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毛泽东》系列之九毛泽东和李敏

2013-08-09 09:51丁晓平
党史文苑 2013年17期
关键词:贺子珍中南海李敏

丁晓平

毛泽东

李 敏

1936年7月11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经过20天的跋涉,由瓦窑堡撤离到达保安 (今志丹县)。毛泽东和贺子珍住在一个很破旧的窑洞里。就是在这个时候这样的背景下,娇娇闯进了毛泽东和贺子珍的世界。而毛泽东和贺子珍十年婚姻,十次怀孕,六次分娩,留下的也就只有这个被毛泽东称作“洋宝贝”的娇娇——李敏。

□出生才4个月的娇娇寄养在陕北老乡家里,后来又被送进延安的洛杉矶幼儿园。在保育院中,娇娇一直过着没有“家”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的生活

这天凌晨,十月怀胎的贺子珍感到自己快要生了,马上叫来警卫员贺清华,让他赶快找一间屋子,因为她的家还是毛泽东的办公室。贺清华好不容易在担架班找到一间连门都没有的屋子。贺子珍走进去,刚刚躺下,就传来了孩子落地“哇哇”的哭声。守在门外的毛泽东赶紧走进来,风趣地说:“哟,就生了?真快呀,像鸡下蛋一样,一滑溜就下来了。”毛泽东的话把在场的人都给逗乐了。

第二天,邓颖超、康克清、刘英、钟月林等战友闻讯赶来祝贺。毛泽东笑着迎她们进屋,幽默地说:“生了,生了,子珍生了一个大鸡蛋。”因为条件艰苦,没有什么营养食品,所以孩子生下来就十分娇小瘦弱。邓颖超抱起襁褓中的婴儿,充满怜爱地说:“真是个可怜的小娇娇啊!”大家也就你一嘴我一嘴,“小娇娇”地叫个不停。站在旁边的毛泽东一听,“娇娇”还真是一个不错的名字,这让他想起《西京杂记》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净如芙蓉”一句,于是便给女儿取名“姣姣”,后来大家又习惯叫“娇娇”。

为了革命工作,毛泽东和贺子珍仍然像在江西、福建和长征路上一样,把生下来才4个月的娇娇寄养在陕北老乡家里。后来,他们又把娇娇送进延安的洛杉矶幼儿园。在保育院中,娇娇一直过着没有“家”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的生活。这样的日子有3年之久。

1937年9月,贺子珍“赌气”离开毛泽东,去了苏联。1939年初,贺子珍痛失出生才10个月的幼子廖瓦,终日以泪洗面。毛泽东听说后大为震惊,痛心疾首。1941年1月,毛泽东遂决定把4岁的娇娇送到贺子珍的身边。娇娇是由朱德的女儿朱敏带着坐飞机离开延安的。娇娇这个4岁的“红色公主”不远万里,第一次当上了爸爸和妈妈的“天使”。

母女的异国团聚给孤独寂寞的贺子珍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和寄托,她重新开始燃起生活的信心。懂事的娇娇在母亲的呵护下,生活也开心快乐起来。但好景不长,苏德战争爆发后,5岁的娇娇和妈妈、哥哥们一起撤到离莫斯科几百公里的伊万诺沃市。战争给物资带来了极大的贫乏,人们在生死线上挣扎着。母亲和娇娇相依为命,不仅顽强地活下来,还尽量照顾在苏联读书的哥哥岸英和岸青。

直到1943年,苏联红军进入反攻后,国内经济条件好转,8岁的娇娇才开始上五年制小学。可是祸不单行,娇娇不幸得了重病,濒临死亡边缘,被推到国际儿童医院太平间的副室。女儿已经成了贺子珍唯一的精神支柱,她失去了那么多孩子,她再也不能失去这最后的希望了,于是她把娇娇抱回了家。为精心护养娇娇,贺子珍无法完成分配给她的劳动定额,也拒绝让娇娇再回国际儿童院。为此,她和儿童院院长发生了激烈争吵。想不到的是,这位没有人情味的院长竟然莫名其妙地把贺子珍当做精神病人送进了疯人院。

从此,娇娇又回到了国际儿童院,过起了孤儿般的生活,直到1946年她才见到妈妈。

□阔别8年,毛泽东看着眼前这个恬静漂亮的 “乖乖女”,也激动地抱起娇娇,亲了又亲,喃喃地念叨着:“娇娇,我的小娇娇啊……”

娇娇在苏联共生活了7年,而在延安生活的4年她也几乎没有在父亲毛泽东身边,母亲贺子珍又很少和她说起父亲,因此在她的印象里,她好像就没有爸爸。在国际儿童院的礼堂里,挂着各国共产党领袖的巨幅照片,其中有列宁、斯大林、季米特洛夫、加里宁,也有中国的领袖毛泽东、朱德。老师们常常给孩子们讲述各国共产党的领袖和他们的革命故事,其中自然也讲毛泽东的故事。但这对娇娇来说,她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被老师们神化了的中国伟人竟是她的爸爸。

有一次,哥哥毛岸青和娇娇坐在礼堂里聊天。突然,岸青指着高高挂在墙壁上的毛泽东的照片,问娇娇:“你知道他是谁吗?”

娇娇响亮地回答说:“我知道,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

“对。可他也是我们的爸爸。”

“不可能。你瞎说,我没有爸爸。”

“我没瞎说,他是我们的爸爸,是他把我们送到这里来学习的。”

听哥哥岸青说得那么认真那么肯定,娇娇似乎有点相信了,就去问妈妈。这时贺子珍才告诉娇娇,哥哥说的是真的。娇娇心里高兴极了,她又跑到礼堂里去看看自己的爸爸,看看这个被老师们称作伟大人物的英雄爸爸。以后每次到礼堂她都要认真地看看爸爸,有时一看就是好半天,傻傻地站在爸爸相片前发呆。可爸爸似乎离她还是太遥远了,她仍然想象不出她同爸爸有些什么关系。

回到日夜思念的祖国,娇娇已是一个12岁的小姑娘了,异国他乡的7年生活让她已经不会说中国话了,祖国对她来说似乎变得有些陌生了。她和岸青哥哥一样,又开始学习中文。在哈尔滨,无论对娇娇来说,还是对贺子珍来说,生活又重新开始了。

这个时候的贺子珍刚刚过完40岁生日,文静秀美,风姿绰约,风采不减。她多次表示与毛泽东的关系已结束,要开始新的生活。而在她工作的单位,也的确有同事向她示好。

一天晚上,贺子珍把娇娇叫到跟前,轻言细语地说:“娇娇,我同你商量个事,我给你找个新爸爸,好不好?”

“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新爸爸!”一向在妈妈面前温顺听话的娇娇,此时却大哭大叫起来。看到娇娇这种态度,贺子珍哭了。她伏在桌上哭了好久。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提这件事了。

对此,娇娇在晚年回忆起母亲的这些往事,神色黯然,心情沉重,她说:我到现在也分析不清楚,当时听了妈妈想再婚的话为何会这样冲动,是因为我有了一个当伟人的爸爸,不想要一个不如自己爸爸的新爸爸吗?那时单纯幼稚的我,还没有那么复杂的头脑,也不会那么世故。这种近似本能的反抗,只有一个主导思想:妈妈是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愿有人从我这里分去妈妈的爱;另外,一个妈妈管教我就够受的了,再加一个爸爸,我更受不了了。

12岁的女儿哪里懂得母亲的心事呢?年幼无知的娇娇哪里能理解妈妈的苦楚呢?但改变贺子珍的还不仅仅只是女儿娇娇,妹妹贺怡在1948年的东北之行更加让贺子珍的情感世界出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在沈阳,姐妹俩也是分别10多年后的第一次相逢,妹妹力劝姐姐回到毛泽东身边,而且她还要为姐姐争个名分。

在贺怡的建议下,贺子珍和娇娇分别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娇娇的信是用俄文写的,字迹歪歪扭扭,语气天真活泼,字里行间洋溢着调皮可爱:

毛主席:

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有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两封信是同时寄给毛泽东的。很快,娇娇就收到了父亲毛泽东用加急电报发来的信:

娇娇:

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去苏联十多年一直未见过面,你一定长大了长高了吧?爸爸想念你,也很喜欢你,希望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爸爸已请贺怡同志专程去东北接你了,爸爸欢迎你来。

毛泽东

收到爸爸的来电,娇娇高兴地跳了起来:“噢,爸爸来信了!我要到北平看爸爸了!”虽然贺子珍没有接到毛泽东的回信,但她明白给女儿的信其实也不就是给她的吗?她叮嘱娇娇:见到爸爸一定要代我向他问候,一定要听爸爸的话,好好学习,要照顾好爸爸的身体,不要淘气,不要影响爸爸的工作……

1949年5月,贺怡带着娇娇和毛岸青,与来北平商讨翻译毛泽东哲学作品的苏联教授尤金一起,奔赴北平香山。在著名的双清别墅,毛泽东与阔别8年的女儿娇娇见面了!

当贺怡领着娇娇风尘仆仆地赶到香山双清别墅时,毛泽东赶紧停止了办公,走出别墅,大老远地和贺怡打招呼。贺怡牵着娇娇的手,对她的这位既是哥哥又是姐夫的毛泽东说:“您交给我的任务完成了,娇娇接回来了。”然后又低头对娇娇说:“娇娇,快叫爸爸!喏,这就是你爸爸。”毛泽东和她们面对面地站着,脸上堆满了慈爱的笑容。娇娇抬头看着面前这个身材魁梧和画报上看到的毛主席一模一样的人,明白了他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亲生父亲,她马上高兴地像一只小喜鹊扑进了毛泽东的怀抱,羞涩又快乐地叫了一声“爸爸”,依偎在他的怀里。毛泽东看着恬静漂亮的“乖乖女”,也激动地抱起她,亲了又亲,喃喃地念叨着:“娇娇,我的小娇娇啊……”

□为了搞好娇娇与江青的关系,毛泽东不停地做娇娇的思想工作,甚至央求女儿说:“你不肯叫她妈妈,她很难过的!”为此,他给娇娇取名“李敏”,用心良苦

毫无疑问,香山双清别墅的生活是娇娇这个“红色公主”的人生中最难忘最快乐的时光。每天晚饭后,毛泽东总是牵着娇娇的手到公园散步,问娇娇在苏联的学习生活情况,教女儿背诵古诗,勉励女儿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而温柔可爱的娇娇也经常和父亲做游戏,在父亲怀抱里撒娇顽皮,有时她抱着父亲的头和脸亲了又亲,有时用双手遮住父亲的双眼叫父亲猜猜是谁。每逢这个时候,毛泽东不论自己是在工作还是在休息,总是高兴地逗着女儿玩,从不责怪娇娇,有时自己也快乐得像一个孩子哈哈大笑。

但这样的日子持续并不很长。到了1949年9月,随着在苏联治病的继母江青和从未见过面的妹妹李讷回国,娇娇独自享受父爱的时光似乎戛然而止。这时,娇娇也随着父亲搬家住进了一个更加神秘的地方——中南海。娇娇清楚地记得与继母江青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江青“主动上前搂抱她、亲吻她,满脸堆着笑意。那股亲热劲,比亲生的女儿还要亲。以后,她常常在人前人后夸娇娇好,多么爱她,情同亲生,而且都不愿回到贺子珍那里去了,等等”。其实,娇娇对江青的心情是复杂的,她从不愿意叫江青做“妈妈”,这样坚持了大约半年时间。为此毛泽东有些着急,不停地做娇娇的思想工作,甚至央求女儿,说:“你不肯叫她妈妈,她很难过的!”“她不会对你不好的。”“你叫她一声妈妈,对你不会有什么损害嘛!”温文娴静、心地善良的娇娇为了不让爸爸伤心,经过爸爸的劝说才开始叫江青 “妈妈”。

转眼娇娇也已经到了上中学的年龄了,但她除了娇娇这个乳名外,一直还没有学名,而娇娇马上就要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读书了。

一天晚饭后,毛泽东把娇娇叫到身边说:“娇娇,爸爸再给你取一个名字。”

“爸爸,我有名字,叫娇娇。”娇娇不解地说。

1949年在香山,娇娇第一次和父亲照相

毛泽东笑着说:“娇娇这个名字是你在陕北保安刚刚出生时取的小名,现在要进中学读书了,爸爸要给你取一个学名,而且这个名字要有深刻的含义。”说着,毛泽东打开孔子的《论语》,翻到《里仁》篇,给娇娇读起来:“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里的讷,就是指语言迟钝的意思;敏,则有很多解释。”说着,毛泽东又打开《辞源》,指着“敏”字的注释说:“敏,有敏捷、聪敏、奋勉的意思。《论语·公冶长》中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还有疾速、聪明、机警的意思。唐朝的大诗人杜甫在诗歌《不见》中说:‘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娇娇听着父亲的解释,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期望和祝福。父亲又接着说:“你的名字就叫敏,但不一定叫毛敏,也可以叫李敏。”

“为什么?哥哥都叫毛岸英、毛岸青,他们都跟爸爸姓,我为什么不姓毛?”娇娇感到奇怪。

毛泽东爱抚地用手拍拍娇娇的头,说:“娇娇,爸爸姓毛,是不错的,但为了革命,爸爸也用过毛润之、石山、子任、马任、赵东、李得胜等十多个名字,但爸爸特别喜欢李得胜这个名字。”接着,毛泽东还给女儿讲了“李得胜”这个名字的由来。李敏似懂非懂地听着,虽然她不可能知道父亲到底为什么要给她取这个名字,但她已经明白父亲对她的爱和这个名字背后的意义。

但无论怎样,“李敏”这个名字,已经与比她小4岁、取名却早于她4年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李讷之间,增加了更加融洽和亲密的成分,或许这也正是父亲毛泽东对她们姐妹俩寄托的一种希望——虽然妈妈不是同一个,但要像亲姐妹一样团结和睦。而江青又叫李云鹤,李讷随母姓。毛泽东则是在1947年4月8日晚在靖边县青阳岔召开的会议上改名李得胜的,同时中央前委机关代号为九支队,周恩来化名胡必成。可见,在李敏取名这个问题上,毛泽东考虑得更多的还是家庭生活的和睦,伟人毛泽东可谓用心良苦也!

□“洋宝贝”承担起父亲和遥居上海的母亲贺子珍的 “信使”,给父母架起一座沟通感情、问候平安、互致祝福的“鹊桥”

1954年,李敏已经18岁了。女孩的细心和敏感,再加上与母亲贺子珍的分居,以及与李讷妹妹和继母江青的不复杂却又不简单的家庭关系,让李敏感受到了自己身份的与众不同。从此,她也承担起父亲和遥居上海的母亲贺子珍的 “信使”,给父母架起一座沟通感情、问候平安、互致祝福的“鹊桥”。而这“鹊桥”也几乎成了贺子珍下半生孤独幽居生活的寄托。

中学毕业后,李敏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几乎每年寒暑假,李敏都按照毛泽东的吩咐去上海看望母亲。毛泽东从女儿那里了解贺子珍的生活情况,贺子珍也从女儿这里知悉毛泽东的心情。贺子珍病了,有时还拒绝服药治疗,但只要毛泽东的信到了,她就立即配合治疗,病也很快康复。每次李敏去看望母亲,毛泽东都要亲自打点行装,带上北京的土特产;而李敏每次回到北京,总要给父亲带来母亲准备的父亲爱吃的南方蔬菜等等。对于父母的这种关系,毛泽东也曾毫不隐讳地告诉女儿李敏:“我知道,你妈妈生病都是因为我而起的,只有我才能治好她的病。可我有什么办法呢?李讷已经18岁了。”话语中透出一种内疚和无奈的悲凉。

有一次,毛泽东跟李敏谈心,说道:“你妈过去可苗条了,腰细细的。”一边说还用两只手比画着,“现在你妈妈是什么样子了,还那么苗条吗?”

“我妈妈现在可胖了,像个大水桶。”李敏故意逗爸爸说。

“不会,你妈妈的身子骨绝不会变成个大胖子,更何况她有病,心事重重呢。”

毛泽东还告诉女儿,母亲的小名叫“桂圆”,而那“桂”字与玫瑰的“瑰”同音。因此父女俩在一起时只要看到丰泽园里种的玫瑰就心照不宣地相视而笑。李敏每次给母亲写信时,毛泽东总是要以女儿的口气加上一句话:“爸爸向您问好,我们很想念您。”而贺子珍对毛泽东的关心更是事无巨细,每次女儿一来,都要把毛泽东的饮食起居来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她还告诉女儿一定要和江青、李讷搞好关系,不要让爸爸操心。在江青与毛泽东分居后,她还跟女儿说:“你爸爸也是很孤独很寂寞的,你要多体贴他。”而且贺子珍每次托女儿给毛泽东带礼物的时候,也都不忘给江青捎带一份,她说:“我不在他身边了,可也不能让他当和尚呀!”

李敏就是这样担任着父亲毛泽东和母亲贺子珍之间特殊情感的纽带和心灵上的“鹊桥”。

□毛泽东也提醒女儿:“你们的事,是个大事。我同意了,还要征得你妈妈同意。如果你妈妈没得意见,你就跟小孔见他的父母。俗话说:丑媳妇也要见公婆哩!我的娇娃不丑,更要见公婆。”

随着年岁的增长,李敏也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了。她这颗纯洁美丽的心里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她在八一小学的同学孔令华。孔比李长一岁,高两级,是学生会的主席,名气比李大。上中学后,两人都是班级的学生干部,联系的机会就很多。直到高中毕业的前一天,情窦初开的李敏收到了一封看得自己羞红了脸的来信,从此她和孔令华的恋情开始公开。那时,李敏正在北京医院治疗肝炎。她的第一封情书还是在父亲身边的王医生的“指导”下写成的。而当李敏病愈出院回到家中时,毛泽东紧紧地把女儿搂在怀里,高兴地说:“你终于回来了,爸爸欢迎你。”父女俩自然也谈到了女儿的恋爱问题。

毛泽东问道:“小孔的父母姓甚名谁,他们都在哪里工作呀?”

“这,这,我真还没有问过,他也没有说过。”李敏吞吞吐吐地说。

“那你怎么能跟人家交朋友呢?”毛泽东态度有些严肃。

“八一学校收的都是军队干部子女,我想他父母也应该都是军队干部嘛。”李敏解释说。

“可家长都不知道是谁,你怎么谈对象哟!”

“我是跟他谈朋友,了解家长干什么吗?”

“还是要问一问,了解情况嘛。”

对爸爸的话,李敏十分地尊重,再说她的身份也的确与众不同。于是她就把这些问题给孔令华说了,两人哈哈大笑起来,认识这么多年来,还真的没有说起家里的事情。这次孔令华可是竹筒倒豆子,把自家的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李敏。

李敏回到家里又原原本本地报告了父亲。毛泽东一听,乐了,说:“噢,原来小孔的父亲是孔从洲将军。我们熟悉,熟悉。”孔从洲时任沈阳高级炮校校长。

“那……您同意吗?”李敏还是有些担心。

“好,好……”毛泽东答应了。

也就是在1958年的7月,李敏把自己心爱的小孔领进了中南海。毛泽东不动声色地端详着这个帅气的未来女婿,与女儿相视一笑,李敏知道,父亲是满意的。寒假,李敏把自己和孔令华的恋情告诉了在上海的母亲。贺子珍告诉她:“你要跟爸爸商量,他同意的我也同意。”而毛泽东也提醒女儿:“你们的事,是个大事。我同意了,还要征得你妈妈同意。如果你妈妈没得意见,你就跟小孔见他的父母。俗话说:丑媳妇也要见公婆哩!我的娇娃不丑,更要见公婆。”

1959年暑假,李敏带着孔令华来到南昌,向母亲汇报。初次见面,像毛泽东一样,贺子珍相信女儿的选择,一眼就喜欢上了这个女婿。但她给女儿的还是那句话:“你爸爸同意,我就同意。”

20世纪50年代李敏与母亲贺子珍在上海

也就是这年的夏天,著名的庐山会议召开时,毛泽东和贺子珍这对分别了22年的患难夫妻在 “美庐”秘密会面了,这也成了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庐山会议一结束,毛泽东立即匆匆从庐山赶回北京,第二天也就是8月29日,他亲自在中南海的家中给女儿李敏主持了婚礼。毛泽东亲自拟定了参加婚礼的名单,有蔡畅、邓颖超、王季范、曹轶欧、王海容和孔令华的父母孔从洲夫妇以及身边的工作人员、李敏的同学等。毛泽东拿出400元钱在丰泽园颐年堂摆了3桌酒席,请诸位亲友吃了顿饭,又在春藕斋看了场电影。喜宴上,不胜酒力的毛泽东高兴得频频举杯,并与大家合影留念。因为江青和李讷在庐山避暑,没有参加婚礼,但江青还是送了一块纯毛料作为贺礼。

婚后,李敏和孔令华继续上大学,李敏上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孔令华上的是北京航空学院,仍然住在毛泽东丰泽园的菊香书屋内。这对新人给毛泽东这个大家庭增添了快乐的喜气。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问女儿:“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呀?”李敏只好说:“门槛高了,不好进了。”毛泽东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作为“红色公主”,生活在红墙里的李敏在普通百姓的眼里好像是过上了天堂的日子,有好爸爸,又有如意郎君。其实,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李敏的个人小家庭生活是幸福的,但这个大家庭的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远远不是单纯善良的她所能处理的。由于江青的褊狭自私,对李敏夫妇落户中南海特别不痛快,开始寻衅滋事,但为了不给爸爸和远在上海的妈妈找麻烦,她总是委曲求全,把一切酸苦都忍耐在自己的心底。

后来,李敏考虑再三,向爸爸提出搬出中南海的想法。对儿女从不偏心的毛泽东听了李敏的心事,内心里是希望女儿留在身边的,他心情沉重地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李敏也懂得爸爸的爱,自己内心也舍不得离开爸爸。于是,她根据爸爸的意见与孔令华商量,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小两口搬出丰泽园,到中南海一所偏僻的平房里去住,自己动手做饭,还保持着和爸爸的往来。住了一段时间后,李敏和孔令华觉得还是不要在父亲的羽翼庇护下生活,因为怕父亲不同意,就以李敏的名义瞒着毛泽东直接给中央办公厅写了一份报告,说:我已经长大成人,需要独立地进行生活锻炼,才能更快地提高,我希望离开中南海出去锻炼。对此,毛泽东给予了支持,考虑到李敏学业未竟,他就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给李敏40元的资助。1961年,李敏夫妇在无奈中带着孩子搬出了中南海。到了1963年,李敏参加工作后,再次给中央办公厅打报告,主动要求停止父亲补贴给她的生活费,开始了完全独立的生活。

一搬出中南海,李敏出入中南海的证件就被收回了,这给以后她回去看望爸爸带来了麻烦。李敏搬出中南海后,毛泽东经常想念李敏。据李讷回忆:“姐姐搬出去自己住,爸爸起初不知道,姐姐以为爸爸知道,心里结着疙瘩。爸爸想起姐姐,就让我代他前去看望。姐姐在大学,我去看过她,她那个时候做化学实验,硫酸烧得裤子上都是洞。当时我去看过她,以后又看过她几次。我们姐妹是挺好的。她住在兵马司,后来又搬到景山后街。至少有两三次是父亲正式叫我去看她。我坚决执行,按父亲的意思去看。”

“文革”中,在国防科委院校局工作的李敏对全国掀起的“造反”浪潮很不赞同,直率地对“造反派”说:“人各有志,你们造反未必我也一定造反,不造反就有罪,这是什么道理?”为此,她遭到了批斗,被关押了5个月。而在北航任教的孔令华也被江青封为“四大学生领袖”之一的北航红卫兵头头韩爱晶称为 “埋在毛主席身边的定时炸弹”,并叫嚣一定要挖掉。

1967年,因遭到“造反派”的围攻,“老井冈”干部、国防科委主任赵尔陆突发心脏病去世,而且被人诬蔑说是叛徒,是自杀。为了保护这些老革命,李敏要去找爸爸。父女见面后,两人拉起了家常。但当李敏将赵尔陆和钟赤兵的事情汇报后,毛泽东脸色突变,一下子满脸怒容,呼吸急促,手脚冰凉。这可吓坏了李敏,她还是第一次看见爸爸发这么大的脾气。李敏连忙安慰父亲,并打来热水给父亲洗脚。

不久,正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的国防科委副主任钟赤兵又被 “造反派”强行从病床上拉走,带着氧气瓶遭到批斗。钟将军是和贺子珍共患难的战友,李敏又不顾一切地跑到中南海找爸爸反映情况。这一次李敏在中南海门口等了好久才见到父亲。她一进门,正好碰到江青。江青盛气凌人地大声说:“小保皇回来了呀!现在搞运动,回来干什么?想摸底呀?”听得真切的毛泽东从屋里走出来,一边拉着女儿的手,一边反驳江青道:“当小保皇有什么关系。回来摸底,光明正大,搞运动不准女儿见父亲,岂有此理!”毛泽东听了李敏的报告后,认为钟赤兵是好人,是打仗打出来的,是有功的,并要求李敏回去传达。毛泽东的话保护了钟赤兵。

1969年,李敏被下放到河南遂平县莲花湖“五七干校”。1971年“林彪事件”的发生,给毛泽东打击巨大。因病回京的李敏去看望父亲几次,但每次去,都让她觉得父亲“晚年的生活是孤苦的,内心是孤独寂寞的,也是矛盾复杂的”,而其中一次见面,父女俩竟然是“长时间的相对无语”。

1974年,江青企图借 “批林批孔”阴谋篡党夺权,李敏和孔令华决定去中南海向父亲反映情况。但有人奉“四人帮”旨意,借口“主席现在领导运动,特别忙,还要接见外宾,年事又高,不见客”为由,将他们挡在门外。李敏气愤地质问道:“为什么不让我见爸爸?搞运动就要骨肉分离?我爸爸知道了也绝不会赞成你们这样搞。你们这样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李敏回家后,大哭一场。有一次通过汪东兴,李敏好不容易才进去了,毛泽东问女儿:“你怎么不常来看我呀?”李敏只好说:“门槛高了,不好进了。”毛泽东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此后,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李敏总共只见了爸爸3次。

第一次是在陈毅去世的时候。毛泽东在出席了陈毅追悼会后就生病了。李敏去看望他,他拉着女儿的手,深情地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李敏只能含泪对爸爸点点头。

1963年,毛泽东和李敏、孔令华

第二次是她在孔令华所在部队的驻地接到毛远新打来的长途电话,告诉她父亲病重,想让她回去看他。可是等李敏风风火火地赶回来时,江青却只允许她看一眼,说什么“主席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李敏不肯走,说:“这个时候我要守候在爸爸身旁。”江青恐吓她说:“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你要这样,以后再也不让你来看了。”李敏仍然不肯走,气愤地说:“我看爸爸还要你让吗?”见两人相持不下,守候在那里的汪东兴和华国锋,只得过来做李敏的工作,她只好含泪忍痛离开了。

第三次见到爸爸是在毛泽东逝世的前几天。李敏是在中央的一份文件上看到毛泽东的病情后,不顾一切地赶往中南海的。爸爸躺在床上,面容憔悴,说话也已经很吃力。李敏强忍泪水,叫了一声“爸爸”。

神志尚清醒的毛泽东紧紧地拉着女儿的手说:“娇娇你来看我了?”李敏点了点头。“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面对父亲的埋怨,李敏的心都碎了。毛泽东又问道:“你今年多大了?”

“39 了。”

“不,你38。”毛泽东用微弱的声音吃力地纠正道。病入膏肓的毛泽东仍然清楚地记得女儿的年龄,父亲的爱该是多么深沉啊!然而他哪里知道,女儿如今进中南海来看他一眼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这时,毛泽东艰难地举起右手,用拇指和食指弯成一个圆圈,说了一句话。但因为声音微弱,李敏没有听清,她就询问站在旁边的张玉凤,她也摇了摇头。没等李敏弄明白,毛泽东又陷入了昏迷之中。于是这就成了一个谜,始终藏在李敏的心中。事隔多年以后,她和挚友谈起这件往事,觉得父亲毛泽东的手势可能与母亲贺子珍的小名“桂圆”有关。难道父亲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嘱咐女儿一定照顾好妈妈贺子珍吗?然而这竟是她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几天后,中央办公厅的汽车把李敏接进了中南海,她本以为父亲已经转危为安了,没想到见到的是已经离开人世的爸爸,她不由得失声痛哭……

父亲毛泽东去世了,李敏和孔令华要求为爸爸守灵。但江青不同意她多守,还轻蔑地说:“让你守一次就够照顾了。”就这样,毛泽东的大女儿、“红色公主”李敏只得和丈夫一起一连几天都和瞻仰毛主席遗容的群众一起排队,来到爸爸的灵堂,向亲爱的爸爸做最后的致意和告别……

猜你喜欢
贺子珍中南海李敏
Special Homework 特殊的家庭作业
中南海的深情
亲嫂叙说:我所知道的贺子珍
Discussion on James Joyce’s The Dead
The Influence of Missionary School on China’s Foreign LanguageEducation
悲情贺子珍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中南海:曾是寻常百姓家
贺子珍:心中只有毛泽东
小幽默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