案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根据以上复习目标,教师设计了一条“宜兴——无锡——上海——迪拜”的旅游路线开展复习。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把复习讨论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一个地点出发到达下一目的地,让学生根据实际和需要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二是通过对旅游沿线地理事物分布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聚落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因为是复习课,教师就不再重复书本内容,而是直接在知识应用过程中进行复习。首先安排的内容是如何根据需要选线:如从宜兴到无锡有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可选择,从无锡到上海有公路和高铁可选择,在上海观看了“东方明珠塔”后想观看世界著名的“迪拜塔”采用航空运输方式,返回时想考察航海路线采用海洋运输等内容。通过学生讨论比较了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这就达成了第一个复习目标;其次安排讨论沿线地理事物的分布与变化,通过画面呈现城市中心区的各种百货商场、中国联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市场等商业网点的布置,不同区域商业网点的分布与密度状况比较,以及宜兴市西环路建设可能对城市聚落空间形态带来的影响等内容的安排与讨论,这样就落实了第二个复习目标。

案例探究型复习课模式在教学设计上,完全没有依据书本的内容和顺序进行复习,而是教师自己开发了教学资源,借助某一个实际案例或假设的案例开展复习,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串联、重组,或是渗透书本知识。在这样的复习课上,学生似乎是在听故事,又似乎是在分析某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却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课本知识,掉进了教师设计的完美的“陷阱”里,起到了巩固书本知识和验证书本知识的双重效果。所以案例探究型复习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一方面它不拘泥于书本、甚至是丢开了书本,以一种全新的面目呈现相关地理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是它密切联系生活与生产实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思维,非常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能力,这是案例探究教学最大的亮点。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教学模式在许多公开课、评优课中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

应该指出的是,案例探究型教学模式在新授课中使用更加方便,因为涉及的内容较少,开发教学资源显得更加容易。

一节好课要像一篇好文章一样,内容完整、逻辑严密、过渡自然。事实上,在复习教学中,要把教材上某一单元的内容全部串联到一个“故事”中比较困难,想做到天衣无缝几乎是不太可能,这是案例探究型复习课模式的最大缺陷。教材上内容的安排可以说是经过许多专家反复推敲的最完美组合,而案例探究型教学的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在尝试编写教材和开发教学资源,这当然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因此,采用案例探究型模式进行复习教学往往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开发教材、教学资源,难度较大,一般教师很难做到,优秀的教师也未必经常做;二是教师为了兼顾到复习内容的完整性,有时就需要添加一些东西,而这个添加上去的东西往往就显得有点牵强。如上述案例中从无锡到上海,教师穿插了京沪高铁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替换了教材上南昆铁路的区位因素分析,但这样做有点偏离了旅游的目的,使“故事”显得不那么流畅;三是教学内容上可能出现一些遗漏现象,为了让案例的“故事”显得更加紧凑,只能把有的内容给删掉,如上述案例中,谈旅游就不能涉及到管道运输方式;四是某些地方在衔接上会出现断层现象,如上述案例中从迪拜乘海轮返回,感觉上很不自然,旅游总是要讲究时效的,这样的安排意图很明显,教师就是为了谈海洋运输问题。

五、小专题型——知识归类,融会贯通

这也属于创新型复习课模式,它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高考复习模式之一,特别适用于高三二轮复习。小专题复习模式一般是教师根据考纲的要求和复习的需要,把一些地理重点内容编制成小专题形式进行复习。如比较常见的“气候”专题,一般包括: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规律、气候统计图表的判读方法、气候对人类的影响等等。这些内容高中教材中有的不完整,有的或根本没有,初中教材中又只是蜻蜓点水,只涉及皮毛,而高考对“气候”的要求却较高,所以教师就会根据高考需要作认真的思考,编制气候专题进行较完整的复习。

笔者在调研中看到,在高三复习教学中,教师编制了许多很有创意的小专题,如我市官林中学高三备课组编制的“河流与人类活动”小专题,就很有创意,以下是该小专题的提纲:

(一)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 河流与人口、城市的分布

2. 河流与农业

3. 河流与工业

4. 河流与交通运输

5. 河流与工程建设

6. 河流与旅游业

(二)人类活动对河流的影响

1. 正面影响:开发水能,航运等。

2. 负面影响:洪涝灾害的加剧,水污染,过度取水(咸潮)等。

这个小专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较完整地并且是辩证地认识了“河流与人类”的关系。

因此,小专题复习的优势是:围绕某一主题把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更清楚更完整地领会知识,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其主要缺陷:一是需要围绕某一主题编写和整合教学内容,备课工作量较大,要编制出有创意的专题不容易;二是这种复习模式知识跨度也较大,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配合,所以它一般只是在会考考前复习、高考二轮复习中比较适用。

六、传统与创新混合型——既强化基础,又拓展思维

这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复习课模式。这种复习课模式既遵循了课本内容,又进行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开发,即既要把课本所有的知识复习完,又穿插了一些新的案例探究,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复习课模式的一般特点是:一是课堂容量特别大,为了完成大容量的复习,教师上课的节奏一般较快。尤其是在目前各校地理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这种复习模式得到较多的应用。这种复习模式在一些公开课活动中也较常见,因为公开课或评优课教师一般都会“过度”备课,准备的内容过多,上课多会不自觉地加快节奏,还会有上课节奏先松后紧或时间不够的现象发生。二是如果案例探究穿插在课堂中间的话,操作难度加大,特别是时间不容易掌控,如学生讨论耗时不确定,搞不好就完不成预期的教学任务。所以,使用这种模式上课时教师会感觉特别累,时间往往很局促。为了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建议使用这种模式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上课可以随时调整进度,以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整个复习计划的完成。

此外,还有训练型复习课模式,就是把要复习的内容都设计成一个个典型试题,在试题讨论和训练中进行复习,这种复习课模式只要使用恰当,也会收到不错的复习效果。

其实,高中地理复习课的模式有很多,每种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与局限。传统复习课模式用得好也可以取得省时高效的效果,而创新复习课模式虽有新意,但备课量较大,不一定会经常使用,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开发教材、教学资源的能力。本文列举的大多是公开教学的复习案例,而公开教学一般都会借助了教研组集体的力量,是集体智慧的体现。所以,教师具体采用哪种模式开展复习教学工作,还要根据复习内容的特点和教师自身的特长与能力进行合理的选择。

猜你喜欢
课本教学资源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高校冰上教学资源社会开放的意义及管理模式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