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迷人的秘密——评秦林芳《丁玲评传》

2013-08-15 00:52朱旭晨
扬子江评论 2013年6期
关键词:评传丁玲传记

朱旭晨

《丁玲评传》是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主持的《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评传丛书》课题成果之一,该课题旨在提供读者以某种文化真实及文化名人的心路历程,其评传编写原则强调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写出区别于通俗读物式的名人传记,这对作者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秦林芳教授作为丁玲研究界的后起之秀,先后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业内权威杂志发表论文近30篇,并于2004年完成阶段性传记《丁玲的最后37年》的写作。正是这些突破性成果吸引了丛书编委会的目光,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丁玲评传》乃丁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学术分量远远超越了普通评传的视域。

庞大的体例映现着丁玲波诡云谲的命运轨迹。由现代到当代,丁玲(1904-1986)的一生在20世纪中国作家中应该说是最为典型也最为丰富的,其生命历程作为个案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可析性。正如丁玲自己所言,从她的一生中,“可以反映出我们这一个丰富的充满生命力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人物,复杂多变的斗争生活。”作为评传作者,秦林芳以丁玲人生及创作情况的转折演变为纵线将全书分为三十一章(笔者将结论按一章计入)。尽管作者多以丁玲作品为题,但其内在分期仍彰显于体例结构中,使得传主生平历程得以清晰勾勒,呈示给读者一份线索明朗的生命轮廓。从历时角度看,作者将丁玲的生平及创作分为六个阶段,即:成长期(1904-1929)、转折期(1929-1936)、成熟期(陕北 +解放区,1936-1949)、新中国初期(1949-1958)、停滞期(1958-1979)、复出期(1979-1986)。每个阶段2-8章不等,其间既有共时性的横向并举,亦有历时性的时序递延。如成熟期部分8-13章的安排即为纵中有横纵横交错,按时间先后依次写陕北和解放区时期,陕北部分又因1942年延安整风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分为前后期;再按丁玲思想-创作结构分章节对作品展开艺术的思想的剖析,于是这部分6章依次为:“到前线去”——陕北前期之一、在“文协山头上”——陕北前期之二、陕北后期、在解放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下)。章节眉目清秀,题目即显其意。陕北是丁玲文学观念转变的重大分水岭,其间的创作亦将影响丁玲政治生命的浮沉,仅从章节设置上敏锐的读者也能觉察出某种蛛丝马迹。就全书来看,章节多寡作为形式因素以无言之语凸显着作者对传主内在生命运行轨迹、文艺观错综复杂的变化及其胶着状态的把握和理解,同时行文重点亦不言自明。丁玲文艺观、创作及讲话中最难理解也是最为复杂的时期无不与其人生起伏跌宕的节奏相吻合,亦与时代氛围的变化相呼应,这些部分主要体现在成熟期、新中国初期及复出期,此三阶段的章节设置均在6-8章不等,政治气候的变幻不定、传主命运的波诡云谲、文艺思想的错综复杂、创作景观的参差错落等无不倒映在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构安排中,既高屋建瓴,又不捐细流,通达又严谨。总是立在潮头并不时被卷进是非旋涡之中的丁玲,其坎坷的人生之路与复杂的文学活动因与革命与政治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势必需要某种庞大的架构方能再现的逼真饱满。《丁玲评传》的结构安排正是这种需求的自然顺应。

透辟的论述拆解出丁玲“这一个”“全息切片”最迷人的秘密。丁玲是一个思想相当复杂的作家,其“全部复杂性在于身为作家而要革命。因为这样,便决定了她得在同一时间内进入文学和政治两个不同的文化圈”。而“‘文人’和政治家涉足的领域是不同的,在气质上、兴趣上和某些思想方法上是存在差异的”。这必然会导致丁玲出入两个圈子时从思维到行动上的时常矛盾,于是给人一种“两个丁玲”的印象,而从丁玲的遭遇、经历、作品和一些言论来看,确实存在着“两个丁玲”。如何从传主的内心冲突中突围而出,在与传主心灵碰撞后以冷静的文字诠释其最迷人的精神世界与灵魂对决,这是摆在评传作者面前最大的难题。为此,秦林芳将自己多年资料积累与研究所得倾囊而出,立足传主的个人文本(文学文本+其他文本)对丁玲主体意识倾向的发生、演变、冲突做出了独具只眼、论从史出的详尽解析。众所周知,20世纪中国文学主潮经历了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型,形成了两种文学传统相互对峙的局面,二者相互冲突、缠绕,形成了极富张力的文学场域。丁玲文学道路的演变就发生在这个张力场中,其思想-创作结构中始终存在着“个性思想”与“革命意识”或此消彼长或“二项并置”的状态。为透辟阐释两种传统之于丁玲个人的先后形成、彼此影响、各种表现及缠绕与撇清等不同情形,作者选取了几个文本展开论述。初登文坛的丁玲是劲头十足的摩登女作家,其作品强烈表达出对自由精魂的守护。面对如何具体详尽地阐述丁玲之于“五四”文学传统的继承及对个体自由的追求这一问题,作者选择了不同以往且略带“冒险”的叙事策略。“早期创作”部分,秦林芳择取《庆云里中的一间小房里》展开剖析,认为这篇作品的出现源于传主“从正面完整地传达出‘自由’理念的创作冲动”。一方面“因为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应有的出路’、看不到可供‘自由’翱翔的天空”,一方面由于“丁玲早期其他小说表现出了将自己‘化身在作品里’的题材取向”,于是这一次“她便以意为之,将自己有关‘自由’的思想进行了‘概念化构建’(或曰‘比喻化构建’),把它外化为一个有关妓女阿英的故事”。这篇“由幻想写出来的东西”,其“本意并非要肯定妓女以及她们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而是要借此来阐扬‘自由’的理念,张扬‘自由’的精神”。相对于处女作《梦珂》、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等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集子中的早期其他短篇创作而言,该作品尽管颠覆了妓女叙事中的两种主导叙事模式(受害者、危险者),但限于生活积累的缺乏,艺术上也难免有诸多缺憾,可作者坚持以此为切入点展开论述,其逻辑链条为:“以意为之的、‘概念化构建’的作品”在探索作者的意识倾向时,“反而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可靠”,因此,“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洞察作者内心真实世界的窗口”。基于文本细读及理论研究的扎实功底,诸如此类非常大胆的学术观点在该评传中不时闪现,为读者理解传主提供了一个切实而又多所建树的将感性认识深埋于理性剖析中的新视角。“成熟期”部分作者以两章的大手笔对《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详解细拆,钻入作品裂隙,通过剖析其所展示的国民性痼疾及对李子俊夫妇等地主形象和顾涌、黑妮等边缘人形象的设置与塑造,透彻到位地论述了这部“以政治式写作”来“传达意识形态的说教”的典型之作仍然在思想意识上走着“两条路”,借助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交会形成了“革命意识”与“个性思想”“二项并立”、张力巨大的复式结构。这些超越当时“意识形态预设”的“有远见”部分遮盖不住的恰恰是丁玲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尊重人的价值、改造人的精神的“五四”个性思想和人文精神的闪光。有此,才使得这部作品拥有超越土改小说的复杂性与审美张力。而对传主“复出期”的表现及作品的解析则昭示出秦林芳“平正立论”的写作预设。作者以8章的大容量为复出期丁玲塑像。对政治生命的珍视导致复出后的丁玲执著于政治身份与历史问题的彻底解决,为此,尽管有《牛棚小品》的创作及“韦护精神”的提倡,但其有意无意的政治化“亮相”、“表态”及其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旧观念固执己见的维护确实使晚年丁玲染上了浓重的说教色彩。其平反之路的一波三折及内心世界的矛盾、不平、审慎与言语不一动辄过火的外在表现在评传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展示。其中对《杜晚香》、《访美散记》等作品的剖析持论公正,完全不为所讳,这对传记家而言是极为难得的。正是这些辩证透辟的论述呈现了丁玲作为传主性格中复杂的真实与人性中最迷人的秘密。

酣畅的语言提升了阐释性评传的可读空间。人物传记种类繁多,关于评传,朱文华教授认为要“以批评家的眼光,用散文的形式和评述性(夹叙夹议)的文笔来反映和评判传主的人生道路、人格特点以及职业活动的特点等。其内容要素基本上与一般传记相似,但有两点主要区别,一是对于琐事的反映不详,二是评判性的意见着墨较多,不像一般传记那样寓评价于叙事之中。”琐事少而评述性意见多,评传的这一特点基本决定了评传的大体样貌。当然,鉴于作者身份及文风的差异,即便是同一传主的不同评传亦是风格多样各有千秋。就作家传记而言,通常来说评传没有自传及一般(标准)传记故事性强,其可读性有赖于作者对传主生平、思想及创作意义的发现。正如歌德所言“我们生平中的事实,不是当它是真实的,而是当它有意义的时候,它才是重要的”。发现这些有意义的事实后,“把人与其时代关系说明,指出整个情势阻挠他到什么程度,掖助他又到什么地步,他怎样从其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作为艺术家、诗人或者作家又怎样再把它们反映出来,似乎就是传记的主要的任务。”这就是传记阐释,杨正润教授称之为传记解释,并认为“传记解释是传记中人文关怀的现代形态”。某种意义上说,秦林芳的《丁玲评传》正是这样一本忽略琐事而重在阐释的评传,学术性强是其最大的特点。从阅读接受角度来说,这势必增加阅读难度。如何提高评传文本的可读性而又不降低学术水准,是众多评传作者都曾或多或少直面过的矛盾。秦林芳基于其多年研究丁玲进而对传主内心世界深有体察理解的情形,写作《丁玲评传》时能够自觉地将这种人文关怀和激情融入字里行间或置诸文字背后,使得学术性颇强的文本始终涤荡着某种人性的光辉。譬如结论部分,作者写道:“她终于意识到了,几十年来的是是非非其实有许多是由‘文章’以外的‘什么’造成的——这是像她这样的现代中国作家的一种宿命般的生存环境。这样的环境给她带来的,固然有短暂的如鱼得水般的顺遂,但更多的却是坎坷、心酸与无奈。从她这一迷途知返般的顿悟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这一环境的厌倦和执意超脱的心态。”“她终于意识到了,‘写我的文章’(‘文艺’)与她过去管过的‘什么’(当然包括‘政治’而且主要是‘政治’)究竟不是一回事,‘文艺’和‘政治’是可以分开的。而她想到要把它们分开,则意味着她终于也认识到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排比式的段落,心理事实的揭示,仿佛替传主说出了暗藏多年的心里话。诸如此类的文字俯拾即是,阐释文字的酣畅淋漓与观点表达的妥帖透彻不仅弥补了该评传故事性叙事性较弱的缺陷,而且无形中升华了读者的情感层次与阅读追求。

丁玲是丰富的,无论内心情感世界、思想观念还是人生经历,其生命色彩格外厚重格外斑斓,作家、编辑、文艺战士、文化官员、社会活动家等是丁玲曾经拥有的客观身份,飘泊、追求、下放、囚禁、复出是她注定要走的人生之路,探索、彷徨、苦闷、寂寞、执著、洒脱、无奈、委屈、振奋、坚毅是她不同际遇下的生命姿态,在她的人生道路、情感世界、政治抉择与文学活动之间始终缠绕着丝丝缕缕难以理清的线瓣,这里有它的具体而微,亦有它的博大精深,有它的多姿多彩,亦有它的万般无奈,有峰有谷有顺有逆,“左”“右”交织……秦林芳立足文本,探索了作家与政治、与革命、与体制的深层关系,作家之间因宗派、性格、立场、理论等的不同而形成的恩怨纠葛,为丁玲研究及传记写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新的方法,既促进了传主原著的普及,也大大增加了评传的学术性和趣味性。

【注释】

①秦林芳:《丁玲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②秦林芳:《丁玲的最后3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③丁玲:《丁玲全集·第8卷·谈谈写回忆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页。

④林贤治:《左右说丁玲》,见汪洪《左右说丁玲》,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

⑤王铁仙:《瞿秋白论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页。

⑥朱文华:《传记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页。

⑦歌德:《歌德自传》,刘思慕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页。

⑧杨正润:《现代传记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4页。

⑨秦林芳:《丁玲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54页。

猜你喜欢
评传丁玲传记
梅兰芳评传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转世的桃花(评传)
《林非评传》序
丁玲的幸福婚姻
传记书坊
丁玲的主要作品
丁玲噩梦一场
传记书坊
读失败者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