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的比较分析

2013-07-05 01:15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方赛军
地理教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河流探究设计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430079) 黄 景 方赛军 曾 影

以下两节教学设计是节选自“国培计划(2012)”培训团队(地理学科)研修项目在华中师大一附中举行的一次同课异构活动。教学设计一是由华中师大一附中的龙泉老师设计,教学设计二是由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教研室尹宏伟老师所设计,对比如下。

课例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一)华中师大第一附属中学 龙泉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二)山西省晋中市教育局教研室 尹宏伟新课导入 通过Google Earth软件从空中看地球,展示湖北省所在区域。展示老师所在家乡(黄土高原)和学生所在家乡(江汉平原),利用该两种地貌特征形成都与河流有关,引出两种河流地貌。教学过程【观察现象】展示特殊形态的湖泊—半环状湖泊(牛轭湖)【小组讨论】半环状湖泊是如何形成的?目的:通过讨论需要达到以下共同认识:半环状湖泊(牛轭湖)原本是河道;该湖泊的形成是河流侵蚀和堆积共同作用的结果。【观察现象】如果以上讨论结果是正确的,那么应该可以找到相关证据。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相关地貌。【小组讨论】堆积物来自哪里?什么情况下以侵蚀作用为主,什么情况下以堆积作用为主?【验证假设】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峡谷地貌、河口三角洲等地貌。【知识拓展】除了流水这种外力可以通过侵蚀和堆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外,其他外力也能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吗?【观察现象】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展示冰川地貌。【归纳总结】地表形态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外力作用如刻刀一样不断雕琢着地表,外力作用主要通过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影响地表形态。【课后思考】阅读教材,V型谷、山麓冲积扇、河漫滩、冲积平原等属于何种地貌类型。【获取信息】结合导入,配合河流地貌全景图、模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现、获取相关基础信息。【自主学习】教师给出核心概念和关键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阅读课文,在文字环境中感知学习,理解学习,形成对知识的主观性认识。【师生互动】通过交流、质疑、提升、归纳,利用走进自然身临其境的感觉,揭示客观规律,使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客观性认识。【拓展应用】通过知识迁移进行实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拓展为下一课时聚落的学习做好铺垫。【合作探究】探究1:长江干流剖面变化预测。探究2:江汉平原的成因、特点分析及假设。探究3:黄河改道入黄海利弊评析(感兴趣的同学选做)。【知识建构】展示本节知识结构图,进行总结归纳。

“教学设计一”的突出特点

1. 坚持课标本位原则

这节课切实遵循“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外)力因素”这一课标要求,仅仅以“河流地貌”为案例,旨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理论框架,而不是对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做全面系统的介绍,如教学中只是简要介绍了冰川地貌以及风蚀风积地貌,以此说明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多样性。以上正是新课程强调的“课标本位”理念的体现,这是本节课最大亮点,也是当前被很多一线教师所忽略的。

2. 巧用Google Earth展开教学

本节课巧妙利用谷歌地球贯穿于地理教学始终,在导入中利用该软件向学生展现湖北所在区域,引导学生发现长江一侧的半环状湖泊——牛轭湖,进而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花。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现长江三峡、长江入海口、青藏高原冰川地貌以及西北地区风蚀风积地貌,利用Google Earth具有海量地理数据以及多维的地理视角的特征,让学生从三维角度动态地浏览地球,进行具体地理事物的观测与分析,化抽象为具体,建立地理空间思维。

3. 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本节课结合自然地理研究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从现象入手,通过地表形态的一些特殊现象,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提出假设,进行讨论分析,验证假设,最后建立理论模型。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符合新课程理念。

“教学设计二”的突出特点

1. 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人地关系是高中地理统领整个教材内容的灵魂和基本概念,谈“地”是为说“人”,学习“河流地貌”最根本目的是为了认识其与人类的关系。该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河流地貌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其与人类生产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这一点是本节课最值得称赞的。

2. 关注学生生活实际

本节课在导入中,山西的尹老师结合学生生活特点,展现学生家乡地貌,在教学过程中也结合学生熟知的长江和江汉平原展开探究,这样可以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3. 注重增强学习内驱力

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意义并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时,就会产生指向学习任务的内在动力,即内驱力。该节课导入结束后,教师便展示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意义,进而推动本节课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基础知识、已经学过的知识、合作能学会的知识,教师通过任务驱动方式让学生有目的的自主学习,并通过不断激励表扬使学生赢得学业成就感,除此之外还通过展现丰富的图片、实验模拟,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例等方式来增强学生认知内驱力,激发其学习动机。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同课异构的教研理念。这两个教学设计让人感受不一样的精彩,也有让人值得思考的地方。一是增知与育人的权衡,观察国外地理课程目标,可发现都已重新重视地理认知目标,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是他们认识社会和形成正确地理理解与公民价值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正确处理增知与育人的关系,把握二者尺度,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本位,注重能力培养。而“教学设计一”在知识讲解,构建学生知识体系方面显得有些缺乏,是明显地过多注重能力取向;“教学设计二”强调知识科学概念呈现,有明显的知识取向。二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在诸多公开课或教学比赛中,教师都是精心设计每一个步骤,力求每一个环节完美无瑕,希望做到把课堂教学放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状态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课堂的生成性资源产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河流探究设计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河流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流放自己的河流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