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品管圈减少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

2013-07-07 15:14刘春燕吴桂琴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18期
关键词:计划性胶带品管圈

刘春燕 邵 琳 吴桂琴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应用品管圈减少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

刘春燕 邵 琳 吴桂琴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目的总结分析心外ICU患者在动脉置管之后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研究品管圈对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和意义。方法确定以“减少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为品管圈活动主题,全体圈员按计划按程序各尽其责开展活动。结果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10.3%降低到开展品管圈活动后的2.99%。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

品管圈;动脉置管;非计划性拔管

非计划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指没有得到医护人员的同意,插管意外松落、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或者病患自行拔除等原因导致的插管脱落。由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往往会对治疗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已受到医护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通过动脉置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能够更为精准及时地反映患者血压的动态变化,帮助分析病情;同时能够反复采血从而更为便捷地进行血气分析和测试相关血液样本,在心外ICU进行救治的心脏手术后患者及心血管急重症患者大多需要运用有创血压监测辅助治疗。然而,由于动脉置管的应用中可能发生诸如留置针脱落、穿刺处渗血、血栓形成或肢端缺血及感染等并发症,会严重影响到疾病的诊疗,因此,本科室针对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情况开展品管圈活动,同时,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心外ICU行动脉置管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心外ICU,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期间一共对327例患者进行了有创血压监测(已排除死亡病例),从2011年10月开展了品管圈活动。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126例动脉置管患者,其中男62例,女64例,年龄在8个月~74岁,年龄≤7岁的有7例,年龄≥60岁的有15例;心脏直视术后患者109例,动脉瘤围术期患者12例,另有5例为其他危重抢救患者,套管针留置时间为18~116h。开展品管圈活动之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患者中有201例行有创血压监测,其中男95例,女106例,年龄在1~85岁,年龄≤7岁的有5例,年龄≥60岁的有37例;心脏直视术后患者161例,动脉瘤围术期患者29例,另有11例为其他危重患者,套管针留置时间为22~127h。

1.2 方法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通常是指由相同、相近或互补的工作人员自愿自发组成的工作合作体,通过集思广益、互助合作,按照一定的有序的活动进程和规则,对自己的工作场所和工作职能进行维持和不断改善提高的活动。

本科室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126例动脉置管患者中UEX13例,发生率10.3%,严重影响病情观察及疾病诊疗,减少动脉置管的UEX发生,势在必行。全体圈员积极参与活动,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原因,确定动脉置管的UEX要因,设定改善目标,针对要因制定对策并实施,以有效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品管圈的主要对策包括:加强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需求;选择合适的医用材料;带管时对患者进行适度有效的镇静和约束;规范动脉留置针的固定方法,完善导管管理制度;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工作,巩固操作规范。

2 结 果

在心外ICU,2011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的126例动脉置管患者中有13例发生了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10.3%;开展品管圈之后,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的201例患者中有6例发生了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2.99%,超过5%的预期目标,患者留置针移位、脱出的发生率较活动前也明显下降。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品管圈对减少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结果

3 讨 论

3.1 原因分析

①患者方面:在非计划性拔管中,患者自行拔管是主要原因之一,影响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和性别、精神状态、意识水平、患者对置管的了解程度及自主活动等。躁动或意识不清、活动或者变换体位致使导管移位或脱出;病情较重、出现负面情绪从而自行拔管。通常情况下,意识不清和精神异常的患者的UEX发生率明显高于意识和精神正常的患者。②医护方面:医师在置管时的留置针固定方式不当,镇静剂使用不当;护士对导管等维持置管的物件固定及约束不到位;医护人员的专业不娴熟,评估能力不足;医患、护患之间沟通不佳,不能达到患者的舒适度;另外,ICU患者的病情危重且较多需要抢救,医护人员的编制相对不足,欠缺护理风险管理意识,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均是导致UEX的诱因。③医用材料:普通透明敷贴和胶布等容易被患者的汗液、局部渗液、渗血等污染,继而减弱或失去粘性;器具材质、置管位置等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情绪和舒适度,并且也会对医护人员对导管的固定造成影响;病房中的仪器和医疗设备较多、噪音较大、环境相对嘈杂。

3.2 品管圈的应用

①规范固定方法,适当使用镇静剂:恰当准确的固定方法,能有效减少非主观拔管的发生。全体圈员群策群力,找到适合的固定材料:3MHP透明敷贴和3M弹力胶带。方法:评估患者臂围,确定3M弹力胶带长度(2/3~3/4臂围),一般成人(10±2)cm,将3M弹力胶带背面测量格在胶带中间剪1个1×1.5cm观察窗备用,动脉穿刺成功之后,采用3MHP透明敷贴进行塑形和固定,将3M弹力胶带观察窗中心部位和穿刺点对准接着向两边粘贴,适当加力使胶带两边覆盖透明贴边缘1~1.5cm左右,轻捏导管突起部塑形固定,最后加压抚平整块胶带,保持胶带不在穿刺点背面环绕及不贴到骨隆突处。使用近13个月201例,在防脱管及利于患者活动方面效果突出,成为本次品管圈活动中最有成效的措施之一。对需较长时间维持动脉置管行有创血压监测,清醒患者应加强沟通,取得配合;出现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时,医护人员应及时适当使用镇静剂,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从而减少这类患者有意识自主拔管情况的发生。②适当宣传教育,进行心理护理:心外ICU患者可因病情重、与亲人隔离等原因而出现焦虑、恐惧、愤怒甚至敌对等情绪化反应,继而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精神或行为反常,酿成非计划性拔管,因此,加强和患者的有效沟通,详细耐心地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动脉置管的作用、意义及非计划性拔管将造成的严重后果,为患者提供适时的心理安慰和支持,能够较大程度防止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③规范操作流程,加强业务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加强对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高危患者的护理和观察,定期展开专业培训和考核,其中,特别需要加强对新进护士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包括:a.理论培训:护理人员需熟练掌握非计划性拔管的概念和危害、常见发生原因、可能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各种因素;b.评估能力培训:包括对动脉置管患者的意识、精神、镇静剂安全使用情况及非计划性拔管高危人群等的判断和评估能力的培训;c.操作技术培训:包括固定技巧、约束方法、沟通技能及非计划性拔管后的及时处理等。d.定期开展医护业务研讨会,总结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好预防措施。

4 总 结

品管圈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动脉置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概率,同时,在救治病患、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失误等方面都体现了它的优势,它不仅加强了医护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整个医疗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也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1] 廖艳英,潘陶玲.3M自我粘缠绷带加无菌纱布在动脉留置针固定中的应用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8):2276-2277.

[2] 张小平,许月红.运用品管圈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实践[J].医院管理论坛,2012, 29(7):20-21.

[3] 孙雪琴,何续逊.敷料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临床应用现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8):93.

[4] 周锦华.心血管外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因素分析与防范护理实践与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l5):112-113.

[5] 王秀芬.心脏术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9,24(14):35.

R47

B

1671-8194(2013)18-0222-02

猜你喜欢
计划性胶带品管圈
外科引流管非计划性拔管预防工具应用的研究现状
非计划性拔管护理不良事件成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计划性护理干预结合放松疗法对焦虑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分析
纸胶带随身笔
有趣的胶带画
简述输送胶带硫化粘接方法
应用品管圈降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术前准备遗漏率的实践
品管圈“转”起来
品管圈的魅力
方便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