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分析对提升民族文化修养的作用

2013-08-15 00:42李鑫春
戏剧之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诗情民族性民族音乐

□李鑫春

音乐作品分析是提升民族文化修养的基础,是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提升审美情趣的最佳途径。

一.音乐作品分析——提升民族文化修养的主导方向

音乐作品分析是提升民族文化修养的基础,而作品的创作与表演是产生无声作品到有声音响的源头与过程。人们说歌曲是时代脉搏的记录,是人民大众理想与愿望的心声,是人类意志与信仰的抒情,是国家与民族所凝聚的形象与精神。音乐作品所发挥的艺术魅力,是词、曲作家创作融合的成果,它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也自然凝聚成社会文化的主导内容。

当你听到或唱到《我们是黄河泰山》(曹勇词,士心曲)、《长江之歌》(胡宏伟填词,王世光曲)、《三峡情》(湛明明、湛泉中词,马俊英曲)、《我爱你,塞北的雪》(王德词,刘锡津曲)、《大海啊,故乡》(王立平词曲)、《鼓浪屿之波》(张藜、红曙词,钟立民曲)等歌曲时,你会由衷地激起对家乡山河的赞美。

音乐作品有着无限广阔的选题空间,无论是“主旋律”题材的“大作”,抑或“闲情”式选题的“小品”,无不凝聚着词、曲作者的诗情与曲情。像那不朽的《黄河大合唱》,正是诗情与曲情完美融合的艺术结晶,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鼓舞着千千万万人民奋勇前进!1939年当诗人光未然向人民作曲家冼星海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的时候,诗人炽热的感情伴随着诗情的流动,像电流般触动着作曲家的心灵。他激动不已,心潮澎湃,当诗人刚刚朗诵完最后一句,星海就把歌词抢在手中,一口气跑回窑洞。他反复吟诵,默默沉思,那诗情与形象,使他坐卧不安,心驰神往,一会儿念念有词,一会儿手舞足蹈,诗情源源不断,乐思滚滚而来,祖国的情,祖国的根,黄河的咆哮倾吐着人民的心声。

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通过对音乐作品分析,将会更好的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文化修养。

二.音乐作品的承传性与民族性分析——提升民族文化修养的基础

音乐作为一个文化的范畴,要有效地承传,最后要落实到文化范畴的角度上来。人类音乐文化的生生不息也只能依赖显性的或隐性的、家庭的或社会的教育形式。其中,学校音乐教育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现在的问题是承传什么和怎样承传?

传承涉及对“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理解问题。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声乐文化传统的国度,歌唱的“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当今人们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总的思想指引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认识意识,正逐渐清晰并变成自觉的行动。目前,中国音乐作品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常说音乐文化传统是我们的现代歌唱艺术的源头活水,指的是音乐“文化传统”像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一直在流变并被赋予新的内容。从文化学的意义上说,可以传承的内容,指的是传统中具有生机活力的部分。因此,对待传统有一个如何选择和发掘的问题。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直接依托于各民族的生存实践与思维方式而存在。音乐研究与实践的民族化生发于声乐本身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根源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这是因为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方式、思想情感、风俗习惯、地理环境的差异,尤其是民族语言音调特质以及表情达意的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唱法的语言性特征决定了一种唱法只有根植于民族的土壤才能获得永久的生机与活力。唱法的民族性特征往往通过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显现。风格的民族特征是不可以互相替代的,呈现出如同文学形象的独特性。蒙古族悠远豪放的长调、新疆维吾尔族的高远奔放、南方民歌的细腻委婉悠扬柔和、北方民歌的粗犷豪放刚劲有力、高腔山歌的无拘无束等等都十分鲜明地显示出各自的民,地域特性。民族性特征的多元与丰富也正是音乐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提倡和追求的。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使我们可以一方面广泛地了解各民族的民族特征,另一方面也使得面临现代化冲击而正在萎缩消亡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保存。音乐艺术世界化不同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民族化为基础。音乐艺术的世界化强调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合理性为前提,尊重其发展道路的特殊性,本质上是主张民族化和多元化的。通过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是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弘扬、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提升审美情趣的最佳途径。

猜你喜欢
诗情民族性民族音乐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