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下高校学困生心理帮扶策略研究

2013-07-14 08:06庄文敏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17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学业学困生

庄文敏

(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学分制下高校学困生心理帮扶策略研究

庄文敏

(广东药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当前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因学习问题无法顺利毕业并有轻生倾向的个体正不断增加,特别是学分制下,宽松的学业学习时间影响新时期学困生的产生.影响医学生专业学习有个体的学习心理和社会性能力发展情况.针对学困生实际情况为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引导,构建学习支持系统,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自我效能感是实现医学专业学困生转化的关键.

学分制;学困生;心理帮扶

学习是教育的过程,学习效果是检验教育效果的一项指标.目前学分制的规定给本科生在校学习时间创造了弹性空间,本科生不再被要求四年完成学业,很多学生有宽松的理论学习和走向社会实践的空间,但因为缺乏完成学业的时间紧迫感,个别学生学习拖拉,学习效果不好,以致后期个体学习过程有难度,成为新时期学分制下高校学困生类型.本研究针对医学专业的学困生展开研究.医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专业学习效果和个体心理健康情况不仅影响个人成长,而且会对未来职业面对的病人和社会产生影响.研究医学专业的学困情况有助于对学困生进行个体辅导,促进高校人才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推进医学人才培养的工作.

1 目前医学专业学困生情况

针对学习效果,国外教育与心理学在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适应状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将有学习行为但学习效果不好,学习过程有难度的学生称为“学业不良学生”、“发展落后学生”等.国内则以称为“差生”、“后进生”等[1].在一项调查的数据中显示“美国学困生的比例为1%~3%,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此情况在我国也同样发生.”

据教育部发布的2000-2005年的《中国教育年鉴》统计显示,全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66129人未毕业,本科毕业生929598人,授予学位人数814759人,有114839人没有获得学位,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有313075人未毕业,未毕业学生比率达9.3%[2].以某高校医学专业为例,通过教务系统观察到2009年-2013年间该专业的大学生因学业问题无法按时毕业的情况逐年增加(见表1).

表1 某校医学专业2009-2013年因学业问题未能按时毕业情况表

2 造成医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造成医学专业学困生的成因并非单一,除了普遍认同的学校、家长和老师三者相互影响的因素和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足这两方面原因外,还有医学专业学科性质的影响、社会对医学生要求等客观因素.总结为以下两方面.

2.1 学习心理障碍

2.1.1 注意力发展水平缺陷

注意力是智力的一个基本因素,是个体对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注意力发展情况为:注意范围扩大;注意稳定性增强;注意力的转移主动;注意的分配趋于熟悉.对学困生来说这些情况都较正常学生有不足之处.据2002年骆伯巍和陈家麟的研究:学困生在注意的稳定性和注意转移能力上,与正常学生相比无明显缺陷,但在注意广度上有明显偏低的倾向,其注意分配能力上明显不足[3].

2.1.2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目前医学专业的学困生普遍存在对专业学习必要性的认识及对学习信念的坚持.医学专业注重是循序渐进的积累,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缺乏全面的临床实操机会,对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在基本的抽象概念上,无法系统合理整合知识,从而影响了个体对专业知识的认识,从而降低专业的学习兴趣.

2.1.3 元认知能力发育

元认知能力是个体对自己认知的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其包括五个环节:提出问题,做出计划,监控实施,反思评价,及时补救.认知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元认知能力在此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元认知能力不良的个人会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材料整理和分类能力的不足,特别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掌握中,表现在采用基本的学习方式,如单纯的反复识记、通过延长学习时间进行学习等.从元认知环节上说,学困生缺乏对知识进行的连续性监控和评价,无法进行信息加工整合.普遍人会将此认为是学习方法不当的原因.

2.2 社会性能力发展偏低

2.2.1 人际交往能力不足

1997年俞国良对学困生的研究结果指出:“在社会交往方面,学习困难生的同伴交往水平显著底下”“在社会认知方面,学困生对社会性暗示过敏,往往表现出偏狭倾向,并且自我效能感明显低于优秀学生”“在社会行为方面,学困生更容易出现社会适应不良”[3].因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学困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无法获得良好的帮助,同时因为对社会性的暗示过于敏感,思维不够开阔,无法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整合,在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上出现困难,从而加剧了对学习的畏惧感,造成了学习不良效果的恶性循环.

2.2.2 “习得性”无助心理影响

“习得性”无助是一个放弃的反应[4].对学困生而言是指学生在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导致个体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这些学生会在行为上采取自我无能的策略来避免失败,有些通过拖延作业,或只完成不费力气的任务来应对.这种心理影响很容易被误当做学习态度的问题进行教育.

2.2.3 情绪自我控制不良

学困生普遍在面对和学习有关的活动时,会表现出对自我情绪失控的情况.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对学困生进行研究中发现,他们在被要求大声阅读、测验时会变得焦虑,在面对失败结果时会表现出沮丧,并容易以愤怒的形式表现出来.委员会描述这类学生是“懒散、怠慢、有时是破坏性的”.

3 学困生学习能力转化对策

3.1 完善心理引导,健全学困生心理状态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学困生的心理,要求教育者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个体的潜能、动机和能力.完善心理引导可以从以下内容进行:(1)通过各种方式来塑造学困生积极的思维模式,学会自我接纳,提高自我评价水平,学会正视遇到的困难;(2)通过设置项目和活动来增加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积极体验,通过正能量让这些学生感受到周围环境存在的社会支持.(3)帮助学生发现本身的根本信仰,引导他们发现引起自我挫折的原因,如个体的歪曲知觉.教给学生改变、驳斥歪曲信仰的方法,减少认知、情感、动机的亏空.实现的方式多样,如:个别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训练;典型宣传带动等.

3.2 建立学业支持系统,提高个体学习能力

3.2.1 发动优秀学生成为“学习志愿者”,对学困生进行学业帮扶

目前高校大学生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是学习方式调整不良.特别是在应试教育高考录取制度下,很多90后的学生在大学之前面对的是学习分数的要求,很少学生学会理解学习的意义和培养自我学习的能力.到了大学后面对突然间的学习生活独立性转化,少部分大学生适应不了,无法在新环境中进行调试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出现了学习困难的情况.通过发动优秀学生成为“学习志愿者”,在优秀学生帮扶中,以学生亲身经历引导和带动学困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调整.

3.2.2 通过班级导师制对学困生进行学习方法修正和学习效果的跟进

班级导师制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为主的传授过程,在变“教”为“导”中,班级导师制可以促进师生的关系会更加密切.同时通过导师对学生的观察,及时指出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和应该努力的方向;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则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提高德育层面和知识层面[5-6].对学困生的帮扶,班级导师制可以在较小范围中有针对性了解并把握到学困生学习各方面情况,对帮扶调整学习方法中的学困生进行跟踪指导,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3.2.3 建立网络学习交流平台,打破空间和时间上的交流局限

在目前信息化时代中,网络是人们获得信息的第三空间,具有信息量大、传播快和查询便利的特点,是深受大学生们欢迎的交流平台.建立网络学习平台,能充分利用这种平台的特点,吸引年轻人进行互动交流;因为网络虚拟,无需面对面交流特征,还可以有效帮助因交往能力不足、对社会性暗示敏感的学困生进行网络上的学业互动.

3.3 提升学困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学习自信心

3.3.1 设计合理项目,培养学困生学习信心

因为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心理调试不良,医学专业的学困生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比较差.针对医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学困生进行转化,设置合理、容易获得良好效果的项目是提升学困生自我效能感的前提.心理学上有一种称为“福乐(flow)理论”的调试方式,要求针对个体能力设置相应的挑战,使个体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知觉、行动和察觉的统一.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科特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具体化、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设定不同难度的实践项目,同时提供机会给学困生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修改学习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心.

3.3.2 进行归因合理性引导,提升学困生自我效能感

任何成功和失败的结果都存在客观环境或个体因素的影响.对正常人而言,成功会带给人喜悦和欢娱,失败则是一种负面的影响,会降低个体对完成任务的激情,严重则会影响个体对任务顺利完成的信心和把握度.学困生面对不如人意的学校效果,一般会很极端归结为自己能力差或客观考核不合理等,而已这种归因有趋向性,会使学困生在面对取得的小成功前不能正视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个体学习效果的推进.对学困生进行转化中要适当对他们进行归因合理性引导,尽量避免他们产生极端的归因思想,甚至要纠正他们不合理归因的惯性思维.面对成功的学习效果要及时提醒学生认识到自身能力的提高,对失败的事情要进行客观分析,促使学困生意识到失败有其他客观原因的影响,只要方法得当只需坚持,在未来客观因素变化中则能获得成功.

3.3.3 鼓励适当情绪宣泄,降低学困生学业压力

对大部分学困生来说,心理的自卑、消极和抑郁的情绪和学习、生活中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是相互作用的因素,很难分清因果关系.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引导需要在心理和学习中获得突破口,才能帮助他们降低学业压力,从而调整好生活状态.其中鼓励学困生面对失败进行适当的情绪发泄是降低学业压力的有效方式,如进行有氧运动、倾听音乐、进行绘画书法联系等,可以通过调整神经末梢因子释放,促进情绪放松.

目前高校大学生学习效果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作为未来医疗工作者的医学生,其未来面对的工作是生命救助,良好、主动、有效的学习是培养医药人才的关键.探究影响医药专业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助于教育者采取切实可行的帮扶对策,帮助他们摆脱学习困境,取得进步,为医药行业培养实干人才.

〔1〕李雪.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其转化对策的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7.7.

〔2〕李玉环.高校学困生:现状、成因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8(1):41-44.

〔3〕龚田波.学困生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干预策略初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8(4):66-67,74.

B844.2

A

1673-260X(2013)09-0154-03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学业学困生
艰苦的学业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