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也是一种成长方式

2013-07-28 01:05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程显龙
中国西部 2013年12期
关键词:行家华罗庚鲁班

文/山东省海阳市第一中学 程显龙

1979年5月,华罗庚接到联邦德国、法国、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大学邀请前往讲学。有人问他准备有些什么学术活动的时候,他微笑道:“我准备了10个数学问题,包括代数、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矩阵几何、优选法等等。我准备这样选择讲题:A大学是以函数论著名的,我就讲函数论;B大学是以偏微分方程著名的,我就在B大学讲偏微分方程……”“你为什么选择讲各个大学的强项呢?”有人疑惑不解地问道。华罗庚笑着解释:“我坚持两条,第一是我觉得我在这个领域不比他们差,所以敢于讲他们的强项;第二是‘弄斧必到班门’,这是我一贯的主张!”接着他详细解释道:“中国成语说:不要班门弄斧。我的看法是:弄斧必到班门。只有找上班门弄斧(献技),如果鲁班能够指点指点,那么我们进步能够快些;如果鲁班点头称许,那对我们攀登高峰亦可增加信心。”

读罢这则故事,笔者深受触动。华老的话很是值得我们深思,一个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干工作,要想取得进步,就一定不能怕出丑。就是要敢于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就是要敢于和业内的行家里手较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自身差距,及时取长补短,切实提高自身技艺。反之,如果我们缺少在“鲁班” 门前弄斧、献丑的勇气,每天只是习惯跟在前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地模仿,那么我们的技艺就会裹足不前,而不会有任何提升和进步。“弄斧必到班门”是我们成长路上一种不可多得的历练机会,对我们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我们必须加以珍视。

首先,我们必须要对“弄斧”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是为了求教和得到更大的进步,而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这就要求我们在“弄斧”的过程中,所献的所有“技艺”必须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不能有任何多余的粉饰、雕琢。这样我们所献“技艺”或许没有之前预想的那样好,更没有什么出乎意料的精彩与完美,甚至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失”,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成长的本意。虽然我们的“弄斧”没有得到行家们的赞赏,但是却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目前自身都存在哪些问题,和行家相比还有哪些差距,应该怎样做才能切实缩短与行家之间的差距?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真正获取“成长真经”,尽早实现“后来者居上”。

其次,我们自身必须要有“弄斧”的本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功底。我们“弄斧”的本意是成长,是想通过“弄斧”实现来近距离与行家进行交流、切磋,切实提升自身技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能力与专业功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弄斧”的同时,敏锐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让自己“弄斧”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悟,能就“弄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同认识与行家一一进行深度交流与研讨,进而有效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让“弄斧”真正成为自己成长路上的“加速器”。反之,当我们自身还没具有足够实力的时候,切勿盲目“弄斧”,免得“弄斧”不成反被斧所伤,进而严重挫伤积极性,产生畏惧或退缩心理。

再次,“弄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秉持一种谦虚的态度,承百家之法,吸百家之长。行家们一般都是在业内辛勤耕耘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有着精湛的业务水平,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术风格,每一位行家身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弄斧”的过程中必须要勤学多问,有疑惑就要及时向行家求教。要在借鉴行家经验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经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做到汲人所长,补己之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每次的“弄斧”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并最终超越自己、超越“班门”。

“班门弄斧”也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成长方式,只要我们能在思想上正确看待“弄斧”、在行为上理性“弄斧”,“班门弄斧”对我们的成长还是大有裨益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猜你喜欢
行家华罗庚鲁班
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
快乐小鲁班
超级『鲁班』
名人趣题——华罗庚
聪明的鲁班
华罗庚谈学习数学
华罗庚谈怎样学好数学
看了德国总部的麦德龙旗舰店,终于理解为什么它是“行家之选”了!
“侨胞之家”:以侨之名 行家之实
我是卖报的小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