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拍胸舞展望

2013-07-21 12:28杨缦绮
海峡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民间舞蹈泉州舞者

杨缦绮

泉州拍胸舞展望

杨缦绮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历史上看,中华大地,图腾崇拜普遍存在,它们往往在民间以舞蹈的形式来体现。各民间舞蹈作为一种图腾崇拜的仪式形式各异,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和表现风格丰富多彩。泉州的拍胸舞就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民俗民风的民间舞蹈。据历史记载,拍胸舞始于宋代,流传至今。舞者一般为男性,头戴一形状特殊的草箍,裸身赤脚。至今在泉州的民俗活动中仍可见拍胸舞的表演。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代艺术遗风,也是中华大地宝贵的遗产。该文以传承创新为目的,从拍胸舞的起源和艺术特点的角度来探索泉州拍胸舞的现状,并探索其未来发展对策。

拍胸舞 民间舞蹈 起源 艺术特点

劳动人民是文化的创作者和承传者。在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发展过程中,民间舞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与文化,继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并随着新成分的不断渗入而慢慢演化。也会因社会需求或群众审美观的变化而产生变异,或者因社会压力或禁止而绝传,这就是中国民间舞蹈的鲜明特点。

中国的民间舞蹈较好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与民族精神的承传,并在世界舞蹈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闽南鲜明特色的拍胸舞广泛流传于闽南沿海的泉州及其周边的厦门、漳州等地,直至金门、台湾等。特别是在泉州地区,从官办到民间的各类大小型文化活动,包括庆祝集会、庙会、赶集,甚至是普通百姓的婚丧庆典,都少不了“拍胸舞”。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拍胸舞已成为闽南及泉州地区最典型、最受欢迎,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1 拍胸舞的起源及艺术特征

1.1 拍胸舞的起源

独特的泉州拍胸舞被称为“东方迪斯科”。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及广泛的流传,对于它的渊源之说各异。据记载,拍胸舞始见于宋代戏《郑元和》中的《莲花闹》,仅现“拍胸”二字,语境不详。根据何棉山分析,拍胸舞的来源有如下几种说法:(1)与古代闽越族祭祀舞蹈有关;(2)与古代中原踏歌有关,随中州移民进入泉州;(3)与古代闽南人劳动习俗有关;(4)与宗教有关,“拍胸”是唐宋时迎神赛会上出现的一种舞蹈形式;(5)与戏曲有关。

拍胸舞由一元转为多元,是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拍胸舞起源于古代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的说法已为学术界所公认,但却无人深究其形式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泉州市文联副主席、舞蹈家协会主席蔡湘江经过多年研究指出,从舞种分布、风格特色和服装道具等方面综合考察,拍胸舞系起源于古闽越族原始祭祀舞蹈遗迹。该学说已被收录于《中华舞蹈志》。

1.2 泉州拍胸舞的艺术形式特点

泉州拍胸舞极受民众喜爱,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及民俗民间活动皆借助拍胸舞作为仪式的部分。它保留了远古闽越舞蹈粗旷、古朴的民族遗风,以声响节奏带动舞姿,无需音乐伴奏。舞者双手依次拍击胸、肋、腿、掌,辅以雄健有力的蹲步和悠然自得的颠头。舞步还可随舞蹈环境和情绪而变化。高昂、激越时双脚反复顿地,双手使劲将胸、肋等拍得通红,舒缓畅时则扶胸翻掌、扭腰摆臀,动作圆柔,夹杂着诙谐、活泼之举动,令人捧腹。

拍胸舞的舞者为一般体魄强健、肥胖硕大的男性,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拍胸舞的主要动作包括“大八响”、“大人步”、“斗鸡步”、“欢喜步”、“雨来步”、“不倒翁”、“李铁拐”、“蜘蛛步”、“蟋蟀跳”等。基本动作为“打七响”:双手先在胸前合击一掌,然后从右手和左手依次拍打左右胸部,双臂内侧则依次夹打肋部,最后双手依次拍打两腿外侧而得“七响”。拍打时身体随之左右晃动,双脚也有节奏的跳动,同时自如地颤头、拍胸、扭腰、顿足。其基本体态拔腰挺胸,全身跳跃,辅以雄健的蹲步和自得的颤头,形成古朴、粗犷、诙谐、热烈的风格。

拍胸舞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化。不同地域、不同环境舞者的舞风也有所不同。一般舞者所跳的多夸张、幅度大。由于通常都是在冬天露天的地方表演,舞者常借酒驱寒。借着酒势使得步法多颠,节奏复杂多变。久之形成“酒醉拍胸”,别具韵味。醉态的舞步引人入胜,令观看者也会加入其中。

从装束上看,拍胸舞具有远古图腾崇拜的遗风。泉州拍胸舞之图腾崇拜物是蛇,并将它保留在“拍胸舞”中。如盘绕在舞者头上的草箍是将一红布条与稻草混合编织而成,形状如蛇,并于草圈接头处有一段向上翘起的如同蛇头一样的端头,红布条在蛇头顶端露出,如蛇的舌头,以作为蛇的象征。在服装上却很简单。舞者裸身赤足,穿着宽大古朴的闽南特有的黑色抿裆裤。这些都千年未变,使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拍胸舞端庄古朴、整齐划一、如醉如痴的舞蹈遗风。

2 泉州拍胸舞的现状剖析

2.1 拍胸舞发展中的不足

泉州拍胸舞虽然至今仍有完整的原始特征,但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随着民间舞蹈、创作舞蹈、现代舞蹈和芭蕾舞的迅速发展,在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舞蹈竞争中,泉州拍胸舞能否赶上社会变革的步伐而顺利地传承下来,这在现代社会中将是一个考验。

笔者认为,要传承就需要有人去保护它,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得去传承与创新。黄泽桂在《舞蹈与族群》一文中论述了舞蹈与族群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舞蹈是融合在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现象,是一种独特的人体叙事。所以要创新就应该研究“拍胸舞”的本质,不可扭曲。因此,本人以为保护承传先入,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文化以及群众的需求,与社会文明发展的节拍一致的前提下适当更新、演化。

2.2 拍胸舞的发展现状

随着一些代表人物的不断总结、丰富和创新,“拍胸舞”的动作已从初始的“打七响”发展到拍肩、臂、胸、胁、肘、腿、足等部位。舞蹈动作更加丰富复杂。经过老一辈艺术家的总结升华,“拍胸舞”更加文雅、多彩和丰富。随着人们对拍胸舞了解的深入,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一古闽越族祭祀舞蹈的发展。目前泉州拍胸舞已被国家文化部列为我国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舞者的性别也有了变化,也有一些女性加入到这一舞蹈中来。现在作为独立舞蹈,已将原来拍胸舞中表达的悔恨自责逐渐转为表现阳刚强悍之气势,令人鼓舞。近年来,泉州女子拍胸舞队参加了首届“海峡巾帼健身大赛”、海丝文化节等活动。她们伴着乐曲,双手交替拍击,动作整齐划一。那腾挪翻飞、白龙夺珠的精彩表演,更是博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在现今的拍胸舞表演中,舞者全神贯注,旁若无人。刚开始时动作迟缓从容,拍出的声音清脆温柔。当舞步加快,激情奔放时,肢体的撞击声犹如万马奔腾、海啸山呼,舞者变得如痴如醉,以最原始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喜与悲。舞到高潮时他们的热血沸腾,激荡奔放,体现出血与肉的交融,魂与体的统一。这样的气势给人以震撼之美,这样的舞蹈你须用灵魂去感受。

3 拍胸舞未来发展趋势的对策思考

拍胸舞是闽南人所创造的民间舞蹈的宝贵财富,对于它的继承和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3.1 让拍胸舞后继有人

拍胸舞是一种强劲有力的舞蹈,让男子来跳有其优势。因此,目前拍胸舞的现场表演一般都是中年男子。但是这样的范围较小,一旦现在那些为数不多的能掌握完整跳法的人辞演,拍胸舞将有可能失传。若男女老少都能加入到这一舞蹈行列,从而唤起民众,特别是青少年,一起来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就有利于将它完整、系统地传承下去。

3.2 用创新的精神发展泉州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能流传至今且愈演愈好,有赖于老前辈的承传精神与文化保护意识。但是,若不珍惜,珍贵的文化遗产便会被不断加快的时代脚步所遗忘。所以我们首先应该以创新为目标,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强调保护现存的拍胸舞的本质及精华,然后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主题要深刻且顺应时代的要求,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形象特征,利用其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能推陈出新,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

具体来说,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要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提升舞蹈的表现力,通过舞蹈放大闽南人粗狂、质朴、豪放、诙谐的特点,使民众在观舞中找到认同感,创作出更多受观众青睐的古风载新意的优秀作品,从而推动泉州拍胸舞的健康发展。然后,我们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加强拍胸舞与其它舞蹈的交流,取长补短,兼包并蓄。最后,要不断完善拍胸舞的表演形式,丰富其艺术内涵,从而更好地提升拍胸舞的艺术价值,使之符合更高层次的审美标准,绽放拍胸舞的审美风范,展示独特的审美价值,让拍胸舞带给世人更好的审美享受。

[1] 黄明珠. 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 黄泽桂. 舞蹈与族群[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3] 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 王克芬, 隆荫培. 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

[5] 余秋. 舞蹈欣赏[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何绵山. 福建民间舞蹈探论[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猜你喜欢
民间舞蹈泉州舞者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舞者
风中的舞者——蜡梅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刀尖上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