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地理高考题背后的命题思路及地理原理解析

2013-07-05 01:14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081周义钦
地理教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海岸线震源板块

上海市北郊高级中学(200081) 周义钦

在2013年上海高考地理试卷中,有一组关于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的选择题,题目如下。

下图表示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中纵坐标为震源深度,横坐标表示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其中0表示的是海岸线位置,-8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西800km,200表示震中位于海岸线以东200 km,图中的点表示各次地震的震源位置。

15. 总体上看,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是

①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②在海岸线的东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

③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

④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到海岸线距离与震源深度关系不明确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16. 对这种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的合理解释是

A. 大洋板块发生了张裂运动

B. 大陆板块内部发生了张裂运动

C.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

D. 大洋板块俯冲至大陆板块之下

17. 符合这种震源分布特征的板块运动可发生在

①太平洋西部岛弧 ②北美大陆西海岸

③北美大陆东海岸 ④南美大陆东海岸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参考答案:15. C 16. D 17. A

一、本组题的命题思路和特点

有关地震的试题在历年高考中并不少见。本组题从某地区多次地震的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图切入,考查学生对地震的发生及震源深度分布特征的掌握情况,给人有耳目一新之感。其中地震的发生及空间分布属基础知识,而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则属拓展内容。再细看本组题的3道小题,根据所给的图文材料,分别从地理事物的现象、内在原理和具体应用三个维度来进行考查,如剥笋般逐题加深,较好地体现了地理组题命题的科学性与层次性,从中可得出高考命题的如下思路和特点。

1. 紧扣热点,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

热点和焦点问题往往是高考命题的切入通道,而像地震等自然灾害恰恰是每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话题。但高考所要考查的并不是热点和焦点问题本身,而是热点和焦点问题背后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能力。为此,本组题并不局限于对近期某一具体地震灾害(如我国四川雅安地震、日本地震等)的考查,而是以短小的选择题形式,立足基础,联系地质构造与板块构造学说,考查地震背后的相关原理,重在用地理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阐释和评估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这样,既能以隐性的方式考查热点话题,又突出主干知识,扩大了知识的覆盖面。

2. 读图释义,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像系统是高考素材的主要呈现载体,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无图不成题”,而这正符合能力立意的高考命题永恒原则。本组试题充分运用地理图像语言,以二维形式呈现了地震震源的深度及所对应的地表震中与海岸线的相对位置,可谓原创性较强,据此要求学生分析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并对这种震源深度分布特征作出合理的解释,综合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描述、阐释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突出对学科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考查。

3. 区域分析,凸显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

地理学科所具有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无疑仍然是高考命题的不变追求。区域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单位,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是地理科学的研究内容,因此区域同样是地理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地震灾害由于受控于全球的构造变动,因而具有较强的区域差异性。本组试题通过地震震中到海岸线的距离与震源深度的关系,揭示了板块运动对地震发生与分布的具体影响,引导学生根据板块运动的一般原理来分析地震分布的具体事实,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这正是地理学科特点和学科价值的最好体现。

二、本组题的地理原理解析

在中学地理阶段,有关地震的知识在难度上并不太大,但要在命题中有所新意,既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又要不落入俗套的确不容易。本组试题正是通过地震背后的板块构造原理,揭示出地震的发生及震源深度分布的特征。其具体知识及原理分析如下。

1. 地震的发生、分布及地震按震源深度的分类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是地球内部介质突然破裂所产生的振动。现在,多数人认为地球内部的不断运动造成地壳大规模变形是地震的根源。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震主要集中在岩石圈板块的交界处,呈带状分布。地震震中到震源的深度为震源深度。按照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0~70千米)、中源地震(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700千米)。全世界90%的地震震源深度都小于100公里,仅有3%的地震是深源地震。

2. 板块俯冲带上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

地震的震源深度与板块边界有密切的关系。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和转换型边界,发生的地震多是浅源或中源的,而在消亡(汇聚)边界,随着海洋板块从海沟向大陆的俯冲,海洋板块和大陆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引发的地震震源的深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如图1所示,太平洋西部的岛弧-海沟带是世界地震多发地区,随着太平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之下的俯冲碰撞,在立体空间上存在一个连续的倾向大陆的震源带** 这一现象最早由美国人Benioff发现,故称为“贝尼奥夫带”。贝尼奥夫带的发现说明在海沟—岛弧区确实存在着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倾斜向下的俯冲消减带。洋底物质在这里倾斜地插入到大陆板块下的地幔之中,最终完全熔化。因此,这里是老洋壳的“葬身”之地,在强大的挤压、俯冲作用下,必然会引起强烈的火山、地震和变质作用。因此,这里是地球上地壳运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地震多发。,连续分布着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呈现了地震震源深度自大洋向大陆由浅入深的有序分布规律。这样的震源机制在地表的表现,即为震中位置离海沟越近,震源越浅,离海沟越远,震源越深。

图1 板块俯冲示意图

3. 地震分布的地区差异

因受一定的地质条件控制,地震的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具有极不均衡性。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在全球范围内主要有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约80%的地震)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了世界上约15%的地震)。

以板块构造为参考,我们可把地震的地区分布分为两类:板间地震、板内地震。太平洋西部岛弧(日本列岛)、北美大陆西海岸的地震属于板间地震,美洲大陆东海岸、中国大陆上大部分地区的地震属于板内地震。位于太平洋西部的地震带一般被认为是太平洋板块俯冲到亚欧板块之下的结果。如图2所示,日本地区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上方,因地震多发生于俯冲带,故离日本海沟越近,震源越浅,离日本海沟越远,震源越深。如以日本群岛东侧的海岸线为界,则表现为在海岸线的西侧,震中离海岸线越远,震源越深;在海岸线的东侧,震源深度都限于一定的范围之内,皆属于浅源地震。

图2 日本地区地震震中分布图

通过以上对本组题背后地理原理的解析,我们不难理解其参考答案。随着课程改革和高考命题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命题方式趋向于更灵活,更重视地理事物及现象背后地理原理的考查,这无疑将加大正确答题的难度。俗话说得好: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什么是“会”,对教材内容有较清晰了解与掌握的为“默会”,能根据图文资料并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为“学会”,而能根据原理进行拓展性运用的则为“意会”。可见,默会的是表象,学会的为过程,意会的才为真正能力。只要我们根据“题在书外,理在书内”的历年高考命题思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系统的梳理,同时要注意不能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而应当使知识在一定范围内拓展、加深并得到创造性的应用,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与考试效果。

猜你喜欢
海岸线震源板块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Pusher端震源管理系统在超高效混叠采集模式下的应用*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震源的高返利起步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徒步拍摄英国海岸线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可控震源地震在张掖盆地南缘逆冲断裂构造勘探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