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对比训练题引发的思考

2013-07-05 01:15湖北省荆州市荆南高级中学434020周远谷
地理教学 2013年17期
关键词:经线轮船做题

湖北省荆州市荆南高级中学(434020) 周远谷

现用表格举例一组对比题,如下表:

【例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上的轮船,从12月30日12时(区时)起,经过5分钟越过了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可能是:165。E180。165。W【例2】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11年9月8日15时10分(区时)航行在图示海区内。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该船5分钟后通过了国际日界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60。30。①0。 ②③30。60。12月30日60。N 30。N 0。30。S 12月29日60。S东十一区180。国际西23。26'N 0。日期十一23。26'S变更线区A. 12月29日12时5分B. 12月30日11时55分C. 12月30日12时5分D. 12月31日12时5分解析:此题有三种可能的情况:第一种情况:轮船于12月30日12时自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因日期要减去一天,加之航行时间为5分钟,所以时间为12月29日12时5分。第二种情况:轮船于12月30日12时起自西十二区向西超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因日期要加上一天,加之航行时间为5分钟,所以时间为12月31日12时5分。第三种情况:轮船不论向东还是向西,只是在12月30日12时越过180°经线,但未通过日界线(在日界线的弯曲部分),此时仍是12月30日,轮船航行时间为5分钟,所以时间是12月30日12时5分。A. 9日14时15分B. 9日15时15分C. 8日15时15分D. 7日16时15分解析: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通过日界线的两种形式及其应用。从图中可知东十二区与东十一区的分界线是位于180°经线西侧的东经172.5°,西十一区与西十二区分界线则为西经172.5°,并且国际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题干也没有表明航行方向、航行时穿越国际日界线的位置,所以其存在四种可能:航行方向 过国际日界线跨越时区 不跨越时区向东 7日16时15分 7日15时15分向西 9日14时15分 9日15时15分答案:ACD答案:C

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提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审题)的能力

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反复推敲,明确题意所指。如例1中的关键语词是“越过了180°经线”“可能是”,例2中的关键词是“通过了国际日界线”“不可能的是”。两题的关键词是不一样的,“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含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比,抓住关键词。例1的“180°经线”和例2的“国际日界线”,两者是不是一个意义呢?回答是否定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如果船从180°经线与日界线重合的地方航行,日期就要加上一天,或减去一天了;如果只越过180°经线,而没越过日界线,日期是不增不减的。例2中越过了日界线,就要排除“2011年9月8日15时15分”这个时间了。

3. 重视“双基”,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课堂是主战场,往往很多学生不明白这一点,不认真读书,不仔细听课,主次颠倒了,可以说是本末倒置。要让学生明白题是做不完的,但对基础知识掌握到精准程度是可以做到的。不管怎么考,不管从什么角度出题,万变不离其宗,基础是不变的;所谓题的新情景是“出乎意料”,而答案要点是“情理之中”。

4. 不断反思、总结解题过程和结论

学生做题不在做得多,而在做题的质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整理、反思、总结已做过的题,自然就会明白问题原因的实质所在,而且解题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5. 建立资料库和收集问题

要求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课本、配套资料、笔记本、试卷、问题集及与学科有关的书籍等,应分门别类,整理有序。可以编目录,也可以做索引,还可以做批注、出处注释等,便于日后及时复习和随时查看,也便于大型考试览要索引,更便于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与旧知识加强联系,以旧促新,以新带旧,形成知识链。

6. 构建联动而鲜活的地理知识体系

要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是联系而灵动的,不是死的知识。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地理学科学得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琢磨、感悟的程度。闲暇时间用心琢磨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讲,为什么在这儿先切入,教材为什么按这样章节编排。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找到理由,自圆其说,与同学分享,与老师探讨。想通了,就有成就感,就会体会到动脑的乐趣,实在想不明白或不能肯定的知识,可以与师生切磋、探究。

猜你喜欢
经线轮船做题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聚焦高考选做题中的解不等式问题
一种反光耐磨编织袋
码头和轮船
轮船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高考做题要先后有序
中国第一艘轮船的由来
高考中有关日界线常考的问题及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